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P2

  ..续本文上一页样意思,这是一个解释,这是第二个解释。第三个解释,应该说长时期的,这个「相续」应该指长时期的,你要长时期地学习佛法,不是短时期的,就是不断地熏习,熏习了又熏习,熏习了又熏习。这个我们通常读书的方法呢,就是把这一部书读了一遍就放着,就再读第二种书,再读第三种,第四种,我读了藏经都读完了,我读了很多书,其实等于没读,你这样读是等于没读。现在这里说「多闻熏习相续」,你要对三自性这个道理一遍又一遍地熏习,一遍又一遍地思惟、观察,就是不断地重复,你才能对他的认识能深刻一点,你才能在静坐的时候你才能用得上,不然你用不上。这个大多数人的情形都是这样子,少数人是例外的,那他就是前多少生以来熏习过,所以今生一熏习就成就了,所以非要是重复不断地、相续地这样学习才可以,那么这是第一个主要的一个条件。「谁能悟入」?就是能悟入平等法性的这个人,他第一个条件就是「大乘多闻熏习相续」,他要具足这个条件,这个人。

  「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第二个条件就是这个人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就,就是「逢事」,「逢」是遇见,「事」是事奉、恭敬、礼拜、赞叹这些事情。「无量诸佛出现于世」,这么多的佛出现于世,你都能亲近供养了,这是亲近善友,佛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么亲近佛,当然是听佛说法,所以和前面「大乘多闻熏习相续」是一回事。这是按人来说,前面是你自己的学习,向佛学习。不过这里边也有一个意思,你能在大乘佛法里边「多闻熏习相续」你就能遇见无量无边的佛。为什么能遇见佛?为什么不遇见佛呢?问题就在这里,关键就在这里。我们对于佛法生欢喜心,不断地学习,这就是见佛的一个原因,你能遇见佛的一个条件。

  「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这句话是第三个,第三个原因。第三个原因,世亲菩萨他解释呢,是叫做作意力,就是如理作意这个作意,作意的力量。这个「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就是你「大乘多闻熏习相续」,你又能遇见无量无边的佛,这样子的情形,你对于佛法的学习的程度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了呢?「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达到这样程度了。就是你已经成就了,「一向」,就是你的这个信愿就是决定这样子了,而不会忽然间向这里,忽然间又向那里,不是的,就是一个向,向于无上菩提了,这里面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意思。「决定胜解」,「决定」是不犹豫的,不犹豫的意思,不犹豫,对于这个大乘佛法你不怀疑了。就是无论遇见什么样的恶知识,什么样的思想,不能动摇你大乘佛法的信心的;你对于大乘佛法的信解达到了这样坚定的程度,叫做「决定」,不可动摇,所以叫做「胜解」,有力量的信解。这也是一个,你想「悟入所应知相」,也要有这一个条件的。

  「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个世亲菩萨的解释的意思呢,因为你前面有了这三个条件了,你就开始修行六波罗蜜了,修学六波罗蜜了,或者说已经开始修唯识观了。修六波罗蜜里边那个禅波罗蜜,若在这儿来说,就是修唯识观名为禅波罗蜜,也就是修习智慧。那么这样子你就是积集了殊胜的善根了,你栽培了殊胜的善根了。这个栽培善根这句话,这个善根就是栽培出世间契入圣道的善根,叫做善根。我们一般的事情不一定是栽培善根,不一定就是能栽培善根。在这个《优婆塞戒经》上说到一件事,说这个人他受了很多的戒,或者是修行了很多的布施波罗蜜,或者他修学禅定怎么的,结果一点善根没栽培,他并没有能栽培出世间的善根;做了很多的功德,结果没有栽培出世间的善根。但是有人呢,就是譬如说来了一只狗,小小的给那个狗一点食品,他因此而栽培出世间的善根了。那么究竟怎么样知道是栽培善根,没有栽培善根呢?

  这个《优婆塞戒经》上说,你要能够观察生死流转的过失,在六道里面生死流转的过患,生厌离心;你要观察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这些大菩萨、佛的境界生欢喜心。你有这样的厌离心,你有这样的欢喜心的时候,你就愿意想要了脱生死,想要得涅槃,你用这样的心情去布施也好,去持戒也好,你就栽培善根了。如果说我还欢喜世间上的荣华富贵,那你持了很多的戒也没能白持,做了很多的布施也没有白布施,但是没有出世间的善根,还没栽培,因为你没有这个心,你没有想要去得圣道的心,没有,你还是在世间上流转生死的,不过就比一般人好一点,你可能在天上也可能在人间,享受富贵之乐,比在三恶道好一点,只此而已。所以这上面说「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里面有这个意思,有这样的意味的。所以这个人呢,「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这个「多闻熏习」这是因,这个主要的一个力量。第二个是亲近好朋友,「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第三个,你能够有这样的作意力,「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这是在你发了无上菩提心了,对于佛法的信解很坚定,这是作意力。「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是善根力。

  「善备福智资粮菩萨」,这一句话是结束前面这一段,他能够具备了福德智慧菩提的资粮的菩萨,他就能入「所应知相」。「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就具足是这样四种条件的「善备福智资粮菩萨」,他能「悟入所应知相」,是这样意思。那么前面这个「已善积集诸善根」也可以说就是如理作意,也就是修唯识观了。那么这个就是加上了一个「多闻熏习相续」,加上一个亲近善友,加上一个「一向决定胜解」。

  

  第三项、何处能入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何处能入」,前面是「谁能悟入」,指人说,谁能够有这种资格能悟入所应知相。这一个科是第三科「何处能入」,这个「何处」就是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这上面说呢,应该说是……譬如这个房子,房子你想入到这个房子里边,要从门那个地方入,别的地方你不能入。现在你想要悟入平等法界,什么地方是个门呢?即是所缘境,修唯识观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是你能入平等法性的门,从这个地方可以悟入,是这样意思,「何处能入」,但是在悟入的时候,他还是有一个深浅前后的阶级的,有凡位的时候、入圣位的时候,所以有「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这四个阶级来悟入平等法性的,有这样的不同。所以这个「何处能入」,是一方面问在什么样的所缘境上悟入平等法性?一方面问是怎么样一个次第,所经历的次第?

  「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谓即于彼」,你问我何处能入?这底下回答。「谓即于彼」,这就是说在那个修行人,那个学习佛法的人,他内心里面的一个有见的「似法似义意言」,就从这里悟入平等法性,从这里悟入。这样说呢,这个「似法似义」就是所缘境,这个「见」就是能缘的智慧,加起来就是如理作意,就从这里悟入的,「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这个「有见」的「似法似义意言」,就是在第六意识里面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还是内心的分别,内心在分别这件事;所分别的呢,就是名相,从这个名相上去如理作意就可以悟入平等法性。那么这里边表示一个什么意思呢?平等法界也好,平等法性也好,是离名言相的,是离言说相的。可是你在悟入的时候,这个如理作意的时候,还是有名言相的,有名言相的。这样说呢,就是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从有名言相这里开始,达到无名言相的地方去,这个次第就是这样子。若是我们初学佛法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圣言量,我们心里面就会疑惑,这个一真法界,诸法实相是离名言相的,我现在这个心里面有名言相啊,那么怎么能够入于无名言相呢?这件事就是迷迷糊糊的。

  我看那个《竹窗随笔》,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就提到这个问题,这个修行究竟是有分别呢?是无分别呢?莲池大师就是提出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莲池大师自己没有明白的回答,没有明白的回答究竟是有分别是无分别,没有明白的回答。但是看他引经上的文呢,似乎是他同意是有分别,但是他自己没有直接说出来。那么我们从这个《大智度论》,从这个《大般若经》,从《大般若经》和《大智度论》上看,从现在的这个《摄大乘论》上看呢,都是一致的是这个态度,是这样开始,就是从有分别的达到无分别,不能说是一开始的时候只是无分别,不能这样修行,那不行。当然我们修止观的时候,修奢摩他是无分别,修毗钵舍那是有分别,可是在这个奢摩他的本意上说呢,奢摩他是帮助毗钵舍那的,是这样意思。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得到一个肯定,你用功修行的时候,内心在分别的时候,你不需要疑惑,我这样子能不能够入于离名言相的一真法界,不需要疑惑,不需要疑惑这件事。所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就是从这里能入于所应知相,从这里。

  「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这里面也等于是解释了一个疑问,我们内心里面,我这个意识,在第六意识里面「有见似法似义」这样分别,我一天起贪瞋痴的烦恼也是第六意识在分别嘛!现在还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这能行吗?这是修学圣道吗?可能是有疑惑。所以这地方说「大乘法相等所生起」,你这个「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和一般的虚妄分别不同,因为他是大乘佛法,是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所生起的,是根据佛的法语,佛所开示的圣道,而这样如理作意的,这句话是这样意思。「大乘法相」,就是大乘佛法,也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指语言文字的佛法说的。这个依据,也就是学习,学习这个大乘佛法,你达到了「一向决定胜解」的程度的时候,你发起如理作意,这样修学唯识观,是这样来的,所以这个不同于一般的虚妄分别,不同于一般的虚妄分别的,这是「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这个我们日常的虚妄分别是增长烦恼的,我们日常的生活是第六意识在分别,是增长…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