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虛妄分別,分別出一個我來。或者是聽別人講解,說是:「你這個臭皮囊裏面有一個常住真心」。我們若不聽聞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我們感覺這是很好的事情。在這個生滅變化、這個老病死裏面,有個不老病死的、常存不壞的「我」,這很好嘛!我看多數人會這樣想。所以,印度的佛教中間是滅亡了,而非佛教徒,印度教,一直到現在還是有。而佛教和人性是有一段距離的,人要是學佛要向上,是很難的。而外道它是符合人性的,人性是歡喜發財、歡喜欲豐盛一點,大梵天王請你幫助幫助……它符合人性,所以人也容易起信心。佛法不是,佛法是說:「你要自己努力、創造才可以」,這就是難一點,是難一點的。
************************
(講記185頁):『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似義就是遍計所執相。』就是所執的地方,所執的這一切都是幻化法、都是不真實,我執著是真實,這就叫遍計所執。或者是我,或者是法。
『成唯識論說: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你看《成唯識論》這個話,這個句子造得非常好,但是你讀起來,好象懂、又好象不懂。我來解釋一下,看能不能解釋的對。「或複內識轉似外境」,這個識是在裏面,「轉似」,「轉」者活動也。內識的活動,這個識若一動的時候就有外境現出來,就是這麼一句話。這底下就是解釋「內識轉似外境」這句話。「我法分別熏習力故」,從無始劫來,我們就執著我、我所,就執著一切法,這個執著就是分別。你這樣分別的時候,就把這個執我、執法的這種情形,就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面成種子了。「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所以現在這個識,主要是第六意識,這個識一活動的時候,以前熏習的種子也隨著就「變似我法」,就變現出來一個似我、似法。你心裏這樣想,也就這樣現,就是這麼回事。那麼這就叫做「內識轉似外境」。
下面這兩句解釋這句話,『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這是結合前面那一句。這個諸識生時所變的這個似我、似法,這叫我相、法相。此我相、此法相,實在來說,它本身是沒有體性的,就是似義顯現,它實在是以內識爲體性的。「而由分別似外境現」,但是由于你這樣執著的時候,就好象在心以外真實有個「我」、有個「法」現出來,那叫做「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怎麼講?就是這樣意思。『很可爲本論的遍計執性作注腳。』作解釋。這個「似義顯現」就是這樣意思。爲什麼有這樣的似義顯現呢?就是無始來的熏習力,加上你現在的分別。你現在心一動,那名言種子就出來這種境界,就是這麼回事,叫「似義顯現」。
這個「似義顯現」就叫做遍計所執。「似義顯現」這句話,你要注意這句話,「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就是沒有義的體性,只有一念分別心。在這樣的情形下,你這個心一動就有「似義顯現」,而那個「義」沒有真實的體性。你把這句話記住,靜坐的時候就念它一遍:「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你念它多少遍,多念幾遍也好,然後就思惟這句話的義,就觀一切法都是空的了。這個遍計執就是被動搖了。
問:現在聽起來好象很清楚,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個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又會亂掉,問題就是在這裏。
師:所以我們從古德的開示裏面、從經論上,都可以看到一個相同的事情。我們若想靜坐的時候,你不能只是靜坐,你一定要讀經。讀經的時候,我們先有一個說法,我現在譬如《金剛經》打開的時候,要讀的時候,你心裏面先想:「我現在聽釋迦牟尼佛說法」,你先有這個想法。那麼你若歡喜修唯識觀,就把這個《攝大乘論》做你的功課本,你天天要拿出一段時間讀。讀它,它就告訴你,什麼叫依他起、什麼叫遍計執、什麼叫圓成實性、這唯識觀要怎麼修。後面那個第四章,就是說什麼叫唯識觀,它說得清清楚楚地。你這樣一讀的時候,你天天讀你就熟嘛!熟了,修觀靜坐的時候,他就不亂。什麼叫依他起、什麼叫遍計執、什麼叫圓成實,然後也就這樣觀察思惟,他就不亂。(Tape.34)你若是按照《金剛經》來修行,你一定也天天要讀《金剛經》。《金剛經》的法門直接了當,是另一個法門,和唯識有點不同,唯識不一樣。但是唯識的法門,我認爲也是很好。假設你若是把《金剛經》能搞通了,你再去學《攝大乘論》的法門,《金剛經》對你《攝大乘論》的法門有幫助,《攝大乘論》這個法門也能幫助《金剛經》。
現在的意思呢,我們在學校裏讀書,或者是在大學裏面學佛學,或者在佛教的研究所裏學佛學,這是一個不得已的事情,一定要考試,出個題目。我們《攝大乘論》上講依他起、《成唯識論》講依他起、《辯中邊論》……各種經論的唯識都把它引來,這個依他起這麼解釋這麼解釋……很多很多都解釋,你這樣學。這是不得已的事情,也不能說不對。但是我們今天在這裏學這個《攝大乘論》,我們不否定其他的善巧方便,但是現在的意思:要靜坐的時候要用。我們根本的來說,不是用這個來寫文章的,是用這個來靜坐的。你靜坐的時候,你常這樣思惟的時候,他慢慢他就不亂。依他起、遍計執,他是不亂的。你常常思惟,天天讀一段,然後靜坐思惟,他不會亂的。但是你若修了一個時期,你想要寫文章,是更容易,並不是難事,不是很難的事情。
問:師父,我有問題想請問,第一個問題是:那個依他起是「無實義」和「無定義」之間有沒有什麼區別?因爲從依他起來說,他都要有一些條件才能成立的,如果這個條件沒有因緣的話,他本身就是「無實義」、「無定義」,這個意義不一定。譬如說:好、或者壞,它都是一定的條件來說的。譬如說:吃辣椒對我來說,我喜歡,我就說「好」。你不喜歡,你就說「不好」。就是說依這個條件,這個叫「無定義」。「無定義」就是說條件不成立那就是空的,「無定義空」。還一個是「無實義空」,就是說本身就是空的,根本沒有條件它就是空。這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師:現在我這樣說:我們學習佛法也要分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現在這個時候的階段,就是什麼呢?是我們初入學的階段,初開始學習佛法的階段。不是已經畢業了,不是。是初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這個階段對自己有一個要求,是什麼呢?範圍不要廣。它《成唯識論》怎麼講,我們不管。它《瑜伽師地論》怎麼講,也不要管。這個《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怎麼講,都不要管。我就管這一段文,這一段文的「正義」是什麼?「正義」,這個「義」不離開「文」,有文也有義,有義就有文。把這個「文」;如這上面說「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是名遍計所執相。」你就按這個文來思惟,其他的事情暫時不管。
說:什麼叫「依他起」?你心裏想:「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就這麼幾句話,按照這幾句話去思惟,其他的不想。你得到這個文的正義了,等到你慢慢有所悟入的時候,你再去廣,再去分別;《老子》怎麼說的,《莊子》怎麼說的,印順老法師怎麼說的,無著菩薩怎麼說的,你再去多分別可以,現在先不要。就像小孩子初學會走路的時候,你慢慢走,不要跑。跑不行,你一跑就跌倒了。我們現在你去多分別,就容易失掉正義,失掉正義,不是佛法了。就單獨這一段文,用這個文去思惟這個義,這樣子。「用這個文思惟這個義」,守住這個範圍。什麼叫做「依他起」?什麼叫做「遍計執」?你要用它本文來思惟。不要牽扯到別的事情,也使令我們容易學習一點。
問:但是「依他起」的學習,你要起碼建立一個「似義顯現」的概念,對不對?
師:是。這上面說「似義顯現」應該是很明顯的,應該是說出來什麼叫做「似義顯現」了。
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的時候,那當然對于這些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可以用這個理論嘛。
師:可以。你要用現在的這個文,套在日常生活上面,這是很合適的。這個「似義顯現」。這上面說。印老說……實在這不是印老說的,這是《攝大乘論》本身上說的,不過他引到這裏來解釋這個「似義顯現」。就是虛妄分別心現起的時候,前面有一句話:『凡夫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就在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就是這樣子,這叫「似義顯現」。譬如現在有一個不如意的境界出現的時候,心裏面這個憤怒就來了。憤怒來了,它並不是單獨一個憤怒,它有個所緣境的;在這個所緣境上衍生出來種種的分別,這就是「似義顯現」。你心緣這個「似義顯現」就出來很多煩惱,這就是遍計所執嘛!就這幾句話:「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那麼印老這句話解釋:『凡夫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就在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叫「似義顯現」。本來大家是風平浪靜,大家什麼事也沒有,因爲一句話不對,這憤怒就來了。憤怒來了,它就是有很多似義顯現在那裏做所緣境,這個憤怒心才出來,就不得了。你就用這一段文的義,正好套在這件事上面,正好是這樣子。而這就告訴我們,都是假的,是自己心裏面分別出來的。自己心爲什麼這樣分別?因爲我們以前有這種熏習,而假藉這個所緣緣,就把以前的熏習就在這時候就現出來了。但是我心裏面不是,我心裏想:「是他不對」,就是這麼回事嘛,這很適合的。但我們若常有這樣的正憶念,這時候冷靜下來,心不動。就是有如理作意了,如理作意一現前,就轉了,立刻就轉變了。就是從凡夫的境界向聖人那地方去了,不順生死流了,立刻就變了,就是這樣了。
問:第二個問題就是,遍計所執都是因心顯現的,是吧?是你的心的分別。如果說,確實心不分別了,不起分別心了,那遍計所執就…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