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面是说「依他起」,究竟这「依他起」是什么?就是现前的一念分别心,主要是这一念心。虽然是另外也有其他的法,另外还有色法,很多的色法,各式各样的变化的情况,但是它是以识为性的,所以叫「唯识为性」;「是无所有」,这以下就是这依他起和遍计执还有关系。「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就是这一件事是没有的,没有体性的,但是「非真实义」的显现要依止这个依他起才行,不然的话就没有,那么这就是指遍计执说的了。遍计执,这个执着心所执着的一切境界也是要依依他起才能显现的,所以依他起是它的所依止。若没有依他起,这个遍计执就没有了,没有遍计执的,是这样意思。
这个遍计执,这个执着心所缘境,就这个乱识所缘虑的乱相,本身是无所有的。但是我们很分明的看见缘虑一切境界,那个是「非真实义」,不是真实的境界,不是真实的。有是有,但是不真实。我们就执着这个不真实是真实,名之为遍计执。那个遍计执要以依他起为依止,不然的话,那个非真实义是没有的,遍计执没有所缘境。若没有依他起的时候,遍计执没有所缘境了。没有所缘境,遍计执就生不起来了。我们现在这个虚妄分别心,这个执着心,到处地,一切时、一切处去执着分别,有遍计执,那就可以知道有依他起,可以知道是有依他起的。
这个「是无所有非真实义」,这句话还是说的依他起,但是它是遍计执的所缘境。遍计执有这样的所缘境的时候,它这个遍计执才能活动。所以依他起本身是由种子为因缘而现起,同时它又能引出来遍计执的,是这么意思。所以就叫做「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
「如是名为依他起相。」这就叫做依他起,依他起的相貌就是这样子。
问:那依他起它的所依就是识了?
师:依他起就是识,识的所依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为识之所依。若没有种子,没有这个识。没有种子,这个识是不能生起的。
问:师父刚才提到,一切法如果是非因缘有的话,就不是佛法了。弟子想请问,这里讲的非因缘有跟师父前面讲圆成实性是本来有的、是自性有的,这两个之间有没有什么冲突?或者如何区分它的不同?
师:这个在因缘生法上看,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一个生命体死掉了,又有一个生命体。就这样子相续不断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些因缘生法。如果说不是因缘生法,这不是佛法,佛法不这样说。因为若是说这个都不是因缘生法,这句话就是说,若不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心创造的,这不是佛法。怎么不是佛法呢?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分别心的分别创造的,我们没有办法改造,所以这不是佛法了。
至于说这个圆成实性,它是非因缘有,这个没有关系。因为它是非因缘有,对于我们这个因缘生法上没有妨碍,没有妨碍。我们的生死的流转,或者是善、或者是恶、或者是出离世间,没有妨碍。你还是可以有你的自由,我愿意作善就可以作善,我愿意作恶就是作恶。我作恶,后来觉悟了不作恶,你也可以有你的自由。我愿意修出世间的圣道,你也可以。因为这是因缘生法,你自己可以自由地创造。
如果说是这都不是因缘有的,那么你自己没有办法创造,你没有办法掌握你自己的生命。你想要改变;我感觉这样做是苦恼的,我不愿意受苦,我现在想要得大自在、自由自在;也可以。因为是因缘有,都是要创造的。所以我现在不愿意那样创造,我重新创造,这是可以,因为都是因缘有的,就是都是创造有的,这样子可以。如果你说这些因缘生法不是因缘有的,不是你自己创造的,是自然有的;那你没有办法创造了。这就与佛法相违背。佛法的意思:你自己重新创造。所以违背了这样的意思,那不是佛法。 师:说「圆成实性」是自性有的,不是创造有的。没有关系,它不妨碍。与因缘生法的这个创造不妨碍,没有妨碍。但是,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说一个非因缘有的圆成实性呢?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说是我作善事,也没说到圆成实。我作恶事也没提到圆成实。我想要修学佛法,我听佛说法、去修行,这与圆成实性有什么关系呢?
答:是不是会有产生断灭见的影响?
师:从世亲菩萨的法句上看,是有这个意思。但是另外有个说法:我们的错误就是遍计执,在这地方有错误。我执着有我、执着有法,有真实的我的体性、有真实法的体性。因为执着是真实,所以这样子就是有三杂染了。现在说有圆成实,什么是圆成实?我是不可得的,法也是不可得的,这个不可得性就是圆成实。那么样说呢,就是,它是你修学圣道的一个条件,或者可以这样说。但是,在下面也有提到,圆成实性也可以说是空,但是又不就是空,因为它有实体性。所以印顺老法师在别的地方他用了一句话,他说:「这个唯识学者对于圆成实性的态度,就是,又爱它、又不爱它」,他还有这么一句话说。就是它没有真实地发生很明显地一个直接的关系,对于流转生死来说,没有这么说,没有这么说这句话。若《楞伽经》上说:「如来藏为善不善因」,《楞伽经》上有这句话。这句话就把这个圆成实同生死流转连起来了。现在唯识上不说,说是「阿赖耶识为善不善因」,「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可是在流转生死的时候,说阿赖耶识就是一个大过患聚,就是无始劫来三杂染的熏习,一个种子,一个仓库。在别的《摄大乘论》上翻译,这个阿赖耶识不是翻个「藏」,他翻个「家」,那么其实就是人的住处。所以也翻个「依住」,那个「摄藏」也翻个「依住」,是这样意思。所以说圆成实是自性有,这和依他起因缘有倒是没有冲突的。
问:师父,那个有情、无情,当然都是因缘有,但是在这个分法上呢?
师:「有情」呢,这个识所依住的地方就是有情,识不依住的地方就没有情。譬如身外的这一切境界,识不依住。是识所现,但识不在那里依住,所以他那里面是无情物,是无情。我们这个身体生存的时候,是这个识的依止处。等到死亡的时候,识就离开了,这个身体也变成一个无情物了,变成死尸了,也是无情物了。
问:那所谓的树神、河神,那就是依止在树、依止在河那里?
师:那是一个众生,树是他的依止处,是他的家。就是像我们人住这个房子,这个房子是我们的住处。这个树神也是,这个树是他的住处,所以叫树神。河神也是,这个河是他的住处。这个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说这个草木是鬼神村,就是鬼神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们出家人、佛教徒,照理说不随便地去砍伐草木,因为是他的家。你也可以砍,但是要同他联络一下,同这个鬼神联络一下。联络的办法,就是你写一封信,你说明我有什么用处,我要砍这个树。如果你同意了,就是没有什么事;如果你不同意,你通知我。你等他七天。有的人说是,譬如说砍这个树的时候,这个树流血,有点不正常的现象,那就表示那个树神不同意,不同意你砍这个树,是这样意思。
问:师父。刚才说到这个圆成实性,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说,因为我们修道都是从有为的地方开始修,都是因缘生法,我们的心行现在还是因缘生法,那怎么能够最后成就不生不灭的圆成实性?
师:为什么大家都是学习无为?是,我们生存在有为的境界,但是佛法是学习无为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一切佛教徒都是学习无为法。因为什么要不学习有为,而学习无为呢?因为有为法靠不住,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变化的。所以你学好了,它还会变。一变了,一无常了,就结束了,你以前费的辛苦都白辛苦了。说我费了很多的辛苦,我想要得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好,成功了,你生到色界天、生到无色界天去了。你生到那里,你寿命一万六千大劫,或者是两万劫,到八万劫。到时候,无常了。这是有为法,无常了。无常了,那么你又从这个禅定退下来,又跑到欲界来流转生死了。若学习无为,无为里面没有生、住、异、灭的变化,是永久不变的,是最靠得住的了,所以要学习无为;学习无为的时候,就像我们拜大悲忏:「愿我速会无为舍」,就是与无为相应的时候,我们容易明白的话来说呢,就是我们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住在无为的圆成实性上面。当然那无分别智并没有分别:「喔!这个圆成实性是我的住处,是我依住的」,没有这个分别。我们用第三者的立场来说,他成就了无分别智,住在圆成实性那里没有生灭变化,所以是永久的了。你若住在有为法,有为法靠不住。我们世间上的荣华富贵是有为法,也是人之所欲,但是人都为此而苦恼。就是天上的禅定是安全了,是比较安乐一点,安乐但是也是无常的,到时候又结束了。所以有为法不是好,不行。你若是成就了无为的时候,就是永久地成功而不会再失败的了。所以要学习无为,所以要观空,观察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这个大乘的佛法修观的时候,我也是空,法也是空。你成功了的时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的圣人都在无为那个地方。但是有的时候他也到有为的世界来,这些圣人,就是大悲心来度化众生,是这么回事。
问:那是不是所有的修行的圣人他们都是一定要从依他起,然后遍计所执,然后到圆成实性。一定是只有这个阶段吗?不管他修不修唯识的话,就是他修其他的也好,就是说生活上或者与人接触总会经过这些阶段,只不过就是说他们也许把这些所执统统都拋弃掉,然后他们成就了。那他要经过这些阶段?
师:是的,是这样。所有的佛教徒,大体上说,就是其他的学派的人,也是这样子。当然有些地方有点差别,但是大体上说还是一致的。都是要破除去虚妄的执着,入于第一义谛,就成功了,都是这样子,要破除去内心里面的执着。
问:就是不管他修不修唯识?
师:其他的…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