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虚妄分别,分别出一个我来。或者是听别人讲解,说是:「你这个臭皮囊里面有一个常住真心」。我们若不听闻释迦牟尼佛的佛法,我们感觉这是很好的事情。在这个生灭变化、这个老病死里面,有个不老病死的、常存不坏的「我」,这很好嘛!我看多数人会这样想。所以,印度的佛教中间是灭亡了,而非佛教徒,印度教,一直到现在还是有。而佛教和人性是有一段距离的,人要是学佛要向上,是很难的。而外道它是符合人性的,人性是欢喜发财、欢喜欲丰盛一点,大梵天王请你帮助帮助……它符合人性,所以人也容易起信心。佛法不是,佛法是说:「你要自己努力、创造才可以」,这就是难一点,是难一点的。
************************
(讲记185页):『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这似义就是遍计所执相。』就是所执的地方,所执的这一切都是幻化法、都是不真实,我执着是真实,这就叫遍计所执。或者是我,或者是法。
『成唯识论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你看《成唯识论》这个话,这个句子造得非常好,但是你读起来,好象懂、又好象不懂。我来解释一下,看能不能解释的对。「或复内识转似外境」,这个识是在里面,「转似」,「转」者活动也。内识的活动,这个识若一动的时候就有外境现出来,就是这么一句话。这底下就是解释「内识转似外境」这句话。「我法分别熏习力故」,从无始劫来,我们就执着我、我所,就执着一切法,这个执着就是分别。你这样分别的时候,就把这个执我、执法的这种情形,就熏习到阿赖耶识里面成种子了。「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所以现在这个识,主要是第六意识,这个识一活动的时候,以前熏习的种子也随着就「变似我法」,就变现出来一个似我、似法。你心里这样想,也就这样现,就是这么回事。那么这就叫做「内识转似外境」。
下面这两句解释这句话,『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这是结合前面那一句。这个诸识生时所变的这个似我、似法,这叫我相、法相。此我相、此法相,实在来说,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就是似义显现,它实在是以内识为体性的。「而由分别似外境现」,但是由于你这样执着的时候,就好象在心以外真实有个「我」、有个「法」现出来,那叫做「似义显现」。这个「似义显现」怎么讲?就是这样意思。『很可为本论的遍计执性作注脚。』作解释。这个「似义显现」就是这样意思。为什么有这样的似义显现呢?就是无始来的熏习力,加上你现在的分别。你现在心一动,那名言种子就出来这种境界,就是这么回事,叫「似义显现」。
这个「似义显现」就叫做遍计所执。「似义显现」这句话,你要注意这句话,「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就是没有义的体性,只有一念分别心。在这样的情形下,你这个心一动就有「似义显现」,而那个「义」没有真实的体性。你把这句话记住,静坐的时候就念它一遍:「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你念它多少遍,多念几遍也好,然后就思惟这句话的义,就观一切法都是空的了。这个遍计执就是被动摇了。
问:现在听起来好象很清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依他起和遍计所执又会乱掉,问题就是在这里。
师:所以我们从古德的开示里面、从经论上,都可以看到一个相同的事情。我们若想静坐的时候,你不能只是静坐,你一定要读经。读经的时候,我们先有一个说法,我现在譬如《金刚经》打开的时候,要读的时候,你心里面先想:「我现在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你先有这个想法。那么你若欢喜修唯识观,就把这个《摄大乘论》做你的功课本,你天天要拿出一段时间读。读它,它就告诉你,什么叫依他起、什么叫遍计执、什么叫圆成实性、这唯识观要怎么修。后面那个第四章,就是说什么叫唯识观,它说得清清楚楚地。你这样一读的时候,你天天读你就熟嘛!熟了,修观静坐的时候,他就不乱。什么叫依他起、什么叫遍计执、什么叫圆成实,然后也就这样观察思惟,他就不乱。(Tape.34)你若是按照《金刚经》来修行,你一定也天天要读《金刚经》。《金刚经》的法门直接了当,是另一个法门,和唯识有点不同,唯识不一样。但是唯识的法门,我认为也是很好。假设你若是把《金刚经》能搞通了,你再去学《摄大乘论》的法门,《金刚经》对你《摄大乘论》的法门有帮助,《摄大乘论》这个法门也能帮助《金刚经》。
现在的意思呢,我们在学校里读书,或者是在大学里面学佛学,或者在佛教的研究所里学佛学,这是一个不得已的事情,一定要考试,出个题目。我们《摄大乘论》上讲依他起、《成唯识论》讲依他起、《辩中边论》……各种经论的唯识都把它引来,这个依他起这么解释这么解释……很多很多都解释,你这样学。这是不得已的事情,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我们今天在这里学这个《摄大乘论》,我们不否定其他的善巧方便,但是现在的意思:要静坐的时候要用。我们根本的来说,不是用这个来写文章的,是用这个来静坐的。你静坐的时候,你常这样思惟的时候,他慢慢他就不乱。依他起、遍计执,他是不乱的。你常常思惟,天天读一段,然后静坐思惟,他不会乱的。但是你若修了一个时期,你想要写文章,是更容易,并不是难事,不是很难的事情。
问:师父,我有问题想请问,第一个问题是:那个依他起是「无实义」和「无定义」之间有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从依他起来说,他都要有一些条件才能成立的,如果这个条件没有因缘的话,他本身就是「无实义」、「无定义」,这个意义不一定。譬如说:好、或者坏,它都是一定的条件来说的。譬如说:吃辣椒对我来说,我喜欢,我就说「好」。你不喜欢,你就说「不好」。就是说依这个条件,这个叫「无定义」。「无定义」就是说条件不成立那就是空的,「无定义空」。还一个是「无实义空」,就是说本身就是空的,根本没有条件它就是空。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师:现在我这样说:我们学习佛法也要分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现在这个时候的阶段,就是什么呢?是我们初入学的阶段,初开始学习佛法的阶段。不是已经毕业了,不是。是初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这个阶段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是什么呢?范围不要广。它《成唯识论》怎么讲,我们不管。它《瑜伽师地论》怎么讲,也不要管。这个《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怎么讲,都不要管。我就管这一段文,这一段文的「正义」是什么?「正义」,这个「义」不离开「文」,有文也有义,有义就有文。把这个「文」;如这上面说「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是名遍计所执相。」你就按这个文来思惟,其他的事情暂时不管。
说:什么叫「依他起」?你心里想:「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就这么几句话,按照这几句话去思惟,其他的不想。你得到这个文的正义了,等到你慢慢有所悟入的时候,你再去广,再去分别;《老子》怎么说的,《庄子》怎么说的,印顺老法师怎么说的,无著菩萨怎么说的,你再去多分别可以,现在先不要。就像小孩子初学会走路的时候,你慢慢走,不要跑。跑不行,你一跑就跌倒了。我们现在你去多分别,就容易失掉正义,失掉正义,不是佛法了。就单独这一段文,用这个文去思惟这个义,这样子。「用这个文思惟这个义」,守住这个范围。什么叫做「依他起」?什么叫做「遍计执」?你要用它本文来思惟。不要牵扯到别的事情,也使令我们容易学习一点。
问:但是「依他起」的学习,你要起码建立一个「似义显现」的概念,对不对?
师:是。这上面说「似义显现」应该是很明显的,应该是说出来什么叫做「似义显现」了。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时候,那当然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可以用这个理论嘛。
师:可以。你要用现在的这个文,套在日常生活上面,这是很合适的。这个「似义显现」。这上面说。印老说……实在这不是印老说的,这是《摄大乘论》本身上说的,不过他引到这里来解释这个「似义显现」。就是虚妄分别心现起的时候,前面有一句话:『凡夫因无始来的虚妄熏习,在虚妄分别心现起时,就在这无义唯有识中,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就是这样子,这叫「似义显现」。譬如现在有一个不如意的境界出现的时候,心里面这个愤怒就来了。愤怒来了,它并不是单独一个愤怒,它有个所缘境的;在这个所缘境上衍生出来种种的分别,这就是「似义显现」。你心缘这个「似义显现」就出来很多烦恼,这就是遍计所执嘛!就这几句话:「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那么印老这句话解释:『凡夫因无始来的虚妄熏习,在虚妄分别心现起时,就在这无义唯有识中,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这叫「似义显现」。本来大家是风平浪静,大家什么事也没有,因为一句话不对,这愤怒就来了。愤怒来了,它就是有很多似义显现在那里做所缘境,这个愤怒心才出来,就不得了。你就用这一段文的义,正好套在这件事上面,正好是这样子。而这就告诉我们,都是假的,是自己心里面分别出来的。自己心为什么这样分别?因为我们以前有这种熏习,而假藉这个所缘缘,就把以前的熏习就在这时候就现出来了。但是我心里面不是,我心里想:「是他不对」,就是这么回事嘛,这很适合的。但我们若常有这样的正忆念,这时候冷静下来,心不动。就是有如理作意了,如理作意一现前,就转了,立刻就转变了。就是从凡夫的境界向圣人那地方去了,不顺生死流了,立刻就变了,就是这样了。
问:第二个问题就是,遍计所执都是因心显现的,是吧?是你的心的分别。如果说,确实心不分别了,不起分别心了,那遍计所执就…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