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3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使令這個貪心越來越重,瞋心、愚癡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越來越厲害,會造成很多很多的錯誤。若是以這個大乘法相這樣學習去如理作意,也是第六意識,但是你這樣思惟分別、思惟觀察的時候,他能破壞煩惱,他不增長煩惱,是增長智慧的,能破壞你的貪瞋癡的煩惱,所以是不同的,不相同的。雖然是第六意識在分別,但是不同,作用不同的,是「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的,是生起這個「有見似法似義意言」的,所以他能夠悟入平等法性。

  「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從這裏來悟入平等法性。當然初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候還不是聖人,你在凡夫的時候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只是把方向轉過來,以前是順生死流的虛妄分別,現在是逆生死流的正意念了。那麼但是你不斷地用功,你就進步了,進步就是由「勝解行地」進步到「見道」,由「見道」進步到「修道」,由「修道」進步到「究竟道」的無上菩提就圓滿了,圓滿地證悟平等法性了,是這樣意思。這個「中」這個字,就是「勝解行地」裏邊,「見道」裏邊,「修道」裏邊,「究竟道」裏邊,這個字是通于前面這幾句話。

  「于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就是在「勝解行地」的時候,這個「勝解行地」,前面「一向決定勝解」,你達到了這個程度的時候,你就開始修唯識觀。在沒到這個程度以前也是有修唯識觀,但是那個時候的唯識觀不是很有力量,不是很有力量,到「勝解行地」的時候是有力量的。在「勝解行地」的時候,「于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對于這個「一切法」,前面說十一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這個十八界,乃至一切凡夫的境界、一切聖人的境界,這「一切法唯有識性」,只是內心的分別,離開了分別之外沒有一切法可得。你對于這樣的道理,就是唯識無義這個道理,「隨聞勝解故」,隨你有所聞,你內心裏面有決定的智慧來觀察這件事,而不容易動搖的,你這樣的信解是不容易動搖的,不可以破壞的,這就是「勝解行地」的悟入唯識的境界,就是他非常的堅定。「于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這個聞也包括自己閱讀,也包括你在修止觀裏面的境界,你心裏面沒有猶豫。

  「如理通達故」,這就是那個「見道」,在「見道」裏面的時候呢,「如理通達故」。這個「如」「一切法唯有識性」的道理,你「通達」無礙了,就是證悟平等法性了。前面「于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那個「勝解行地」還是凡夫,還沒能悟入平等法性。現在這個「如理通達」這時候已經入聖位了,就是開始斷煩惱了。

  「治一切障故」,就是那個「修道」。悟入平等法性的這個「見道」,雖然是聖人了,但是還有很多煩惱沒有斷,還有很多障礙。很多障礙,我們通常說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各式各樣的障,實在說就是內心的分別,煩惱也是內心的分別,各式各樣都是內心的分別,那就是障。現在他繼續修唯識觀呢,就能破除這一切障,能對治一切障,對治一切障就是滅一切障,那就是「修道」。

  「離一切障故」,就是「究竟道」。在「究竟道」的時候,就是遠離了,就是破除了所有的障礙,乃至小小的障礙也沒有了,究竟清淨了,就是得無上菩提了,「究竟道中」,「離一切障故」。

  這樣說:「何處能入」,在什麼地方悟入平等法性呢?就是在「有見似法似義意言」裏邊,在這裏來悟入平等法性。因爲我們凡夫這個分別心總是在所緣境上種種虛妄分別的,那麼佛菩薩開導我們修行,就在你現在這個地方,這個程度上面開始修學聖道,我們才能做得來。如果是一下子就是無能無所,到了無分別的境界,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做不來的。說我們也那樣學習,學習老半天也學習不來,因爲這個第六意識無量無邊的煩惱在纏繞著他,他不可能夠離一切相而入于平等法性的,不能,一定是在現前的能做到的這個一切名言相上面起正意念,慢慢地才能夠入于平等法性的。所以在這個地方入平等法性,就是「有見似法似義意言」這裏,然後經過「勝解行地」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是圓滿地證悟平等法性,這是回答這個問題。

  

  第四項、由何能入3

  甲、總標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叁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上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

  這底下這是「由何能入」,這個是說你悟入,要由什麼才能悟入平等法性?「由何能入」,就是悟入的因,你悟入之因。那麼在下面看回答的這一段文呢,「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叁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就是由此而能悟入,回答就是這樣子。

  「由善根力所任持故」,那麼前面曾經說過「已善積集諸善根故」,這一句話應該包括前面這麼多話的意思,就是這位學者,這位修行人他有多聞熏習相續、又親近過無量諸佛、已得一向決定勝解、已能善積諸善根故,這位善備福智資糧的菩薩,他有這樣的善根的力量「任持故」。「任持」什麼呢?就任持他的身口意,或者由任持他這一念的正念,使令他不失掉正念;就是善根力量的任持、攝持,他不失掉正念,常能與止觀相應的這個人,他由此而能悟入。由此而能悟入呢,其中還有一點問題,就是你沒有入聖道的時候就有可能還會退轉的,沒有悟入聖道就是有可能會失掉正念的,悟入聖道以後是不退轉,就是不會再向後退的。

  那麼這個時候這個悟入的情形,還需要有「叁種相練磨心」的事情,所以在這裏這個世親菩薩解釋呢,「由善根力所任持故」,所以他能悟入平等法性。怎麼叫做「由善根力所任持故」呢,「謂叁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世親菩薩這麼解釋。但是印順老法師他解釋不同了,他不這麼解釋,他說「由善根力所任持故」,但是這個善根力還是得要叫他精進不懈退,還要叫他沒有顛倒才可以,印老這麼解釋。「謂叁種相練磨心故」,這位修行人他還要修行一個方法,就是要用叁種的情況來練磨自己的心。「練」是陶練,或者說訓練。「磨」,磨ㄧㄣˊ,或者是磨砺,就是去掉自己的錯誤。用這叁種相來鼓勵自己,使令自己不退轉,這樣意思。

  「斷四處故」,還要斷除去,要消滅四種過失。前面令自己不退轉,還要斷四處,令自己沒有其他的過失,沒有那四種過失。這是「練磨心」是一回事,「斷四處故」一回事。底下「緣法義境」這底下修止觀,緣這個法義的所緣境的止觀,這個止觀就是「緣法義境」。「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這個「恒常」就是不間斷,「殷重」就是恭敬的意思,長時期地不間斷而還很恭敬地努力地修學止觀,不放逸,你才能夠悟入平等法性的。那麼這裏邊和前邊有點不同了,和前面說的不一樣了。

  

  乙、別釋叁練磨心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爲第一練磨其心。」

  這樣說,前面這個「由何能入」這是問,「由善根力所任持故」這以下這一段是回答,回答只是標出來這個大意,下邊就一樣一樣地解釋,先解釋這個「叁種相練磨心,」這個第一樣「練磨心」。

  「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這是說這位修行人,就是在勝解行地這個菩薩,他發心修行的時候,雖然說是一向決定勝解,但是究竟沒有悟入聖道,他有的時候也會退弱。他聽說這個無上菩提不容易成就的,不容易得到的,「我的根性差一點,我恐怕辦不到」,就是有這種顧慮,那麼怎麼辦法呢?有這樣的顧慮的時候,怎麼樣辦法來對治自己的這個退怯的心情呢?是應該這樣觀察:就是「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無盡的虛空裏邊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裏邊有無量的人趣的有情,有無量無邊的衆生。但是是在人的世界,「剎那剎那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有無量的人的有情,「剎那剎那」地「證覺無上正等菩提」,有這麼多人成佛。那麼這就看出來,這個成佛這件事也不是十分難得,有很多人,無量的世界裏面有無量的人有情成佛,可見也不是太難的事情。說是「彼既丈夫我亦爾」,「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這是我們中國的聖人說的話,那麼現在這裏也正有這樣的意味。既然是這樣子呢,我也應該是及格的,我不要害怕,我不要顧慮,我努力地修行,就把這個退弱的心情對治出去,練磨出去了,「是爲第一練磨其心」,使令自己可以精進起來。

  

  「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羅蜜多,當得圓滿,是爲第二練磨其心。」

  這個「第二練磨其心」是什麼呢?就是這位修行人,或者自己讀經,或者聽善知識的講解,這個六波羅蜜是難行、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要修學六波羅蜜多才能廣度衆生,才能夠得無上菩提的,但是六波羅蜜多不是容易做的事情,這是難行能行才可以,我能做得到嗎?這個心情又有顧慮了,就是要向後退了。那麼若有這種情形怎麼辦呢?你應該這樣思准,怎樣思惟呢?「由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這個去修行施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主要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你的動機。能行六波羅蜜的這個心,你的心,就是你的意樂。如果你在思惟,我在修布施波羅蜜會得到什麼什麼樣廣大的功德,我修戒波羅蜜我能得到什麼什麼廣大的功德,乃至般若波羅蜜。你這樣子一思惟的時候呢,你這個勇猛心就來了,勇猛心就來了。

  這個「意樂」呢,這裏面有一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有深刻的信解,我知道我若持戒會得到什麼什麼樣殊勝的功德,能在人的世界、在天的世界得尊貴身,得到尊貴的生命。我若持戒,在人的世界、在天的世界得到尊貴的生命,大威德的生命,不會到叁惡道去了。你若有這樣的信解,你就能去持戒,你就能持戒,這叫勝解。再一個…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