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11

  ..续本文上一页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什么叫做依他起?「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就是依他起相。这个「阿赖耶识为种子」,就是「依他起」是怎么有的呢?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现行,就是依他起,是这么有的。它的本身的相貌是什么呢?就是虚妄分别所摄的一切的识。这个「虚妄分别」这句话,我以前曾经解释过,我不知道你们各位还记住不?这个「虚妄分别」这句话,只要是你没能够证悟真如的理性,你所有的分别都是处妄分别,都名之为虚妄分别。你没能证悟真如的理性,你的分别心就是虚妄分别。这个「虚妄分别」就是这样子来界定它的含义。这样说,连阿赖耶识也在内,阿赖耶识它也没有证悟真如理,只有佛的根本智、佛的后得智,那不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所摄的一切的识。

  「此复云何?」这个虚妄分别所摄,「摄」者属也,是凡属于虚妄分别的识,都名之为依他起,也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现的,就名之为依他起。这一切虚妄分别的识都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它是以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缘,而现行的一切的识。「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一共是十个识。十个识里面,「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界。在十八界上又约一种别的意义,立名为:「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的。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由名言熏习种子所变现的。这个十八界,这个「界」这个字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有一个解释就当个种子讲。十八界,各有各的种子。眼根有眼根的种子,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色境所见的色尘,也有色尘的种子;乃至意根、意识、法尘,也各有各的种子。这个种子也就是虚妄分别心熏习阿赖耶识所造成的,所以是「名言熏习种子」所变现的。

  这个「名言」我们也是讲过。「名」即是「言」,每一法都有每一法的名称,一个名字、一个名字的。每一个名字都有所显示的法,就是有能诠,也是有所诠;有所诠,也必有能诠。这样子,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名字,我们就可以说话。若是你不认识名字的时候,不会说话的,所以名就是言。有名、有言,你一定内心里面有分别,所以名言和分别、思惟、和说话,是分不开的,一定他们是互相关联的。

  「名言熏习」,就是你内心里面一思惟,或者你在说一句话,做什么事,就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了,就有种子了。而一定原来就有种子,你才能够现起名言。而现起的名言又熏习了种子。所以站在这个熏习种子的现行上面来说,它是由种子来的,这个现行是由种子来的,同时它又熏成了种子。所以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就到此为止,不再说种子生现行,不再说这句话。因为什么呢?因为那个种子若再生现行,须要有因缘,所谓「待众缘」,要有因缘那个种子才能生现行。没有因缘的时候,那个种子它不生现行。现在已经现行,就是已经有了因缘了。所以站在现行上来说,这个现行是由种子来的,所以「种子生现行」。这个现行又熏成种子。所以这话就是这么两句话:「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没有第三句了。第三句,那是再看因缘了,是这样意思。「此由名言熏习种子」,所以在事实上看呢,就是你心里面一动,或者你说一句话,说一句话也是心在动,那就熏习了种子,就是这个种子变现出来的十八界。十八界怎么有的?就是这样有的,变现出来的。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这是由我见熏习种子变现出来的,「自他差别识」。总是有我、有你、有他,一个一个的独立起来,有这种分别,这种分别是从我见熏习种子来的。

  「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善趣恶趣死生识」,死掉了生到善趣去,善趣死掉了有可能会再生到善趣、也可能生到恶趣去,有这种差别,是因为由有支熏习种子变现的,就是业力。业力名为有支,就是爱缘取、取缘有这个有。因为这个业力是有了,业力是造成了,但是还没能达到招感果报的那个程度,那时候不名为有支。就是要再加上爱、取烦恼去支持它、滋润它、熏习它,这时候这个业力增长了,可以有果报了,这时候这个业力名为有支,就名之为有了。「有支」,「支」者「因」也。这个业为果报的因,所以叫做「支」。「此由有支熏习种子」。这样加起来就是三个:名言熏习种子、我见熏习种子、有支熏习种子。

  我们可能会提出来一个问题:说是我现在,我有这个我、我所的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有这种执着。这种执着心是因为在阿赖耶识里面有这样的种子,由那样的种子就生起这样的分别心。那个种子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以前也就是有这个我、我所的分别,所以熏成那个种子。所以我现在的这种分别心,由以前的熏习来的,以前的熏习从哪来呢?还是由以前的分别心来的,一直向前推,推不到最初的头,所以叫做「无始」,推不到头的。这个名言熏习种子也是,你向前推、推、推,推不到最初的头的。那个有支熏习种子亦复如是,你向前推,推不到头的。所以叫「无始以来」,推不到头。

  这里面,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你找到头了的话,就有问题。找到头的时候就到此为止,前面没有了,那么以后的出现的事情都是因为这个种子变现的,这个种子以前它没有了,这个时候有问题,有什么问题?那么这个种子怎么有的呢?就是自然有的了,因为以前没有因缘了,就是自然有的了。自然有,就是不是因缘有;不是因缘有,不是佛法,佛法不主张这样说法,佛法主张一切是因缘有。所以从因缘有的定义上来说,向前推的时候,总是前面有因缘,总是前面有因缘,所以是「无始」的。如果有一法,到那个时候它是非因缘有,那么以前是那样,现在也可以是那样子,现在为什么不是呢?所以就是这里会矛盾了,有冲突了。这与佛法的教义不合。佛教的教义是说,一切是你自己创造的。我感觉不对劲的,我可以调整,我可以改变。是我自己造的嘛!我可以不造,我这件事我不满意,我重新创造,你可以改变。若是说这件事非因缘有,这件事你不能创造,你不能改造了。所以如果说是「有始」,和教义不符合。有这个原因在里面的。

  这里面是分成了这三类的种子,说明这个生死轮回的原因,和十八界是怎么有的原因,在这里面都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这个生死轮回也是由你的种子创造的,不是「我」的关系,不是因为这个「我执」才能有生死。为什么我死了以后没有断灭,我还会继续有生死的果报呢?不是「我」的关系。当然与我执有关系,但是不能承认有个真实的「我」使令你继续有生死流转,不是这样的原因。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由前面所说的这个十八界都是识,十一个识。「一切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趣」,就是五趣,加上阿修罗趣就是六趣。「杂染所摄」,三界、五趣都是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都是杂染,三界都是杂染所摄。而这三界杂染就都是依他起,都是依他起相,就都是识。譬如说善趣、恶趣里面的十八界,那么就是都是识,天趣也是,乃至地狱趣也都是这样子。「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一切皆是虚妄分别的识的道理,就可以很分明的显现出来了。由此诸识,就很分明的显现出来,一切界、一切趣、一切杂染,全是虚妄分别,全是识,虚妄分别就是识,就可以明白了,这样意思。

  「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这么多的识都是属于虚妄分别的。在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的情况上看,识是识,一切法是一切法。但是在这个十八界都是识的理论上看,一切法都是识,一切法都以识为体性。一切法本身是没有体性的。譬如这个「唯识为性」这句话,我举一个例子:刚才吃饭,刚才吃饭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了,已经过去了。但是心里面可以想,想这个筷子是这样子,这个荞麦面是这样子,那个菜是这样子。心里一想,那个影像在心里面很分明的现出来,你心里一想就现出来了。在你心里面现出来的那个影像,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是「唯识为性」,是以识为体性的。怎么知道呢?因为你识若不想,这个影像是没有的,就可以知道那个影像是以识为性,就是以识为性。他若不以识为性,他本身有体性的时候,你不想,他也是在那里。但是我们这里也可以有个分别:说是这个电灯在那里,我心里面不想,它也是在那里,是不是?好象它是有自体的,不是我的识变现的。若说是我吃饭,过去的事情,我现在想,那个影像是以识为自性,但是其他的事情不是,其他的应该说不是。

  我刚才举这个例子是解释这个「唯识为性」这句话。怎么叫做「唯识为性」呢?就是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怎么有了那个影像呢?「识为性」,是识做它的体性。怎么知道是「识为性」呢?因为你这个「识」若不想,它就没有,所以它是以识为体性的。这是解释这句话。如果用这样的话来观察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分两部分:一个是阿赖耶识为性;阿赖耶识的种子它变现的一切法,若离开了阿赖耶识的种子是没有这回事的,所以是「识为性」。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的第六识,是我们第六识为体性。就是日常生活的这一切虚妄分别,那都是第六识为体性。譬如说:我和谁感情好、和谁感情不好,这是第六识,当然与阿赖耶识有关系,但是是第六识它要负责任,完全由第六识来负责的,来做这个事,以第六识为体性的。也不是决定的,随时也可以改变的,随时也可以变化的。所以在这上说:「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以「识」为体性。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