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这个「意乐」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胜解义,一个是欲。欲就是希望的意思,我希望能做成这件事,你有这样的欲,你还能有那样深刻的信解。我若精进波罗蜜,我会怎么怎么地,我若修禅波罗蜜会怎么怎么有什么大的功德。你有这样的信解,你这个欲就来了,就这个愿望,我想要修禅,你这个愿望就来了。所以这个胜解和欲合起来就是「意乐」,你有这样的「意乐」的时候,你就能行施波罗蜜,你就能行戒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了,没有这样的「意乐」的时候不可以,这个六波罗蜜做不来,是不能修的。所以这个六波罗蜜能不能做是在乎你内心有没有这样的「意乐」,是这样意思。
「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那么这位修行人最初听人说六波罗蜜是不容易做到的,心里面也向后退,退弱,向后退怯了。现在在佛法里面又听善知识的讲解,「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那么这时候的心情……你若做这样的观想,做这样的思惟的时候,你的思想就转变了,你就会想:喔,若这样的话呢,「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只要是能获得这样的意乐的时候,我只有这样的信解,我有这样的愿望。「我由此故少用功力」,有此意乐,我有这样的意乐的关系,我不要说是用很多的力量,我少少用点力量我就可以修施波罗蜜、戒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那么逐渐地就会强大起来,那么六波罗蜜的功德就圆满了,「当得圆满」。这样子就不退弱了,这个退弱的心情,向后退屈的心情就没有了。「是为第二练磨其心」,第二种「练磨其心」。这个修禅波罗蜜的时候也有这种事情,因为修禅波罗蜜也不容易,不是容易修。不容易修,所以就容易修修就不修了,就懈怠了!那么怎么来对治呢?你就是思惟禅波罗蜜的功德,「我若修禅波罗蜜可以得轻安乐、能得神通」,喔!这个精进心就来了,他就不懈怠了,有这样的意思。现在这里说「由此意乐」,「意乐」也是这样意思,你若思惟六波罗蜜多的功德,你的勇猛心就会起来,那么难行也就能行了,「是为第二练磨其心」。
「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这个「第三练磨其心」,这是说这个修行人,他也修了很多的功德,学了很多的六波罗蜜。这六波罗蜜这个事情呢,我今天也布施,明天也布施,今天也持戒,明天也持戒,不断地修六波罗蜜,但是距离无上菩提还是很远的,还是很远的。所以在长时期的修行里边,在没有到不退转的时候,心里面还是有的时候还有问题:「喔,我是修了,真能得无上菩提吗?」心里面还是有点问题。那么若有这样的心情呢,那怎么办呢?你就这样思惟:「若有成就诸有障善」,就是举出一个事实。说假设有人成就了有障碍的十善法,他就是用贪瞋痴的心去修十善法,我想要将来生到天上享天福,所以我要修十善,那么不是(疑为口误,应是:是用贪心)用贪心修十善。他修十善的时候,因为想要有成就嘛!就是要努力做这件事。
那么把这件事修了十善法了,「于命终时」,修这个有障碍的这个善法,就是没有破除烦恼,那么修种种善法,「于命终时」,这个生命结束了死亡的时候。「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那么他这个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他在生前的时候做了十善的功德嘛,所以就有可爱的自体圆满而生,可爱的生命,「自体」就是这个生命体,生命体里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可爱的,眼睛也好,耳朵也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好,寿命也是长远,身体他特别健康,没有病,无病长寿,一切都是可爱的,圆满可爱的自体就出现了。这是有障碍的善法还是有这样可爱的果报出现的,有这样事情。
「我有妙善无障碍善」,我现在是佛教徒,我修学修唯识观破除烦恼,用清净心、用无上菩提心、用无所得的智慧去学习这个微妙的善法。同样是修学善法,但是这个人是发无上菩提心了,他有唯识无义的智慧观察去修学善法,那和有所得的心还是不同的。「无障碍善」,就是没有虚妄执着的障碍,没有这种障碍。
「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说我长时期地这样修行,若是到那个时候,功德圆满的时候,是「不当获得圆满」,岂有是不能得到圆满无上菩提的功德吗?会那样子吗?会得不到果报吗?不会的,我一定是会成就那个殊胜圆满的无上菩提的。那有漏的善法都能够「自体圆满而生」,何况无漏的善法呢?那么这样就增长了,加强了自己的信心而又不退转了,「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此中有颂: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
这是颂这个第一个练磨其心,第一个练磨其心就是怕自己不能成佛,我不是那种根性,所以这里说「人趣诸有情」,因为佛是在人世间成佛,而不是在天,佛在人世间成佛是约佛度化众生这一方面说的。这个「人趣诸有情」里面,「处数皆无量」,所居住的世界,世界也很多,众生的数量也是很多。「念念证等觉」,很多无量数的人剎那剎那地有得无上菩提的,「故不应退屈」。他们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故不应退屈」。
「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这个「净心意乐」,若是用贪心去修十善法,那还不是「净心」。现在是说这个佛教徒用这个般若的智慧去修学十善法,修学六波罗蜜,那么就叫做「净心」。有净心的意乐,有强烈的信愿,「能修行施等」六波罗蜜多。「此胜者已得」,「胜者」就是指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就都是超过阿罗汉的。「此胜者已得」,他已经得了这个净心意乐,「故能修施等」六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的。
「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这个「善者于死时」,这个修学善法的人,就是修学有障碍善的人,他在死亡的时候,因为有善业的功德,他就得到了随心所愿的,随心所好乐的、所欢喜的那个自体,那个生命体,那个生命体都是圆满的;随心所愿的得到一个圆满的生命,有这样可爱的果报出现了。「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我是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所以我修的善法不是有漏的善法,因为我「由永断」,断了那个障碍的执着,是「圆满云何无」,长时期地这样修学善法,那个圆满无上菩提的果怎么能够说是没有呢?一定会得到圆满的无上菩提的。这是三种练磨心,这是预防自己退怯,向后退的,使令自己不退转的意思,勉励自己的意思。这是把这个三种炼磨其心解释完了。
丙、别释断四处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
这以下解释那个「断四处」,在四个地方有过失,要把他断掉了。「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这个能够不退转,能够勇猛精进地修行,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不要去度化众生,我自己得阿罗汉果、得涅槃就好了,众生难度,何必惹那么多的烦恼呢?我自己修行做个自了汉就好了。这个不可以,不可以发这样的心情。「由离声闻独觉作意」,由于这个发菩提心的人,你不能退大取小,你要弃舍声闻独觉的那种作意:「就做自了汉,不想要去普度众生」,这样的心情不要,要弃舍这样的心情,一定要发广大心普度众生,齐成无上菩提的,要这样子。「断作意故」,要断灭声闻独觉的自私的自求作证,这个自求涅槃的心情,要断掉这个,一定发无上菩提心,要远离这个过失。
「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
这是第二个过失,第二种过失,「断异慧疑」。「由于大乘诸疑离疑」,由于这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常常会受到小乘佛教学者的攻击,小乘佛教学者就说:你大乘不是佛说的,这个怎么怎么地,那个怎么怎么地。有很多的令你动心的地方,起疑惑的地方,你要于大乘诸多的疑问要远离,要远离这一切的疑惑。你要一定坚定这是佛说的,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要有这个明确的、坚定的信解,要这样子,你这无上菩提心才能坚固。「以能永断异慧疑故」,为什么能够远离大乘的诸疑呢?「以能永断」,因为你的智慧,你的无上菩提心的智慧能永远地断掉「异慧疑故」,就是不合道理的见解,印顺老法师这么解释这个「异慧」,不合道理的见解。对于大乘佛法没有信心,有疑问,所以叫做「疑」。你能「永断异慧」,能永断「疑」,所以你就能够坚定地做一个大乘佛教的一个修行人了。远离了小乘佛教学者的作意,还要坚定大乘佛教的信仰,这样子。这样以后呢,你就可以修唯识观了,就可以修行了。
「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
这个第三个就是「断法执」,其实也断我执、断法执。那么我回小向大,我不发声闻独觉的作意,我能在大乘佛法上坚定信仰,发无上菩提心,修学大乘佛法,我能修唯识观。但是修唯识观的时候呢,「所闻所思法中」就会有我执、有法执。「我修学这个法门是最殊胜的,你不如我,我能修行」,这个原来没有修行的时候有种种烦恼,一有修行的时候就有我慢,轻视别人,自己就高起来了!那么这样子也是不能够悟入平等法性的。所以「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你所听闻、所学习的、所思惟观察的,这个大乘的无上的微妙法门,你若生起了我、我所执,你要远离,要远离这个我、我所执,不要!观察这个我是不可得的。在这个戒定慧里面也好,在色受想行识里面也好,在眼耳鼻舌身意里面也好,里面没有我可得;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这一切圣人都是无我的,菩萨也是要修无我观,阿罗汉也修无我观,菩萨、佛都是修无我观的。《金刚经》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佛也是无我的。所以这上面呢,但是…
《《摄大乘论》笔录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