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10

  ..續本文上一頁後得智的作用。這樣說呢,這個根本無分別智他是與真如理相應,無分別的。對于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化這個有分別的境界是後得智的作用,是這樣意思。

  

  「是故菩薩譬如幻師,于所幻事,于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所以菩薩是個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譬如幻師」,譬如那個幻術師,對于他用幻術所變化出來的一切事情,他都知道他是幻化的,不會被這些幻化的事情所迷惑顛倒的。所以「于諸相中」,于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的這些有爲法相中,他也通達他都是如幻如化而不顛倒。「及說因果」,及爲一切衆生說法,說世間的因果、說出世間的因果,說種種的微妙佛法,都不會顛倒而轉的。這樣說呢,這個爲一切衆生說法是後得智的作用,是後得智的作用。這個在《金剛經》的無著菩薩的《般若論》上說呢,由于根本無分別智的力量,所以後得智不顛倒轉。後得智是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化而不會迷惑顛倒,是由根本智的力量,所以後得智不顛倒轉。那麼後得智,這個爲衆生說法、通達一切法如幻如化這些事情是後得智的作用,在這裏特別地提出來。就是得無生法忍之後,即成就了根本智和後得智,由這個根本智、後得智的修學止觀,能夠「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有這種種功德,是這樣的情形,這就是入唯識性所得到的義利。

  

  第九項、悟入依止

  「于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叁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雲何應知?」

   這底下是第九項,第九項是「悟入依止」,悟入的依止,就是悟入唯識性的時候,也就是在這個加行位的時候,由加行位再進一步就是到了見道位。那麼在悟入的這個四加行位的時候呢,他不是單獨由觀察的智慧能悟入唯識性的,不是這樣,不是單獨一個智慧的,他還有一個依止處的。這個依止處就是「有四種叁摩地」,四種定,這個四種定是這個毗缽舍那智慧的依止處。所以「于此悟入唯識性」的時候,悟入唯識性的這一段經過,有四種定,四種叁昧,「是四種順抉擇分」的「依止」。這個「依止」,譬如說造這個樓房要以大地爲依止才能造房子。就是這個智慧去觀察唯識性,他要以叁摩地爲依止,或者說以叁摩地爲他的住處,或者再明白點說就在叁摩地裏邊去觀察唯識性的,這樣意思,不是散亂心,是要在定裏面去觀察的。那麼「雲何應知」,這件事我怎麼樣才能明白呢?這樣意思。

  這個「四種順抉擇分」,「四種順抉擇分」就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四種,這四種他是順于抉擇分,他不是抉擇分,但是他順于抉擇分,就是引發出來抉擇分的,所以叫做「順抉擇分」。這個「抉擇」是什麼意思呢?「抉」就是決定,不猶豫了。這個「擇」是揀擇,就是譬如說這裏面有米,米裏面有沙子,這個米是可以吃的,可以有營養滋養我們的生命的存在的,但是這個沙子是不可以吃的,要把他揀出去,把他揀擇出去。所以這個「擇」就是觀察的意思,觀察決定了,沒有一點疑問了,這是要聖人的智慧才可以。觀察這個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唯心所現,都是畢竟空、不可得的,能夠決定的時候那是聖人的智慧,而不是凡夫的智慧,所以這個「抉擇」是聖人的智慧,就是見道的智慧。這個「抉擇」的這種聖人的智慧通于見道、修道、無學道,分這麼叁部分。現在這個「抉擇分」單指見道說的,所以是抉擇中的一分,所以叫做「抉擇分」。這個暖頂忍世第一還不是聖人的智慧,但是他能引發聖人的智慧,所以叫做「順抉擇分」。或者這個「順」當作親近講,他最臨近于聖人的智慧,所以叫做「順抉擇分」。

  「于此悟入唯識性時」,這個修行人于此名、義、自性、差別裏邊能悟入平等法界的這段過程裏邊,要有四種定,四種定是四種順抉擇分的依止處,這件事我還不大明白,「雲何應知」,請你開示,這樣意思。

  

  「應知由四尋思,于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是暖順抉擇分依止。」

  這底下回答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分兩大段:先說四尋思,第一段;第二段說四如實智。在四尋思裏邊,又分成兩段:先說這個暖、頂、忍、世第一,先說這個暖和頂,這兩個加行位是屬于四尋思;忍、世第一是屬于四如實智,這樣分別。

  「應知由四尋思,于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是暖順抉擇分依止」,這底下回答。「應知由四尋思」,這個前面講過了名尋思、義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這四種尋思。「于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這個「無義忍」,就是這個「義」是不可得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義,這個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唯心的分別,他沒有真實性可得的,唯識無義。對于這樣的事情,你能夠認可于心,你能夠同意這件事,同意他是唯心的分別;離開了心的分別,沒有名、義、自性、差別可得,你能同意這件事。這個世親菩薩解釋這個「忍」,當個「愛樂」的意思講,歡喜,歡喜的意思。對于這個「義」很歡喜,歡喜這個無義的境界。說是名是我內心的分別,義、自性、差別都是我內心的分別。這個名、義、自性、差別本身是無所有的,你對于這樣的義、這個道理你能夠認可于心,生歡喜心,那麼這叫做「無義忍」。但這個「無義忍」是「下品」的,就是初開始成就,並不是有很大的智慧,這個智慧還不是很高深、很強力的,所以是初品的,所以叫做「下品無義忍中」。

  「有明得叁摩地」,這個「明」就是智慧,就這個「無義忍」就是智慧。這個「得」,就是初開始成就這個智慧,我以前沒有,現在才成就。這就是先由文字的佛法的學習,然後也應該有多少信樂心,然後再奢摩他裏面去修這個毗缽舍那的觀,觀察名、義、自性、差別都是不可得的。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的觀察,有所悟入,「啊!是這樣子,都是不可得的」,生歡喜心,所以叫做「明得」。「叁摩地」就是定,這個定是這個智慧的依止處,這個「無義忍」的依止處。依止處,我們以前也說過,我們是這個初開始學習這個法門的時候,我們沒有成就定,我們沒有得定,沒有得定但是我們也可以學習一心不亂,學習一心不亂這個時候能攝心,不要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散亂攀緣,這就開始可以名之爲欲界定,一直到得叁摩地都叫做欲界定。在欲界定裏面,這欲界定隨時可以成就,隨時也就失掉了,是不牢固的;那麼在這個定裏面作如是的思惟,但是這個在這裏還不能說「明得叁摩地」。應該最起碼是應該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這時因爲有輕安樂了,欲界定沒有輕安樂。那麼在輕安樂的未到地定裏面,也可以名之爲「明得叁摩地」了。如果進一步得到色界初禅是最好,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是最好的;在這個禅定裏邊觀察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生歡喜心,那就叫做「于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是這樣意思。

  「是暖順抉擇分依止」,這裏邊還就指這個「下品無義忍」叫做「暖順抉擇分依止」,是這樣意思。這個「暖」就是溫暖,不是冷的,是熱呼的,這是一個譬喻。譬喻我們古代這個取火的時候,要鑽燧取火,或者說鑽木取火。取火的時候,你不斷地鑽,這個木頭它忽然間就有了熱氣,有了熱氣以後才起火,所以這個熱氣還不是火,但是起火的前相,那麼就叫做「暖」,這是說的譬喻。在修行的過程得到聖道的無分別智,那是叫做火,或者是太陽出來了,就譬喻這個火。但是這個智慧火出現之前先有暖氣,就是先有這個下品的「無義忍」,所以稱他爲「暖」,稱之爲「暖」,是這樣意思。這個「暖」也是熱的,這個火也是熱的,這個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他們是同一類的。現在這個下品的「無義忍」就叫做「暖順抉擇分」,這個「明得叁摩地」就是「暖順抉擇分」的依止處,就是住在這個「明得叁摩地」裏邊成就了下品的「無義忍」,名之爲「暖」,是這樣意思。

  

  「于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叁摩地,是頂順抉擇分依止。」

  前面是暖,這是頂位,「頂順抉擇分」。這個「頂」也是個譬喻,就是譬喻你上高山,上到最高處了,上到頂了;上到頂的時候,遠望四邊都是清清楚楚的,很分明地現出來。就是你現在修這個「無義忍」,觀察得很分明,這個智慧比以前是增長了,所以叫做「上品」。前面是「下品」,這不是分叁品,而分兩品。那個「下品無義忍」,因爲你繼續地努力修行,他增長到一個更高的程度了,所以名之爲「上品」,還是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還是這樣,但是智慧可是增長了。這個時候「明增叁摩地」,因爲你那個智慧增長了,那個無義忍的智慧增長了,所以叫做「明增」。智慧增長了呢,因爲你不斷地修毗缽舍那,當然也是不斷地修奢摩他的,所以毗缽舍那增長了,奢摩他是增長了,但是這個奢摩他叫做「明增叁摩地」。「是頂順抉擇分」的「依止」處,就是在這個「明增叁摩地」裏邊成就了這個上品的無義忍,上品的無義忍就是「頂順抉擇分」成就了這個智慧。在這個《大毗婆沙論》上說,當然這個暖、頂、忍、世第一都是加行位,但是暖、頂兩個位雖然說是到了頂了,還是有可能會退的,這個善根有可能會退,有可能會失掉的。但這個忍、世第一就是不退了,有這樣差別。

  

  「複由四種如實遍智,已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依止。」

  前面是四尋思,四尋思分配在暖、頂這兩個位次裏邊。這下面是四如實智,四如實智是配這個忍和世第一這兩個順抉擇分裏邊。

  「複由四種如實遍智」,這位修行人他由上品的無義忍繼續地努力修行,就成就了四種如實遍智。四種如實遍智這個時候「已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他已經契入了唯識。這樣講呢,這個前面說是無義,那個下品也是無義忍,上品也是無義忍,這裏邊有什麼意思呢?就是觀所取義不可得,觀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還沒有觀察這個能取的識不可得,觀所取義不可得,就是…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