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意思,這是一個解釋,這是第二個解釋。第叁個解釋,應該說長時期的,這個「相續」應該指長時期的,你要長時期地學習佛法,不是短時期的,就是不斷地熏習,熏習了又熏習,熏習了又熏習。這個我們通常讀書的方法呢,就是把這一部書讀了一遍就放著,就再讀第二種書,再讀第叁種,第四種,我讀了藏經都讀完了,我讀了很多書,其實等于沒讀,你這樣讀是等于沒讀。現在這裏說「多聞熏習相續」,你要對叁自性這個道理一遍又一遍地熏習,一遍又一遍地思惟、觀察,就是不斷地重複,你才能對他的認識能深刻一點,你才能在靜坐的時候你才能用得上,不然你用不上。這個大多數人的情形都是這樣子,少數人是例外的,那他就是前多少生以來熏習過,所以今生一熏習就成就了,所以非要是重複不斷地、相續地這樣學習才可以,那麼這是第一個主要的一個條件。「誰能悟入」?就是能悟入平等法性的這個人,他第一個條件就是「大乘多聞熏習相續」,他要具足這個條件,這個人。
「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第二個條件就是這個人已經有了這樣的成就,就是「逢事」,「逢」是遇見,「事」是事奉、恭敬、禮拜、贊歎這些事情。「無量諸佛出現于世」,這麼多的佛出現于世,你都能親近供養了,這是親近善友,佛是我們的好朋友。那麼親近佛,當然是聽佛說法,所以和前面「大乘多聞熏習相續」是一回事。這是按人來說,前面是你自己的學習,向佛學習。不過這裏邊也有一個意思,你能在大乘佛法裏邊「多聞熏習相續」你就能遇見無量無邊的佛。爲什麼能遇見佛?爲什麼不遇見佛呢?問題就在這裏,關鍵就在這裏。我們對于佛法生歡喜心,不斷地學習,這就是見佛的一個原因,你能遇見佛的一個條件。
「已得一向決定勝解」,這句話是第叁個,第叁個原因。第叁個原因,世親菩薩他解釋呢,是叫做作意力,就是如理作意這個作意,作意的力量。這個「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就是你「大乘多聞熏習相續」,你又能遇見無量無邊的佛,這樣子的情形,你對于佛法的學習的程度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了呢?「已得一向決定勝解」,達到這樣程度了。就是你已經成就了,「一向」,就是你的這個信願就是決定這樣子了,而不會忽然間向這裏,忽然間又向那裏,不是的,就是一個向,向于無上菩提了,這裏面也有發無上菩提心的意思。「決定勝解」,「決定」是不猶豫的,不猶豫的意思,不猶豫,對于這個大乘佛法你不懷疑了。就是無論遇見什麼樣的惡知識,什麼樣的思想,不能動搖你大乘佛法的信心的;你對于大乘佛法的信解達到了這樣堅定的程度,叫做「決定」,不可動搖,所以叫做「勝解」,有力量的信解。這也是一個,你想「悟入所應知相」,也要有這一個條件的。
「已善積集諸善根故」,這個世親菩薩的解釋的意思呢,因爲你前面有了這叁個條件了,你就開始修行六波羅蜜了,修學六波羅蜜了,或者說已經開始修唯識觀了。修六波羅蜜裏邊那個禅波羅蜜,若在這兒來說,就是修唯識觀名爲禅波羅蜜,也就是修習智慧。那麼這樣子你就是積集了殊勝的善根了,你栽培了殊勝的善根了。這個栽培善根這句話,這個善根就是栽培出世間契入聖道的善根,叫做善根。我們一般的事情不一定是栽培善根,不一定就是能栽培善根。在這個《優婆塞戒經》上說到一件事,說這個人他受了很多的戒,或者是修行了很多的布施波羅蜜,或者他修學禅定怎麼的,結果一點善根沒栽培,他並沒有能栽培出世間的善根;做了很多的功德,結果沒有栽培出世間的善根。但是有人呢,就是譬如說來了一只狗,小小的給那個狗一點食品,他因此而栽培出世間的善根了。那麼究竟怎麼樣知道是栽培善根,沒有栽培善根呢?
這個《優婆塞戒經》上說,你要能夠觀察生死流轉的過失,在六道裏面生死流轉的過患,生厭離心;你要觀察聖人,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佛的境界生歡喜心。你有這樣的厭離心,你有這樣的歡喜心的時候,你就願意想要了脫生死,想要得涅槃,你用這樣的心情去布施也好,去持戒也好,你就栽培善根了。如果說我還歡喜世間上的榮華富貴,那你持了很多的戒也沒能白持,做了很多的布施也沒有白布施,但是沒有出世間的善根,還沒栽培,因爲你沒有這個心,你沒有想要去得聖道的心,沒有,你還是在世間上流轉生死的,不過就比一般人好一點,你可能在天上也可能在人間,享受富貴之樂,比在叁惡道好一點,只此而已。所以這上面說「已善積集諸善根故」,這裏面有這個意思,有這樣的意味的。所以這個人呢,「大乘多聞熏習相續」,這個「多聞熏習」這是因,這個主要的一個力量。第二個是親近好朋友,「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第叁個,你能夠有這樣的作意力,「已得一向決定勝解」,這是在你發了無上菩提心了,對于佛法的信解很堅定,這是作意力。「已善積集諸善根故」,這是善根力。
「善備福智資糧菩薩」,這一句話是結束前面這一段,他能夠具備了福德智慧菩提的資糧的菩薩,他就能入「所應知相」。「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就具足是這樣四種條件的「善備福智資糧菩薩」,他能「悟入所應知相」,是這樣意思。那麼前面這個「已善積集諸善根」也可以說就是如理作意,也就是修唯識觀了。那麼這個就是加上了一個「多聞熏習相續」,加上一個親近善友,加上一個「一向決定勝解」。
第叁項、何處能入
「何處能入?謂即于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何處能入」,前面是「誰能悟入」,指人說,誰能夠有這種資格能悟入所應知相。這一個科是第叁科「何處能入」,這個「何處」就是什麼地方,什麼地方這上面說呢,應該說是……譬如這個房子,房子你想入到這個房子裏邊,要從門那個地方入,別的地方你不能入。現在你想要悟入平等法界,什麼地方是個門呢?即是所緣境,修唯識觀的所緣境,這個所緣境是你能入平等法性的門,從這個地方可以悟入,是這樣意思,「何處能入」,但是在悟入的時候,他還是有一個深淺前後的階級的,有凡位的時候、入聖位的時候,所以有「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這四個階級來悟入平等法性的,有這樣的不同。所以這個「何處能入」,是一方面問在什麼樣的所緣境上悟入平等法性?一方面問是怎麼樣一個次第,所經曆的次第?
「謂即于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謂即于彼」,你問我何處能入?這底下回答。「謂即于彼」,這就是說在那個修行人,那個學習佛法的人,他內心裏面的一個有見的「似法似義意言」,就從這裏悟入平等法性,從這裏悟入。這樣說呢,這個「似法似義」就是所緣境,這個「見」就是能緣的智慧,加起來就是如理作意,就從這裏悟入的,「謂即于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這個「有見」的「似法似義意言」,就是在第六意識裏面如理作意,這個如理作意還是內心的分別,內心在分別這件事;所分別的呢,就是名相,從這個名相上去如理作意就可以悟入平等法性。那麼這裏邊表示一個什麼意思呢?平等法界也好,平等法性也好,是離名言相的,是離言說相的。可是你在悟入的時候,這個如理作意的時候,還是有名言相的,有名言相的。這樣說呢,就是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從有名言相這裏開始,達到無名言相的地方去,這個次第就是這樣子。若是我們初學佛法的時候,沒有這樣的聖言量,我們心裏面就會疑惑,這個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是離名言相的,我現在這個心裏面有名言相啊,那麼怎麼能夠入于無名言相呢?這件事就是迷迷糊糊的。
我看那個《竹窗隨筆》,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就提到這個問題,這個修行究竟是有分別呢?是無分別呢?蓮池大師就是提出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蓮池大師自己沒有明白的回答,沒有明白的回答究竟是有分別是無分別,沒有明白的回答。但是看他引經上的文呢,似乎是他同意是有分別,但是他自己沒有直接說出來。那麼我們從這個《大智度論》,從這個《大般若經》,從《大般若經》和《大智度論》上看,從現在的這個《攝大乘論》上看呢,都是一致的是這個態度,是這樣開始,就是從有分別的達到無分別,不能說是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無分別,不能這樣修行,那不行。當然我們修止觀的時候,修奢摩他是無分別,修毗缽舍那是有分別,可是在這個奢摩他的本意上說呢,奢摩他是幫助毗缽舍那的,是這樣意思。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得到一個肯定,你用功修行的時候,內心在分別的時候,你不需要疑惑,我這樣子能不能夠入于離名言相的一真法界,不需要疑惑,不需要疑惑這件事。所以「謂即于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就是從這裏能入于所應知相,從這裏。
「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這裏面也等于是解釋了一個疑問,我們內心裏面,我這個意識,在第六意識裏面「有見似法似義」這樣分別,我一天起貪瞋癡的煩惱也是第六意識在分別嘛!現在還是用第六意識去分別,這能行嗎?這是修學聖道嗎?可能是有疑惑。所以這地方說「大乘法相等所生起」,你這個「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和一般的虛妄分別不同,因爲他是大乘佛法,是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所生起的,是根據佛的法語,佛所開示的聖道,而這樣如理作意的,這句話是這樣意思。「大乘法相」,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指語言文字的佛法說的。這個依據,也就是學習,學習這個大乘佛法,你達到了「一向決定勝解」的程度的時候,你發起如理作意,這樣修學唯識觀,是這樣來的,所以這個不同于一般的虛妄分別,不同于一般的虛妄分別的,這是「大乘法相等所生起」。這個我們日常的虛妄分別是增長煩惱的,我們日常的生活是第六意識在分別,是增長…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