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4

  ..續本文上一頁欲。這個「意樂」裏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勝解義,一個是欲。欲就是希望的意思,我希望能做成這件事,你有這樣的欲,你還能有那樣深刻的信解。我若精進波羅蜜,我會怎麼怎麼地,我若修禅波羅蜜會怎麼怎麼有什麼大的功德。你有這樣的信解,你這個欲就來了,就這個願望,我想要修禅,你這個願望就來了。所以這個勝解和欲合起來就是「意樂」,你有這樣的「意樂」的時候,你就能行施波羅蜜,你就能行戒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了,沒有這樣的「意樂」的時候不可以,這個六波羅蜜做不來,是不能修的。所以這個六波羅蜜能不能做是在乎你內心有沒有這樣的「意樂」,是這樣意思。

  「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那麼這位修行人最初聽人說六波羅蜜是不容易做到的,心裏面也向後退,退弱,向後退怯了。現在在佛法裏面又聽善知識的講解,「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那麼這時候的心情……你若做這樣的觀想,做這樣的思惟的時候,你的思想就轉變了,你就會想:喔,若這樣的話呢,「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只要是能獲得這樣的意樂的時候,我只有這樣的信解,我有這樣的願望。「我由此故少用功力」,有此意樂,我有這樣的意樂的關系,我不要說是用很多的力量,我少少用點力量我就可以修施波羅蜜、戒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那麼逐漸地就會強大起來,那麼六波羅蜜的功德就圓滿了,「當得圓滿」。這樣子就不退弱了,這個退弱的心情,向後退屈的心情就沒有了。「是爲第二練磨其心」,第二種「練磨其心」。這個修禅波羅蜜的時候也有這種事情,因爲修禅波羅蜜也不容易,不是容易修。不容易修,所以就容易修修就不修了,就懈怠了!那麼怎麼來對治呢?你就是思惟禅波羅蜜的功德,「我若修禅波羅蜜可以得輕安樂、能得神通」,喔!這個精進心就來了,他就不懈怠了,有這樣的意思。現在這裏說「由此意樂」,「意樂」也是這樣意思,你若思惟六波羅蜜多的功德,你的勇猛心就會起來,那麼難行也就能行了,「是爲第二練磨其心」。

  

  「若有成就諸有障善,于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叁練磨其心。」

  這個「第叁練磨其心」,這是說這個修行人,他也修了很多的功德,學了很多的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這個事情呢,我今天也布施,明天也布施,今天也持戒,明天也持戒,不斷地修六波羅蜜,但是距離無上菩提還是很遠的,還是很遠的。所以在長時期的修行裏邊,在沒有到不退轉的時候,心裏面還是有的時候還有問題:「喔,我是修了,真能得無上菩提嗎?」心裏面還是有點問題。那麼若有這樣的心情呢,那怎麼辦呢?你就這樣思惟:「若有成就諸有障善」,就是舉出一個事實。說假設有人成就了有障礙的十善法,他就是用貪瞋癡的心去修十善法,我想要將來生到天上享天福,所以我要修十善,那麼不是(疑爲口誤,應是:是用貪心)用貪心修十善。他修十善的時候,因爲想要有成就嘛!就是要努力做這件事。

  那麼把這件事修了十善法了,「于命終時」,修這個有障礙的這個善法,就是沒有破除煩惱,那麼修種種善法,「于命終時」,這個生命結束了死亡的時候。「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那麼他這個臨命終的時候,因爲他在生前的時候做了十善的功德嘛,所以就有可愛的自體圓滿而生,可愛的生命,「自體」就是這個生命體,生命體裏面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可愛的,眼睛也好,耳朵也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好,壽命也是長遠,身體他特別健康,沒有病,無病長壽,一切都是可愛的,圓滿可愛的自體就出現了。這是有障礙的善法還是有這樣可愛的果報出現的,有這樣事情。

  「我有妙善無障礙善」,我現在是佛教徒,我修學修唯識觀破除煩惱,用清淨心、用無上菩提心、用無所得的智慧去學習這個微妙的善法。同樣是修學善法,但是這個人是發無上菩提心了,他有唯識無義的智慧觀察去修學善法,那和有所得的心還是不同的。「無障礙善」,就是沒有虛妄執著的障礙,沒有這種障礙。

  「雲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說我長時期地這樣修行,若是到那個時候,功德圓滿的時候,是「不當獲得圓滿」,豈有是不能得到圓滿無上菩提的功德嗎?會那樣子嗎?會得不到果報嗎?不會的,我一定是會成就那個殊勝圓滿的無上菩提的。那有漏的善法都能夠「自體圓滿而生」,何況無漏的善法呢?那麼這樣就增長了,加強了自己的信心而又不退轉了,「是名第叁練磨其心」。

  

  「此中有頌:人趣諸有情,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應退屈。」

  這是頌這個第一個練磨其心,第一個練磨其心就是怕自己不能成佛,我不是那種根性,所以這裏說「人趣諸有情」,因爲佛是在人世間成佛,而不是在天,佛在人世間成佛是約佛度化衆生這一方面說的。這個「人趣諸有情」裏面,「處數皆無量」,所居住的世界,世界也很多,衆生的數量也是很多。「念念證等覺」,很多無量數的人剎那剎那地有得無上菩提的,「故不應退屈」。他們能成佛,我也能成佛,「故不應退屈」。

  

  「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這個「淨心意樂」,若是用貪心去修十善法,那還不是「淨心」。現在是說這個佛教徒用這個般若的智慧去修學十善法,修學六波羅蜜,那麼就叫做「淨心」。有淨心的意樂,有強烈的信願,「能修行施等」六波羅蜜多。「此勝者已得」,「勝者」就是指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就都是超過阿羅漢的。「此勝者已得」,他已經得了這個淨心意樂,「故能修施等」六波羅蜜多,得無上菩提的。

  

  「善者于死時,得隨樂自滿,勝善由永斷,圓滿雲何無?」

  這個「善者于死時」,這個修學善法的人,就是修學有障礙善的人,他在死亡的時候,因爲有善業的功德,他就得到了隨心所願的,隨心所好樂的、所歡喜的那個自體,那個生命體,那個生命體都是圓滿的;隨心所願的得到一個圓滿的生命,有這樣可愛的果報出現了。「勝善由永斷,圓滿雲何無」,我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所以我修的善法不是有漏的善法,因爲我「由永斷」,斷了那個障礙的執著,是「圓滿雲何無」,長時期地這樣修學善法,那個圓滿無上菩提的果怎麼能夠說是沒有呢?一定會得到圓滿的無上菩提的。這是叁種練磨心,這是預防自己退怯,向後退的,使令自己不退轉的意思,勉勵自己的意思。這是把這個叁種煉磨其心解釋完了。

  

  丙、別釋斷四處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

  這以下解釋那個「斷四處」,在四個地方有過失,要把他斷掉了。「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這個能夠不退轉,能夠勇猛精進地修行,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不要去度化衆生,我自己得阿羅漢果、得涅槃就好了,衆生難度,何必惹那麼多的煩惱呢?我自己修行做個自了漢就好了。這個不可以,不可以發這樣的心情。「由離聲聞獨覺作意」,由于這個發菩提心的人,你不能退大取小,你要棄舍聲聞獨覺的那種作意:「就做自了漢,不想要去普度衆生」,這樣的心情不要,要棄舍這樣的心情,一定要發廣大心普度衆生,齊成無上菩提的,要這樣子。「斷作意故」,要斷滅聲聞獨覺的自私的自求作證,這個自求涅槃的心情,要斷掉這個,一定發無上菩提心,要遠離這個過失。

  

  「由于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

  這是第二個過失,第二種過失,「斷異慧疑」。「由于大乘諸疑離疑」,由于這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常常會受到小乘佛教學者的攻擊,小乘佛教學者就說:你大乘不是佛說的,這個怎麼怎麼地,那個怎麼怎麼地。有很多的令你動心的地方,起疑惑的地方,你要于大乘諸多的疑問要遠離,要遠離這一切的疑惑。你要一定堅定這是佛說的,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要有這個明確的、堅定的信解,要這樣子,你這無上菩提心才能堅固。「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爲什麼能夠遠離大乘的諸疑呢?「以能永斷」,因爲你的智慧,你的無上菩提心的智慧能永遠地斷掉「異慧疑故」,就是不合道理的見解,印順老法師這麼解釋這個「異慧」,不合道理的見解。對于大乘佛法沒有信心,有疑問,所以叫做「疑」。你能「永斷異慧」,能永斷「疑」,所以你就能夠堅定地做一個大乘佛教的一個修行人了。遠離了小乘佛教學者的作意,還要堅定大乘佛教的信仰,這樣子。這樣以後呢,你就可以修唯識觀了,就可以修行了。

  

  「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

  這個第叁個就是「斷法執」,其實也斷我執、斷法執。那麼我回小向大,我不發聲聞獨覺的作意,我能在大乘佛法上堅定信仰,發無上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我能修唯識觀。但是修唯識觀的時候呢,「所聞所思法中」就會有我執、有法執。「我修學這個法門是最殊勝的,你不如我,我能修行」,這個原來沒有修行的時候有種種煩惱,一有修行的時候就有我慢,輕視別人,自己就高起來了!那麼這樣子也是不能夠悟入平等法性的。所以「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你所聽聞、所學習的、所思惟觀察的,這個大乘的無上的微妙法門,你若生起了我、我所執,你要遠離,要遠離這個我、我所執,不要!觀察這個我是不可得的。在這個戒定慧裏面也好,在色受想行識裏面也好,在眼耳鼻舌身意裏面也好,裏面沒有我可得;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這一切聖人都是無我的,菩薩也是要修無我觀,阿羅漢也修無我觀,菩薩、佛都是修無我觀的。《金剛經》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佛也是無我的。所以這上面呢,但是…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