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P13

  ..續本文上一頁宗說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那個大集會裏面都是法身菩薩,十方無量佛在那裏集會說法的境界,菩薩就到那個地方去「攝受生故」,攝受蓮華化生的一個身體,就是所謂異生身,也就是法性身。而阿羅漢呢,他這個父母所生的身體,見佛聞法得初果而後得阿羅漢果,這個身體還是父母所生的,是胎生,是血肉之軀,這個不淨之具。那麼他不會到「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因爲他壽命到了入無余涅槃了,這也是菩薩的現觀不同于聲聞的地方。

  

  「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十一、由果差別」,就是最後得到的聖果也是不一樣。菩薩的現觀所得到的果呢,有「十力」,十種智慧力、有四無所畏、有十八不共法,這無量無邊的。功德果成滿故」,成就圓滿。阿羅漢只是得一個叁明六通,那也不如菩薩的這個果的莊嚴。所以在《法華經》上那個〈信解品〉說這個阿羅漢小乘聲聞學者是個挑糞的工人,除糞的工人,除這個愛煩惱、見煩惱的糞,就是這麼一個人。那麼這個大乘菩薩成佛了是個大富長者的境界,大富長者,那是一個特別豪富的,不是貧苦人的境界,這樣作譬喻。所以這個「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這也是小乘佛法學者所不能及的地方。因爲小乘佛教的學者他最初栽培的善根不是那麼多,那麼很快地就得阿羅漢果,時間也不是那麼多,又, , 沒有大悲心廣行六波羅蜜普度衆生,所以他得到的果報也不那麼莊嚴。

  那麼由這樣的十一種差別,可以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不應該退大取小。

  

  第二節、偈頌3

  第一項、本論自頌

  「此中有二頌: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

  這是第二節的偈頌,是無著菩薩他用後邊這個頌來說明現觀的次第。「現觀」,也就是唯識觀;明了現前如實觀察,所以叫做現觀。現觀,其實我們也講過多少次了,他還是有次第的,有前後的次第,從這個頌上看是很分明地現出來。這裏面有兩個頌,印順老法師的科上面是「本論自頌」就是不是引其他的論上的,就是無著菩薩自己做的頌。

  「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這個頌也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頌這個四尋思,第二個頌是頌的四如實智。四尋思在前面的文也說過,就是四加行位的暖、頂這兩個位次,四如實智就是忍和世第一這兩個位次。這個四尋思是名、義、自性、差別,但是這裏邊這個義就指「事」,換這個「事」這個字,那麼事就是義,義就是事了。

  「名事互爲客」,這個名和事、事和名互相都是客人,他不是主。這個「互爲客」這個「客」字,是在其他的唯識論上也常用這個字,形容這個「名事」的不決定,但是印老法師講的非常好。這個「名事互爲客」,名于事爲客,事于名也是客,客是對主人說的,那麼他不是主,他是不決定的。這個是什麼意思呢?明白點說,我們通常也會講到這句話:「依義立名」,依據那件事,或者那件事的意義安立假名字,安立名字,依義立名。「依名意诠顯義」,名是能诠,義是所诠。依義立名呢,就是名本身是不決定的,是觀待義而立名。觀待名而诠顯義,若沒有名的時候,這個義就不顯現出來,若想要顯現裏邊的內容需要有種種的名他才能現出來。那麼這樣的說話表示什麼意思呢?表示本身都是沒有真實性的。名沒有真實性,所以要依義立名就不一定了。依名意顯義呢,義也就不決定了;若沒有名的時候,義就不見了。這可見義本身沒有真實的體性,也正好說是用《中觀論》上的話,就是沒有自性了。名沒有自性,所以依義立名;義沒有自性,所以依名意顯義,這叫做「互爲客」的意思,所以知道都是空的了,名義都是空的。我們若執著有真實的名,有真實的義,那就不需要「依名意顯義,依義立名」了;這個文的形式是這樣的,所以這樣去思惟去。這個文這樣講,其實你在靜坐的時候也就是這樣思惟。

  「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名的體性和這個事的體性,應該去觀察思惟,去觀察思惟他,那麼你才能夠明白「名事互爲客」的道理。在這個《阿毗達磨雜集論》上說呢,這個「事」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是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就叫做「事」。可是有的地方說義,那麼「事」就是義,義就是「事」,那麼這個義也就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說的。那麼這樣子去思惟觀察名事都是空的,都是假立的,都是沒有實體性的,這樣思惟。

  「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這個「于二」是什麼呢?就是對于那兩個,這個「名事」是說出來兩個,還有個自性、差別呢?就是那個「二」,那個「二」就指自性、差別說的。「名事互爲客」,我們要把心靜下來去思惟觀察他是假的、是空的,那麼對于自性、差別那兩個呢,「亦當推」,也應該去觀察思惟,思惟他是什麼呢?「唯量及唯假」,這個「量」,印老法師解釋這個是知識的意思。那麼「量」也是思量,意以思量爲義,就是思量。思量是什麼?就是識,就是分別。說是這個自性、差別,你在奢摩他裏面去觀察的結果,也是內心的分別而已,分別所示現的。有那麼一個蛇在那裏,那裏沒有蛇,怎麼有蛇了呢?是你內心的分別,就叫做「量」,是內心的分別。這一切法的自體性和他種種差別義也都是內心的分別,由內心的分別而安立出來種種的名字,怎麼怎麼回事情,都是假立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叫做「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像前面這個「所知相」裏面說到,是作夢,夢裏邊有種種事情,有種種的分別,而那些事情呢,都是空的。有種種的名字,有種種的義,有種種的自性,有種種的差別,其實在都是空無所有的。用那個譬喻來幫助我們理解名、事、自性、差別都是假的,都是空的,這樣子去思惟。一開始思惟呢,因爲有夢的譬喻,就可能有多少理解,也多少的悟入。你若長時期地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觀察呢,他就向前進步了!所以可以把這個句子可以背下來,「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這樣思惟分別。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前面是在四加行位裏面是屬于暖位和頂位,這個修行人在這兩個階級裏邊來觀察名、義、自性是我們日常生活裏面所執著的義,所執著的義,現在觀察他都是客,都是心的分別,都是假立的,沒有真實性的,是空無所有的。「實智觀無義」,這底下進一步到了四如實智的時候,一開始就是忍位。這個忍位有下忍、中忍、上忍。在這個下忍的時候呢,就是由前面的暖、頂進一步的時候,這時候你觀察的這個觀慧,這個智慧是有力量了,所以又還繼續地觀察名、事、自性、差別是無所有的,是沒有疑問的了,肯定是空無所有的了,叫「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叁」,本來是四個:名、事、自性、差別,現在說是那個事,就是那個義是沒有的。就是離開了分別心,沒有獨立的體性;離開了分別心,名也是不可得,義也不可得,自性、差別也是不可得,但是這個義就是單指那個事來說。那麼這四個所緣境,把那個義沒有了,就剩下叁個,而剩下那叁個是怎麼回事呢?「分別叁」,都是內心的分別,就是名也是內心的分別,自性也是內心的分別,差別也是內心的分別,名、自性、差別。這個義的,義、義自性、義差別沒有了,就是這個獨立的體性的義、自性、差別沒有,唯有分別心所現的這叁個,就是名、自性、差別這叁個。所以「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唯有分別叁」這個時候呢,就是悟入依他起性的意思。「實智觀無義」,就是悟入遍計執性,悟入遍計執性是空無所有的了,我們不執著他是真實的了!現在是說我們自己天天靜坐,我靜坐很久了,我到了什麼程度了呢?就這個地方就看出來。你若是還執著所分別的境界有真實體性的時候,那你還在原來的那個位子上沒有向前進步。如果是「觀無義」是我內心的分別,不是你在罵我,是我自己心的分別,那你就是進步了,你就進了一步。「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這個時候到了什麼程度?就是到了那個忍位了,到了忍位的時候。如果說是不是我心的分別,是你在罵我,那就這個「實智觀無義」這個地方你還有所不足,還沒到忍位還沒到,可能暖位都沒到。所以你把這個教義你多多的學習,不一定需要問別人,自己就知道了,自己有沒有修行就知道了。「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這個時候知道一切一切都是內心的分別,「唯有分別叁」。

  「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在這個地方呢,在語言上,這個法語的次第上,「彼無故此無」,這一句就說完了,但是若你修行的時候你可能要多少天還沒有到,你可能是一個星期還沒有到,可能叁個月你還沒能「彼無故此無」。就是觀察所分別的義、義自性、義差別是沒有的,沒有。「故此無」,故這個「分別叁」也沒有。那麼有所分別的叁個,當然是有能分別的叁個,所分別的叁個沒有,當然能分別心也就是沒有了嘛。所分別、能分別也是相待的,「此有故彼有」,那麼「此無故彼無」嘛!自然是這樣子。所以在理論上說呢,「彼無故此無」,但是在觀的時候你還要經過一個時期的,除非是善根特別深厚的人,那就是特別迅速了,所以「彼無故此無」。所分別的心,這個道理也應該是很明顯的,如果說是你沒有罵我,當然我也就不分別了,我的分別心也就不起了,自然就是很和平,雖然是在罵,但是還是和平的,還是和平的,所以「彼無故此無」。但是「彼無故此無」這個話呢,這個執著心在阿賴耶識裏面實在是個種子,這個瞋心,這個執著心現出來的相貌就是煩惱,這個貪也是執著,瞋也是執著。你常觀察這個「實智觀無義」,觀察這個「無義」,「名事互爲客」,常常這麼觀察所執著的境界不可得,他就能破壞這個執著心的種子。這個種子假…

《《攝大乘論》筆錄 第四章、入所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