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也是一樣,也是要破除執著。破除這個執著以後,入于無爲的法性,就成功了,都是這樣子。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叫做「聖道」。佛教說有人天善法的法門,有聲聞、緣覺的法門,有菩薩、佛,成佛的法門。現在我們學習的這個出世間的聖道,這是成佛之道,不是人天乘。我們一般的做一點善事,做一點好心腸,發點好心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這是人天乘的法門。這個人天乘也是不錯,也是好,但是終究還沒有解決問題。因爲你在人世間,我們一般的修這個善法都是散亂的善法,而不是禅定。散亂的善法,將來就是在人天或者欲界天上享受一點富貴之樂。而人世間的富貴之樂,我是鄉村的孩子,沒有富貴可言,但是我眼睛這麼看著,富貴不是很樂,不見得樂。有什麼樂呢?做皇帝的人,我看天天都是煩惱,除了煩惱還是煩惱,沒有樂可言。當然他比一般人的自在力強一點,但是都是在煩惱裏面生活的。他的色、聲、香、味、觸比一般人……,就是他的五欲豐盛一點,但是都是煩惱。
我看這個唐太宗,他就歡喜這個小兒子。但是當時那個環境,不容許他和他小兒子常來往,他一定要下命令把他的小兒子,倒不是驅逐,請他小兒子走,到遠遠的地方去住,但是他又想念他兒子,時常地寫封信什麼什麼的。唐太宗這個威力很大了,在曆史上在中國的皇帝裏面應該是很好樣的皇帝,但是他想和他小兒子在一起住,不行,不可以。就是有其他的煩惱,所以這個世間上的榮華富貴不見得是快樂,不見得是好,這有爲法不是那麼好。無爲法裏面沒有這些事情,是清淨、自在、安樂。──這一段文是介紹這個依他起性,什麼叫做依他起性。,
遍計所執相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前面多少地提到一點,依他起是遍計所執的所依。這裏正面的說明,什麼叫做遍計所執?「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看印老法師這個解釋:『凡夫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就在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似義就是遍計所執相。』這個「義」,「似義顯現」,這個「義」是什麼?這個「義」,按我們或者說是不明白唯識法門的人來說,就是我們的心所分別的一切的境界,分別的境界和唯識法門有什麼不同呢?就是我們沒有明白唯識法門的人,我們所分別的義,認爲那個義有獨自的體性的,有獨立的體性的,和我們的分別心沒有關系。那個所分別的境界,它本身有真實的體性,那叫做「義」。這個「亂識」的所緣境,叫做「義」。現在這個「義」上面加個「似」,這個「似」是「相似」的意思,就是那個「義」是「似義」,不是真實義,是相似的。就是那個境界和你的想法有點相似,我們的想法認爲那個所分別的地方是有自體的,有獨自的體性的;與你那樣的想法相似而已,事實上不是,它沒有獨立的體性,所以叫做「似義」。它的顯現,不是有獨立的體性,但是與獨立體性相似,所以叫做「似義顯現」,相似而已。相似就是不真實,不是真實的境界,不是真實義,就是虛妄的,是這麼意思。「似義顯現」。
這個「似義顯現」,在我們這個凡夫沒有通達佛法的人,沒有證悟第一義谛的人,總是:「那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這叫遍計執了,是這麼回事。如果你通達了那個「義」是假的,沒有真實的體性,你就不執著真實,那就是依他起了,他本來就是依他起嘛!就是這麼回事。這個經論上說的這樣道理,說出來我們的錯誤,我們錯誤在什麼地方,那件事的真相是什麼?我們的錯誤是什麼?經論上說得是很分明的、很清楚的。但是那是古代的文言,它就是「似義顯現」,就這四個字,這一句話。但是經過這些,像世親菩薩、無性菩薩、曆代這些大德高僧的解釋,我們從這麼多人的法語,可以明白「似義顯現」是這個意思。所以說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就這樣修行,也就是這樣子,時時注意我們所對的一切境界,「似義顯現」。我們錯誤在那裏呢?「于非義中起義顛倒」。其實很簡單,我們的錯誤就在這裏:「于非義中起義顛倒」。
問:那這和見聞覺知是不是一樣?
師:是。不離開見聞覺知,不離開這一念虛妄分別心的。那麼我們現在修行的時候就在這裏,把它反回來,逆流。不要隨順原來的老習慣,要反回來,所以叫「逆」,「逆生死流」。什麼叫做遍計執?喔!是這樣子。那我把這取消了,我不再執著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我心裏面若不分別的時候,什麼事情沒有。我們分別才有這件事,所以這件事都是虛妄的,沒有體性的。我若執著是真實,就是錯了。
問:那就是所謂的「回光反照」?
師:也可以這麼說,「回光反照」。就是觀察我們的識所緣的一切境界,都是空無所有的、都是假的,先說是「假」。「似義顯現」換一句話說就是「假」,都是假的。第二句話是「空的」,沒有這件事。由「假」入「空」,這樣子。
入了空的時候,有兩個階段:一個是你要認真地執著這個「空」,不要說不執著,就執著這個空,這些都是假的、是空的,不是有。要執著。等執著一個時期的時候,這個執著空也把它不要執著了,心裏無分別,入于無分別境界,就與空相應了。我們若是一開始就是「空而不空」,糟糕!我認爲你很難相應。因爲原來我們對這個「有」執著的太厲害了,用「空」來對治才能把這個「有」動搖了。說你若「空而不空」,那你用什麼來對治這個「有」呢?
問:那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一看到就是空,「色即是空」。
師:「色即是空」。這個「色」它的本性是空無所有,不過那個若按《中觀論》、《般若經》那是又一個法門了。現在用唯識的,先說這一切的色都是影像,「如鏡中像,如夢中境」,它是相似的有,不是真實有,都是影像。你先分別它是假的,它離開了心,它是沒有自己的體性的,是空無所有的,你要執著它。用力地…「是假的」,不是真的,來對治自己的執著心,以「執」來破「執」。先不要說「空也不可得」,先不要講這句話。先講「即是空」,來對治這個「有」。分一個階段的,你這樣子你就慢慢地能夠契入。所以我們就承認自己是鈍根。天臺宗「即空、即假、即中」,那是利根人可以。我們鈍根人,你不要那麼快,先說「空」。「由假入空」,然後「由空出假」,空也不可得、假也不可得,那麼入于中道。慢慢地,先不要著急,是這樣子。所以這個「似義顯現」,什麼叫做「義」?什麼叫做「似義」?這個「義」的顯現,有「義顯現」、「似義顯現」的不同。我們現在知道,這是「似義顯現」,不是「真實義」,不是真實的,要這樣去區分它。那麼你靜坐的時候,你就這樣用。這樣用的時候,一定先要奢摩他,然後再毗缽舍那的觀察,這樣子。
我們誰也不要恥笑誰,都是凡夫,他都有貪瞋癡,貪的因緣出現的時候就是貪,瞋的因緣出現就是瞋,高慢的因緣出現就是高慢,都是這樣子。這樣子,要改變的時候,不是容易改變。就是要長時期的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觀察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你熟了的時候,「喔!這是似義顯現,不是真實的」,就不要生貪心,不要生瞋心,這個煩惱就漸漸低下來了。有的時候失掉了正念,失掉了正念就是觀一切法是似義顯現的這個觀失掉了,這個正念失掉了,這時候貪心來了、瞋心來了,就是這樣子。那怎麼來對治呢?你要時時地提醒自己都是「似義顯現」,不是真實的。我不要生貪心,也不要生瞋心。時間久了,你這個正念就是熟悉了,隨時可以現前。那麼不如理作意,就有可能不起了;起了,很快地就滅了,不會等了一刻鍾。不過是慢慢地不會等到一分鍾,我立刻就知道我不對了,我這地方要改。
還有一個想法,我也常說:「他是這樣子嘛!你怎麼能說我不對?」別人不對是別人,我要向大人學習,我要向聖人學習,我不跟那個凡夫學習。我向凡夫學習,我何必做佛教徒?我何必出家呢?我現在我做了佛教徒,我做了出家人,我向大人學習。大人者,聖人也。我向聖人學習。聖人是不起煩惱的,所以我就是向聖人學習,我有這個願。但是有願歸有願,常常地忘掉了自己的願。就是:你常常地用功靜坐,所以用奢摩他中去修毗缽舍那,你的記憶力會強一點,隨時地正念會提起來,隨時能提起正念。如果你沒有奢摩他、毗缽舍那,不行。翻開經本上說:「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只是找點參考書,把這句話似懂不懂地就是這樣子過去了。過去就是過去了,在日常生活上面,一點這種氣氛都沒有,這個「似義顯現」的氣氛、這個正憶念的氣氛,完全沒有。不管你是在家居士、出家人,都是一樣的。你非要由奢摩他、毗缽舍那長時期的訓練,這個正憶念才能時時現前。就算偶然地失掉了正念,很快地就能想起來,這正念會提起來。這樣子,我們能改變自己,不然的話不能改變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大智慧人,他告訴你:你要出家,你不要去生産,靠在家居士的慈悲。這個《瑜伽師地論》上說:在家居士慈悲,我們不用去生産,但是我們做什麼?專心地做這件事。托缽乞食回來,你就要聽佛說法。佛在世的時候是聽佛說法。說完法的時候,經行、靜坐、正憶念,時時地奢摩他、毗缽舍那這樣用功。這樣子你才能得聖道,才能改變自己,不然不能改變的,改變不了的。少數人,一聽法就是當時就得聖道,這是少數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這樣子,不是的,非要是長時期的訓練才可以。
所以這個「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這裏面包括我執、法執都在內。我感覺有個「我」,在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個「我」的體性。或者是跟別人學習的,或者自己靜坐中想出來的,「喔,是有一個我」。我在靜坐的時候明靜而住,感覺這個明靜而住,這就是常住真心嘛!自然地會想到這裏。這就是「我」嘛!由…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