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6

  ..續本文上一頁遍智就是在奢摩他裏面的毗缽舍那,那麼菩薩爲什麼這樣去尋思做什麼呢?「以諸菩薩如是如實」就是他這樣真實的,不是恍恍惚惚的,就是很認真地就是爲了契入唯識的法性,契入唯識無義的法性而「勤修加行」,很努力地修行這個四尋思、四如實遍智的加行,這樣子悟入平等法界的,也就是轉凡成聖的意思。通達了唯識的道理,才明白凡夫的苦惱是這樣的原因的。修這個唯識觀能夠解除衆生的顛倒和一切苦惱,能夠得入聖道,得到安忍,所以是「勤修加行」,這樣意思。這幾句話是說修這個四尋思、四如實遍智的目的。

  

  「即于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

  這底下就是先解釋這個四尋思,四種尋思。這個四尋思裏邊第一個就是名尋思。這個名尋思怎麼樣學習呢?怎麼樣去推求觀察呢?「即于似文似義意言」,就是這位菩薩將他所學習的法義顯現在心裏面,顯現在心裏面的文義和所學習的文義是相似的,所以叫做「似文似義意言」。這個「文」就是前面那個法,在這裏用這個文來說。就是能诠顯義的文和所诠顯的義,這兩種在內心裏面去觀察,觀察什麼呢?這個「意言」前面解釋過,文也是「意言」,義也是「意言」,都是「意言」,也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是這樣意思。

  「推求文名唯是意言」,這個「推求」就是觀察的意思,也就是思惟的意思。思惟這個「文名」,「文」就是字,用種種的字安立種種的「名」,「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都是字,也都是「名」。那麼這些名這些字,「唯是意言」,他只是我們內心的第六意識的分別,離開了我們內心的分別,沒有這麼多的名的,沒有這個名字可說的。這個若自己這樣去注意思惟,應該是能夠認同這件事,認同這個「唯是意言」這件事。因爲我們心裏面若不分別的時候,就是一個字也沒有,一個字也沒有的。我們最初學習這個字的時候,一個字一個字的學習,然後在內心裏面分別。心裏面雖然學習了很多的字,但是你若不分別的時候就是心裏面沒有字,所以可以知道一切字都是內心的分別。從這樣的「推求文名唯是意言」這句話來說呢,就是我們說是「真如法性、佛、涅槃、菩提」,這些都是字,都是名,也都是內心的分別,是這樣子「推求文名唯是意言」,都是內心的分別。那麼他雖然有所表達,雖然是有所表達,但是他不就是那件事,所以我們心裏面思惟這個菩提,並不表示你就得了菩提了,不表示這個意思。譬如說我們心裏面渴了要喝水,喝水你嘴說水的時候,說這個字的時候並不能解渴,所以這個字這個名它不就決定是那個義,它可以去表示但不就是那個義的,所以這個名是假名了,只是內心的分別而已,所以「推求文名唯是意言」。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實在就是在種種的文字上活動,生活上內心的分別就是在種種名字上的活動,現在佛法告訴我們這個名字都是假名字。離開了內心的分別,沒有名字本身的體性的,不真實的。我們的習慣認爲這個名字都是真實的,說我們好就是真好,說我們壞的時候就不得了,那麼我們執著是真實的。現在這個佛菩薩告訴我們這個名字是不真實的,只是我們內心的分別,這第一步佛菩薩這樣子開示我們,「唯是意言」。

  「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這是又進一步去觀察「依此文名」的義,這個用文字安立的名字他裏邊是有所诠釋,所诠顯,所顯示的義的,而這個義「亦唯意言」,也是內心的分別。他離開了我們心的分別呢,那個義也是沒有的。如果那個義若有真實的體性,我們內心分別不分別,他都是有的,應該是這樣子。現在說不是,他沒有獨立的體性,離開了我們心的分別,那個義是不可得的,義是沒有的,這個佛菩薩告訴我們這件事。我若不分別,那件事就沒有,告訴我們這件事。你若分別他呢,就有事,就有那件事;你若不分別,不分別就沒有那件事,這樣講。這個在《法句經》上有一個譬喻,是這一個人會彈琴,會彈琴,這個國王就請他來彈琴,這個彈琴者就要求:「你要我彈琴,你給我什麼酬勞呢?」說:「我給你兩條牛,你給我彈兩小時的琴,我給你兩條牛」。那麼好,兩方面談好了嘛!就進行這件事,就彈琴。這國王聽了很受用,很歡喜,彈完了,說是:「那麼兩小時我彈完了,那麼你給我牛」,國王說:「我這個牛已經給你了!」說:「沒有給我嘛!」說是:「你給我彈琴,我就是心裏這麼感覺到快樂,我說給你兩條牛,你聽了心裏面也快樂,就是了!就是這麼樣」。世間上事情呢,你仔細地去思惟都是這麼回事,都是這麼回事。說是文也是內心的分別,義也是內心的分別,離開了內心的分別,文也是不可得,義也是不可得的。

  「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這是第叁和第四個尋思。推求名的自性差別是假立的,推求義的自性差別也是假立的,就是能诠名的自性差別、所诠義的自性差別也都是內心分別而安立的,他本身沒有真實性的,也都是虛妄的、不真實,要這樣分別。這個初開始有多少信心,我們就是這樣去學習,那麼經過不斷地學習,智慧進步了的時候,就會肯定這件事,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內心的分別,他本身是沒有體性的,沒有體性就是空的,就是畢竟空的意思。久了你能夠有這樣智慧的時候呢,雖然是還在虛妄分別中,還是內心在分別,你分別這個名離開了我們的心不可得,這也是一個分別,不過這是如理作意。「義、自性、差別」都是這樣分別的時候呢,在日常生活裏邊就會發生作用了,就是我們所見聞覺知的一切境界都是「名義自性差別」,都是這個。都是這個,你知道他本身是空無所有的時候,心就不動了,就不動心了,心就不動了!說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是自然地就不生心,不是自然地就不動心,要長時期地如理作意才可以。這個還是在名言分別中的,還沒有能夠離名言相,也就會有這種作用,所以和一般的塵勞中的「名、義、自性、差別」的那種思惟分別不同,因爲那個是執著真實的,現在這是觀察他是空無所有的,所以和那個意思不同。

  

  「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

  前面是說這個四尋思,這以下說四如實遍智。這個現在「入所知相」,一定和前面「所知依」、「所知相」要配合,你這個四尋思才能夠有力量,才能有力量。前面說到這個依他起是「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那麼他是用這個夢做譬喻,用其他種種的譬喻。你做四尋思的時候,你也應該用夢做譬喻,在心裏面去思惟,你就能夠契入這個「名、義、自性、差別」是不真實的,能契入。若是不用這個譬喻,我們直接去思惟都是不真實,似乎就是可以這樣思惟,但是心裏面不入,心裏面不能契入,所以你一定加上那些譬喻,所以這個「所知相」的文要熟才可以。「若時證得唯有意言」,因爲長時期的努力,「爲入唯識勤修加行」,你長時期地努力呢,就超過了尋思的境界,你就能夠「證得唯有意言」。這個「證得」呢,也就是前面那個「如實」的意思,「如實遍智」那個「如實」的意思,就是真實的通達了「唯有意言」,就是這件事這是真實的明白了,達到這麼個程度。

  「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到那個時候,你是能夠證入名尋思、義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這些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的,你真實地覺悟到這裏了。「自性差別義相無故」,爲什麼都是假立的呢?假立就是假有,不真實。這個立是個存在的意思,他的存在是假的,是虛僞的,是不真實的。怎麼知道他不真實呢?「自性差別義相無故」,這個名的自性差別、義的自性差別,那個「義相」是沒有的,他那個獨立的體性是沒有的。離開了我們的分別心有他自己的體性,那叫做「義相」,叫做義。離開了我們心的分別呢,「名、義、自性、差別」他本身是沒有體性的,是空無所有的。因爲你確實能證悟到這裏了,所以這就叫做四如實遍智了。所以「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名也不可得,義也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差別也不可得,「同不可得」,同是沒有的。你能夠證悟到這裏呢,這就是四如實遍智。

  

  「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于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這是結束前面這一段文。由于這位菩薩他能夠不怕辛苦,他能努力地學習這個四尋思,進一步又學習這四種如實遍智,他成功了!所以「于此似文似義」的都是「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他就能夠深刻地覺悟了名、義、自性、差別只是內心的分別,沒有名、義、自性、差別的真實性。那麼這一段文在叁自性上是什麼呢?就是覺悟了遍計執是畢竟空的,這一段文就是他悟入了遍計執性了。我們平常沒有修四尋思、四如實遍智的時候呢,我們日常生活一切的分別都認爲是真實的,這就是遍計執。現在覺悟都不是真實的,只是我內心的分別,都是假的,那麼就把遍計執空掉了。這一段文是悟入遍計執畢竟空的意思。

  

  第六項、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于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這底下說悟入依他起性。「于此悟入唯識性中」,就是于此名、義、自性、差別中,覺悟了唯有識,唯是內心的分別。這樣覺悟了,在這裏邊「何所悟入?如何悟入」,這個「何所悟入」呢,這是問這個悟入的境界,你覺悟了什麼境界了呢?「如何悟入」,是怎麼樣能悟入這個境界呢?按下面的文的回答呢,就是分成兩段,分成兩段的。分成兩段,那個最後那一段就說一個譬喻,所以這個「如何悟入」就是問的譬喻,用譬喻來開示我們悟入的次第,悟入的境界,這樣子的。這是問,這下面回答。

  

  「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

  說是悟入什麼境界?這回答就是悟入叁個境界,悟入名、義…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