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使令这个贪心越来越重,瞋心、愚痴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越来越厉害,会造成很多很多的错误。若是以这个大乘法相这样学习去如理作意,也是第六意识,但是你这样思惟分别、思惟观察的时候,他能破坏烦恼,他不增长烦恼,是增长智慧的,能破坏你的贪瞋痴的烦恼,所以是不同的,不相同的。虽然是第六意识在分别,但是不同,作用不同的,是「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的,是生起这个「有见似法似义意言」的,所以他能够悟入平等法性。
「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从这里来悟入平等法性。当然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还不是圣人,你在凡夫的时候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只是把方向转过来,以前是顺生死流的虚妄分别,现在是逆生死流的正意念了。那么但是你不断地用功,你就进步了,进步就是由「胜解行地」进步到「见道」,由「见道」进步到「修道」,由「修道」进步到「究竟道」的无上菩提就圆满了,圆满地证悟平等法性了,是这样意思。这个「中」这个字,就是「胜解行地」里边,「见道」里边,「修道」里边,「究竟道」里边,这个字是通于前面这几句话。
「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就是在「胜解行地」的时候,这个「胜解行地」,前面「一向决定胜解」,你达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就开始修唯识观。在没到这个程度以前也是有修唯识观,但是那个时候的唯识观不是很有力量,不是很有力量,到「胜解行地」的时候是有力量的。在「胜解行地」的时候,「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对于这个「一切法」,前面说十一个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个十八界,乃至一切凡夫的境界、一切圣人的境界,这「一切法唯有识性」,只是内心的分别,离开了分别之外没有一切法可得。你对于这样的道理,就是唯识无义这个道理,「随闻胜解故」,随你有所闻,你内心里面有决定的智慧来观察这件事,而不容易动摇的,你这样的信解是不容易动摇的,不可以破坏的,这就是「胜解行地」的悟入唯识的境界,就是他非常的坚定。「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这个闻也包括自己阅读,也包括你在修止观里面的境界,你心里面没有犹豫。
「如理通达故」,这就是那个「见道」,在「见道」里面的时候呢,「如理通达故」。这个「如」「一切法唯有识性」的道理,你「通达」无碍了,就是证悟平等法性了。前面「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那个「胜解行地」还是凡夫,还没能悟入平等法性。现在这个「如理通达」这时候已经入圣位了,就是开始断烦恼了。
「治一切障故」,就是那个「修道」。悟入平等法性的这个「见道」,虽然是圣人了,但是还有很多烦恼没有断,还有很多障碍。很多障碍,我们通常说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各式各样的障,实在说就是内心的分别,烦恼也是内心的分别,各式各样都是内心的分别,那就是障。现在他继续修唯识观呢,就能破除这一切障,能对治一切障,对治一切障就是灭一切障,那就是「修道」。
「离一切障故」,就是「究竟道」。在「究竟道」的时候,就是远离了,就是破除了所有的障碍,乃至小小的障碍也没有了,究竟清净了,就是得无上菩提了,「究竟道中」,「离一切障故」。
这样说:「何处能入」,在什么地方悟入平等法性呢?就是在「有见似法似义意言」里边,在这里来悟入平等法性。因为我们凡夫这个分别心总是在所缘境上种种虚妄分别的,那么佛菩萨开导我们修行,就在你现在这个地方,这个程度上面开始修学圣道,我们才能做得来。如果是一下子就是无能无所,到了无分别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做不来的。说我们也那样学习,学习老半天也学习不来,因为这个第六意识无量无边的烦恼在缠绕着他,他不可能够离一切相而入于平等法性的,不能,一定是在现前的能做到的这个一切名言相上面起正意念,慢慢地才能够入于平等法性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入平等法性,就是「有见似法似义意言」这里,然后经过「胜解行地」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是圆满地证悟平等法性,这是回答这个问题。
第四项、由何能入3
甲、总标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上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
这底下这是「由何能入」,这个是说你悟入,要由什么才能悟入平等法性?「由何能入」,就是悟入的因,你悟入之因。那么在下面看回答的这一段文呢,「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就是由此而能悟入,回答就是这样子。
「由善根力所任持故」,那么前面曾经说过「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一句话应该包括前面这么多话的意思,就是这位学者,这位修行人他有多闻熏习相续、又亲近过无量诸佛、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能善积诸善根故,这位善备福智资粮的菩萨,他有这样的善根的力量「任持故」。「任持」什么呢?就任持他的身口意,或者由任持他这一念的正念,使令他不失掉正念;就是善根力量的任持、摄持,他不失掉正念,常能与止观相应的这个人,他由此而能悟入。由此而能悟入呢,其中还有一点问题,就是你没有入圣道的时候就有可能还会退转的,没有悟入圣道就是有可能会失掉正念的,悟入圣道以后是不退转,就是不会再向后退的。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悟入的情形,还需要有「三种相练磨心」的事情,所以在这里这个世亲菩萨解释呢,「由善根力所任持故」,所以他能悟入平等法性。怎么叫做「由善根力所任持故」呢,「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世亲菩萨这么解释。但是印顺老法师他解释不同了,他不这么解释,他说「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但是这个善根力还是得要叫他精进不懈退,还要叫他没有颠倒才可以,印老这么解释。「谓三种相练磨心故」,这位修行人他还要修行一个方法,就是要用三种的情况来练磨自己的心。「练」是陶练,或者说训练。「磨」,磨ㄧㄣˊ,或者是磨砺,就是去掉自己的错误。用这三种相来鼓励自己,使令自己不退转,这样意思。
「断四处故」,还要断除去,要消灭四种过失。前面令自己不退转,还要断四处,令自己没有其他的过失,没有那四种过失。这是「练磨心」是一回事,「断四处故」一回事。底下「缘法义境」这底下修止观,缘这个法义的所缘境的止观,这个止观就是「缘法义境」。「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这个「恒常」就是不间断,「殷重」就是恭敬的意思,长时期地不间断而还很恭敬地努力地修学止观,不放逸,你才能够悟入平等法性的。那么这里边和前边有点不同了,和前面说的不一样了。
乙、别释三练磨心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
这样说,前面这个「由何能入」这是问,「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这以下这一段是回答,回答只是标出来这个大意,下边就一样一样地解释,先解释这个「三种相练磨心,」这个第一样「练磨心」。
「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这是说这位修行人,就是在胜解行地这个菩萨,他发心修行的时候,虽然说是一向决定胜解,但是究竟没有悟入圣道,他有的时候也会退弱。他听说这个无上菩提不容易成就的,不容易得到的,「我的根性差一点,我恐怕办不到」,就是有这种顾虑,那么怎么办法呢?有这样的顾虑的时候,怎么样办法来对治自己的这个退怯的心情呢?是应该这样观察:就是「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无尽的虚空里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里边有无量的人趣的有情,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但是是在人的世界,「剎那剎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有无量的人的有情,「剎那剎那」地「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有这么多人成佛。那么这就看出来,这个成佛这件事也不是十分难得,有很多人,无量的世界里面有无量的人有情成佛,可见也不是太难的事情。说是「彼既丈夫我亦尔」,「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是我们中国的圣人说的话,那么现在这里也正有这样的意味。既然是这样子呢,我也应该是及格的,我不要害怕,我不要顾虑,我努力地修行,就把这个退弱的心情对治出去,练磨出去了,「是为第一练磨其心」,使令自己可以精进起来。
「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为第二练磨其心。」
这个「第二练磨其心」是什么呢?就是这位修行人,或者自己读经,或者听善知识的讲解,这个六波罗蜜是难行、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要修学六波罗蜜多才能广度众生,才能够得无上菩提的,但是六波罗蜜多不是容易做的事情,这是难行能行才可以,我能做得到吗?这个心情又有顾虑了,就是要向后退了。那么若有这种情形怎么办呢?你应该这样思准,怎样思惟呢?「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这个去修行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主要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你的动机。能行六波罗蜜的这个心,你的心,就是你的意乐。如果你在思惟,我在修布施波罗蜜会得到什么什么样广大的功德,我修戒波罗蜜我能得到什么什么广大的功德,乃至般若波罗蜜。你这样子一思惟的时候呢,你这个勇猛心就来了,勇猛心就来了。
这个「意乐」呢,这里面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有深刻的信解,我知道我若持戒会得到什么什么样殊胜的功德,能在人的世界、在天的世界得尊贵身,得到尊贵的生命。我若持戒,在人的世界、在天的世界得到尊贵的生命,大威德的生命,不会到三恶道去了。你若有这样的信解,你就能去持戒,你就能持戒,这叫胜解。再一个…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