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P6

  ..续本文上一页遍智就是在奢摩他里面的毗钵舍那,那么菩萨为什么这样去寻思做什么呢?「以诸菩萨如是如实」就是他这样真实的,不是恍恍惚惚的,就是很认真地就是为了契入唯识的法性,契入唯识无义的法性而「勤修加行」,很努力地修行这个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的加行,这样子悟入平等法界的,也就是转凡成圣的意思。通达了唯识的道理,才明白凡夫的苦恼是这样的原因的。修这个唯识观能够解除众生的颠倒和一切苦恼,能够得入圣道,得到安忍,所以是「勤修加行」,这样意思。这几句话是说修这个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的目的。

  

  「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

  这底下就是先解释这个四寻思,四种寻思。这个四寻思里边第一个就是名寻思。这个名寻思怎么样学习呢?怎么样去推求观察呢?「即于似文似义意言」,就是这位菩萨将他所学习的法义显现在心里面,显现在心里面的文义和所学习的文义是相似的,所以叫做「似文似义意言」。这个「文」就是前面那个法,在这里用这个文来说。就是能诠显义的文和所诠显的义,这两种在内心里面去观察,观察什么呢?这个「意言」前面解释过,文也是「意言」,义也是「意言」,都是「意言」,也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是这样意思。

  「推求文名唯是意言」,这个「推求」就是观察的意思,也就是思惟的意思。思惟这个「文名」,「文」就是字,用种种的字安立种种的「名」,「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都是字,也都是「名」。那么这些名这些字,「唯是意言」,他只是我们内心的第六意识的分别,离开了我们内心的分别,没有这么多的名的,没有这个名字可说的。这个若自己这样去注意思惟,应该是能够认同这件事,认同这个「唯是意言」这件事。因为我们心里面若不分别的时候,就是一个字也没有,一个字也没有的。我们最初学习这个字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的学习,然后在内心里面分别。心里面虽然学习了很多的字,但是你若不分别的时候就是心里面没有字,所以可以知道一切字都是内心的分别。从这样的「推求文名唯是意言」这句话来说呢,就是我们说是「真如法性、佛、涅槃、菩提」,这些都是字,都是名,也都是内心的分别,是这样子「推求文名唯是意言」,都是内心的分别。那么他虽然有所表达,虽然是有所表达,但是他不就是那件事,所以我们心里面思惟这个菩提,并不表示你就得了菩提了,不表示这个意思。譬如说我们心里面渴了要喝水,喝水你嘴说水的时候,说这个字的时候并不能解渴,所以这个字这个名它不就决定是那个义,它可以去表示但不就是那个义的,所以这个名是假名了,只是内心的分别而已,所以「推求文名唯是意言」。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实在就是在种种的文字上活动,生活上内心的分别就是在种种名字上的活动,现在佛法告诉我们这个名字都是假名字。离开了内心的分别,没有名字本身的体性的,不真实的。我们的习惯认为这个名字都是真实的,说我们好就是真好,说我们坏的时候就不得了,那么我们执着是真实的。现在这个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名字是不真实的,只是我们内心的分别,这第一步佛菩萨这样子开示我们,「唯是意言」。

  「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这是又进一步去观察「依此文名」的义,这个用文字安立的名字他里边是有所诠释,所诠显,所显示的义的,而这个义「亦唯意言」,也是内心的分别。他离开了我们心的分别呢,那个义也是没有的。如果那个义若有真实的体性,我们内心分别不分别,他都是有的,应该是这样子。现在说不是,他没有独立的体性,离开了我们心的分别,那个义是不可得的,义是没有的,这个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件事。我若不分别,那件事就没有,告诉我们这件事。你若分别他呢,就有事,就有那件事;你若不分别,不分别就没有那件事,这样讲。这个在《法句经》上有一个譬喻,是这一个人会弹琴,会弹琴,这个国王就请他来弹琴,这个弹琴者就要求:「你要我弹琴,你给我什么酬劳呢?」说:「我给你两条牛,你给我弹两小时的琴,我给你两条牛」。那么好,两方面谈好了嘛!就进行这件事,就弹琴。这国王听了很受用,很欢喜,弹完了,说是:「那么两小时我弹完了,那么你给我牛」,国王说:「我这个牛已经给你了!」说:「没有给我嘛!」说是:「你给我弹琴,我就是心里这么感觉到快乐,我说给你两条牛,你听了心里面也快乐,就是了!就是这么样」。世间上事情呢,你仔细地去思惟都是这么回事,都是这么回事。说是文也是内心的分别,义也是内心的分别,离开了内心的分别,文也是不可得,义也是不可得的。

  「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这是第三和第四个寻思。推求名的自性差别是假立的,推求义的自性差别也是假立的,就是能诠名的自性差别、所诠义的自性差别也都是内心分别而安立的,他本身没有真实性的,也都是虚妄的、不真实,要这样分别。这个初开始有多少信心,我们就是这样去学习,那么经过不断地学习,智慧进步了的时候,就会肯定这件事,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内心的分别,他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就是空的,就是毕竟空的意思。久了你能够有这样智慧的时候呢,虽然是还在虚妄分别中,还是内心在分别,你分别这个名离开了我们的心不可得,这也是一个分别,不过这是如理作意。「义、自性、差别」都是这样分别的时候呢,在日常生活里边就会发生作用了,就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都是「名义自性差别」,都是这个。都是这个,你知道他本身是空无所有的时候,心就不动了,就不动心了,心就不动了!说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是自然地就不生心,不是自然地就不动心,要长时期地如理作意才可以。这个还是在名言分别中的,还没有能够离名言相,也就会有这种作用,所以和一般的尘劳中的「名、义、自性、差别」的那种思惟分别不同,因为那个是执着真实的,现在这是观察他是空无所有的,所以和那个意思不同。

  

  「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前面是说这个四寻思,这以下说四如实遍智。这个现在「入所知相」,一定和前面「所知依」、「所知相」要配合,你这个四寻思才能够有力量,才能有力量。前面说到这个依他起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那么他是用这个梦做譬喻,用其他种种的譬喻。你做四寻思的时候,你也应该用梦做譬喻,在心里面去思惟,你就能够契入这个「名、义、自性、差别」是不真实的,能契入。若是不用这个譬喻,我们直接去思惟都是不真实,似乎就是可以这样思惟,但是心里面不入,心里面不能契入,所以你一定加上那些譬喻,所以这个「所知相」的文要熟才可以。「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因为长时期的努力,「为入唯识勤修加行」,你长时期地努力呢,就超过了寻思的境界,你就能够「证得唯有意言」。这个「证得」呢,也就是前面那个「如实」的意思,「如实遍智」那个「如实」的意思,就是真实的通达了「唯有意言」,就是这件事这是真实的明白了,达到这么个程度。

  「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到那个时候,你是能够证入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这些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你真实地觉悟到这里了。「自性差别义相无故」,为什么都是假立的呢?假立就是假有,不真实。这个立是个存在的意思,他的存在是假的,是虚伪的,是不真实的。怎么知道他不真实呢?「自性差别义相无故」,这个名的自性差别、义的自性差别,那个「义相」是没有的,他那个独立的体性是没有的。离开了我们的分别心有他自己的体性,那叫做「义相」,叫做义。离开了我们心的分别呢,「名、义、自性、差别」他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是空无所有的。因为你确实能证悟到这里了,所以这就叫做四如实遍智了。所以「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名也不可得,义也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差别也不可得,「同不可得」,同是没有的。你能够证悟到这里呢,这就是四如实遍智。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这是结束前面这一段文。由于这位菩萨他能够不怕辛苦,他能努力地学习这个四寻思,进一步又学习这四种如实遍智,他成功了!所以「于此似文似义」的都是「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他就能够深刻地觉悟了名、义、自性、差别只是内心的分别,没有名、义、自性、差别的真实性。那么这一段文在三自性上是什么呢?就是觉悟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这一段文就是他悟入了遍计执性了。我们平常没有修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的时候呢,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分别都认为是真实的,这就是遍计执。现在觉悟都不是真实的,只是我内心的分别,都是假的,那么就把遍计执空掉了。这一段文是悟入遍计执毕竟空的意思。

  

  第六项、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这底下说悟入依他起性。「于此悟入唯识性中」,就是于此名、义、自性、差别中,觉悟了唯有识,唯是内心的分别。这样觉悟了,在这里边「何所悟入?如何悟入」,这个「何所悟入」呢,这是问这个悟入的境界,你觉悟了什么境界了呢?「如何悟入」,是怎么样能悟入这个境界呢?按下面的文的回答呢,就是分成两段,分成两段的。分成两段,那个最后那一段就说一个譬喻,所以这个「如何悟入」就是问的譬喻,用譬喻来开示我们悟入的次第,悟入的境界,这样子的。这是问,这下面回答。

  

  「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

  说是悟入什么境界?这回答就是悟入三个境界,悟入名、义…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