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12

  ..續本文上一頁前面是說「依他起」,究竟這「依他起」是什麼?就是現前的一念分別心,主要是這一念心。雖然是另外也有其他的法,另外還有色法,很多的色法,各式各樣的變化的情況,但是它是以識爲性的,所以叫「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這以下就是這依他起和遍計執還有關系。「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就是這一件事是沒有的,沒有體性的,但是「非真實義」的顯現要依止這個依他起才行,不然的話就沒有,那麼這就是指遍計執說的了。遍計執,這個執著心所執著的一切境界也是要依依他起才能顯現的,所以依他起是它的所依止。若沒有依他起,這個遍計執就沒有了,沒有遍計執的,是這樣意思。

  這個遍計執,這個執著心所緣境,就這個亂識所緣慮的亂相,本身是無所有的。但是我們很分明的看見緣慮一切境界,那個是「非真實義」,不是真實的境界,不是真實的。有是有,但是不真實。我們就執著這個不真實是真實,名之爲遍計執。那個遍計執要以依他起爲依止,不然的話,那個非真實義是沒有的,遍計執沒有所緣境。若沒有依他起的時候,遍計執沒有所緣境了。沒有所緣境,遍計執就生不起來了。我們現在這個虛妄分別心,這個執著心,到處地,一切時、一切處去執著分別,有遍計執,那就可以知道有依他起,可以知道是有依他起的。

  這個「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這句話還是說的依他起,但是它是遍計執的所緣境。遍計執有這樣的所緣境的時候,它這個遍計執才能活動。所以依他起本身是由種子爲因緣而現起,同時它又能引出來遍計執的,是這麼意思。所以就叫做「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

  「如是名爲依他起相。」這就叫做依他起,依他起的相貌就是這樣子。

  

  問:那依他起它的所依就是識了?

  師:依他起就是識,識的所依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阿賴耶識的種子爲識之所依。若沒有種子,沒有這個識。沒有種子,這個識是不能生起的。

  

  問:師父剛才提到,一切法如果是非因緣有的話,就不是佛法了。弟子想請問,這裏講的非因緣有跟師父前面講圓成實性是本來有的、是自性有的,這兩個之間有沒有什麼沖突?或者如何區分它的不同?

  師:這個在因緣生法上看,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一個生命體死掉了,又有一個生命體。就這樣子相續不斷地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這些因緣生法。如果說不是因緣生法,這不是佛法,佛法不這樣說。因爲若是說這個都不是因緣生法,這句話就是說,若不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心創造的,這不是佛法。怎麼不是佛法呢?如果不是我們自己分別心的分別創造的,我們沒有辦法改造,所以這不是佛法了。

  至于說這個圓成實性,它是非因緣有,這個沒有關系。因爲它是非因緣有,對于我們這個因緣生法上沒有妨礙,沒有妨礙。我們的生死的流轉,或者是善、或者是惡、或者是出離世間,沒有妨礙。你還是可以有你的自由,我願意作善就可以作善,我願意作惡就是作惡。我作惡,後來覺悟了不作惡,你也可以有你的自由。我願意修出世間的聖道,你也可以。因爲這是因緣生法,你自己可以自由地創造。

  如果說是這都不是因緣有的,那麼你自己沒有辦法創造,你沒有辦法掌握你自己的生命。你想要改變;我感覺這樣做是苦惱的,我不願意受苦,我現在想要得大自在、自由自在;也可以。因爲是因緣有,都是要創造的。所以我現在不願意那樣創造,我重新創造,這是可以,因爲都是因緣有的,就是都是創造有的,這樣子可以。如果你說這些因緣生法不是因緣有的,不是你自己創造的,是自然有的;那你沒有辦法創造了。這就與佛法相違背。佛法的意思:你自己重新創造。所以違背了這樣的意思,那不是佛法。 師:說「圓成實性」是自性有的,不是創造有的。沒有關系,它不妨礙。與因緣生法的這個創造不妨礙,沒有妨礙。但是,問題就是:爲什麼要說一個非因緣有的圓成實性呢?爲什麼要說這句話?說是我作善事,也沒說到圓成實。我作惡事也沒提到圓成實。我想要修學佛法,我聽佛說法、去修行,這與圓成實性有什麼關系呢?

  答:是不是會有産生斷滅見的影響?

  師:從世親菩薩的法句上看,是有這個意思。但是另外有個說法:我們的錯誤就是遍計執,在這地方有錯誤。我執著有我、執著有法,有真實的我的體性、有真實法的體性。因爲執著是真實,所以這樣子就是有叁雜染了。現在說有圓成實,什麼是圓成實?我是不可得的,法也是不可得的,這個不可得性就是圓成實。那麼樣說呢,就是,它是你修學聖道的一個條件,或者可以這樣說。但是,在下面也有提到,圓成實性也可以說是空,但是又不就是空,因爲它有實體性。所以印順老法師在別的地方他用了一句話,他說:「這個唯識學者對于圓成實性的態度,就是,又愛它、又不愛它」,他還有這麼一句話說。就是它沒有真實地發生很明顯地一個直接的關系,對于流轉生死來說,沒有這麼說,沒有這麼說這句話。若《楞伽經》上說:「如來藏爲善不善因」,《楞伽經》上有這句話。這句話就把這個圓成實同生死流轉連起來了。現在唯識上不說,說是「阿賴耶識爲善不善因」,「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可是在流轉生死的時候,說阿賴耶識就是一個大過患聚,就是無始劫來叁雜染的熏習,一個種子,一個倉庫。在別的《攝大乘論》上翻譯,這個阿賴耶識不是翻個「藏」,他翻個「家」,那麼其實就是人的住處。所以也翻個「依住」,那個「攝藏」也翻個「依住」,是這樣意思。所以說圓成實是自性有,這和依他起因緣有倒是沒有沖突的。

  

  問:師父,那個有情、無情,當然都是因緣有,但是在這個分法上呢?

  師:「有情」呢,這個識所依住的地方就是有情,識不依住的地方就沒有情。譬如身外的這一切境界,識不依住。是識所現,但識不在那裏依住,所以他那裏面是無情物,是無情。我們這個身體生存的時候,是這個識的依止處。等到死亡的時候,識就離開了,這個身體也變成一個無情物了,變成死屍了,也是無情物了。

  問:那所謂的樹神、河神,那就是依止在樹、依止在河那裏?

  師:那是一個衆生,樹是他的依止處,是他的家。就是像我們人住這個房子,這個房子是我們的住處。這個樹神也是,這個樹是他的住處,所以叫樹神。河神也是,這個河是他的住處。這個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說這個草木是鬼神村,就是鬼神居住的地方。所以我們出家人、佛教徒,照理說不隨便地去砍伐草木,因爲是他的家。你也可以砍,但是要同他聯絡一下,同這個鬼神聯絡一下。聯絡的辦法,就是你寫一封信,你說明我有什麼用處,我要砍這個樹。如果你同意了,就是沒有什麼事;如果你不同意,你通知我。你等他七天。有的人說是,譬如說砍這個樹的時候,這個樹流血,有點不正常的現象,那就表示那個樹神不同意,不同意你砍這個樹,是這樣意思。

  

  問:師父。剛才說到這個圓成實性,那麼就産生一個問題:就是說,因爲我們修道都是從有爲的地方開始修,都是因緣生法,我們的心行現在還是因緣生法,那怎麼能夠最後成就不生不滅的圓成實性?

  師:爲什麼大家都是學習無爲?是,我們生存在有爲的境界,但是佛法是學習無爲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一切佛教徒都是學習無爲法。因爲什麼要不學習有爲,而學習無爲呢?因爲有爲法靠不住,有爲法都是無常的、變化的。所以你學好了,它還會變。一變了,一無常了,就結束了,你以前費的辛苦都白辛苦了。說我費了很多的辛苦,我想要得色界四禅、無色界的四空定。好,成功了,你生到色界天、生到無色界天去了。你生到那裏,你壽命一萬六千大劫,或者是兩萬劫,到八萬劫。到時候,無常了。這是有爲法,無常了。無常了,那麼你又從這個禅定退下來,又跑到欲界來流轉生死了。若學習無爲,無爲裏面沒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是永久不變的,是最靠得住的了,所以要學習無爲;學習無爲的時候,就像我們拜大悲忏:「願我速會無爲舍」,就是與無爲相應的時候,我們容易明白的話來說呢,就是我們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住在無爲的圓成實性上面。當然那無分別智並沒有分別:「喔!這個圓成實性是我的住處,是我依住的」,沒有這個分別。我們用第叁者的立場來說,他成就了無分別智,住在圓成實性那裏沒有生滅變化,所以是永久的了。你若住在有爲法,有爲法靠不住。我們世間上的榮華富貴是有爲法,也是人之所欲,但是人都爲此而苦惱。就是天上的禅定是安全了,是比較安樂一點,安樂但是也是無常的,到時候又結束了。所以有爲法不是好,不行。你若是成就了無爲的時候,就是永久地成功而不會再失敗的了。所以要學習無爲,所以要觀空,觀察色受想行識,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我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這個大乘的佛法修觀的時候,我也是空,法也是空。你成功了的時候,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的聖人都在無爲那個地方。但是有的時候他也到有爲的世界來,這些聖人,就是大悲心來度化衆生,是這麼回事。

  

  問:那是不是所有的修行的聖人他們都是一定要從依他起,然後遍計所執,然後到圓成實性。一定是只有這個階段嗎?不管他修不修唯識的話,就是他修其他的也好,就是說生活上或者與人接觸總會經過這些階段,只不過就是說他們也許把這些所執統統都拋棄掉,然後他們成就了。那他要經過這些階段?

  師:是的,是這樣。所有的佛教徒,大體上說,就是其他的學派的人,也是這樣子。當然有些地方有點差別,但是大體上說還是一致的。都是要破除去虛妄的執著,入于第一義谛,就成功了,都是這樣子,要破除去內心裏面的執著。

  問:就是不管他修不修唯識?

  師:其他的…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