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15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了,消灭了,那个依他起还在不在?

  师:这是我们已经讲过了,所知相已经讲完了。所知相里面讲过这个问题,还能记得吧?重新提这个问题就是没记得。

  按我们初开始学习正忆念的时候,当然是在。依他起是在,遍计执也是在,不是没有。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次第地学习正忆念。就是依据依他起消灭遍计执,我们初开始就是这样修行。就是有什么境界来的时候,你心里面不要动。当然这就是要算你这个正忆念要熟悉,你立刻要知道这是「似义显现」,立刻要知道这句话:「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就是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就是没有义,但是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一动,这个「义颠倒」就出来了。就是过去的熏习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名言种子,现在假藉少许的所缘缘的引发,加上不如理作意,这个「似义显现」就很多很多的烦恼都出来了。你立刻要正忆念,而外边的境界实在是没有,都是假的,你立刻这样想。那么既然假的呢,我这个心何必随他转动呢?心就不要动,就像没有这件事一样。这样正忆念,就没有事了。这样的情形,依他起是在,遍计执开始转变而已,还不能说没有遍计执;开始转变了,就是这么一个境界。若是你正忆念时间久了的时候,还有一个情形,就是没有什么引发贪心的似义显现的境界,也没有引发瞋心的似义显现的境界,是你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在寂静处静坐的时候,这个时候心的力量不分散,你观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似义显现,都是毕竟空的。既然是毕竟空了,就是没有所缘缘了,没有所缘缘,分别心也就不起了,这个时候依他起是没有了。那么显现的境界,那就是圆成实的境界。但是这个时候这样去观,只是相似的这样观察而已,还不能说依他起没有。因为你现在作如是观,谁作如是观?就是依他起嘛!就是你的分别心。那个分别心还在,所以不能说依他起不在,依他起还是在。要到什么时候?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才可以。得无生法忍的时候,那根本无分别智现前了,这个时候有短时期的依他起不现,圆成实显现了。所以在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正忆念的时候,就是少少的,就是根据依他起破除遍计执。依他起是在的,而遍计执还是在,只是轻微了一点而已,就是没有随着遍计执转,只此而已。

  

  问:这第三个问题。这胜义谛是不一不异对吧?胜义谛和圆成实有什么关系呢?

  师:胜义谛就是圆成实。胜义谛说是不一不异,是胜义谛和依他起不一不异。单独说胜义谛,没有不一不异这件事。

  问:所以胜义谛在有为法里头是不一不异?

  师:胜义谛和有为法来对论,他是不一不异。因为单独说胜义谛就谈不到不一不异。

  

  问:师父慈悲,这个前面所讲的是这个三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圆成实相,后面讲的 是三性。那么这个「相」和「性」之间的关系?

  师:「相」和「性」一样的。在这上实在是没有分别。有的时候说性,有的时候说相,实在是一样的。如果去会通的话,这个「相」就是「性」的相,「性」就是体性,体性的相貌。若有相貌,一定也有体性。所以这两个字是通的,不能够一定是分开的,就这样解释好了。

  问:那么要描述这个体性的话,只能用相来描述?

  师:是的。

  

  问:另外,刚才所听的不知道听没听错。就是这个似义显现是依他起,是遍计的所执相。

  师:他是依他起,他也是无始劫来的虚妄熏习的名言种子现出来的,所以也是依他起。但是他也是遍计执执。遍计执执什么?就是执着依他起。所以也是遍计所执。是这样意思。

  问:那么这个遍计所执性,其实主要讲的就是这个执。

  师:是的。

  

  问:师父,那个「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这个「识」就是第六意识,就是一人的心识的识吗?

  师:「唯有识中」这个「识」?对,也可以这么说,它就是说是第六意识。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境界,实在就是第六意识,但是也不能说与阿赖耶识没有关系,还不能那么说,还应该说有阿赖耶识的关系。因为一切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是第六识在虚妄分别,但是他的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阿赖耶识变现的根身器界也是似义显现。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还是都是第六识在活动,所以若是侧重于第六意识也是可以,只是这样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面的。若是全面的说,应该包括阿赖耶识。

  问:所以前面「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那这个虚妄分别他来摄诸识,这个诸识是一个被摄的东西,这个诸识的识,是不是也是第六意识的部分?

  师:这个诸识都是虚妄分别所摄。

  问:那虚妄分别是一个东西吗?

  师:虚妄分别是一个批评的话,就是阿赖耶识为种子,所现出来的一切识,这一切识都是虚妄分别所摄,都是属于虚妄分别的,不是佛、圣人的那种无分别的智慧,清净的智慧。就是这样意思。

  问:虚妄分别这个东西他所摄来的诸识,所摄诸识,这个识也是第六意识,也是刚刚师父所说的跟阿赖耶识也有关系?

  师:那地方说那个识就是十一个识,那上面有列出字来。十一个识就是十八界,还有其他的诸识,就是这样子。这个文那个义,按那个次第来说呢,这个诸识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所变现的,这些诸识是什么呢?是虚妄分别所摄。而不是证悟第一义谛的无分别智,就是这样意思。

  问:所以如果说看到一个人他不恭敬的样子,那我们心里面就起了分别说:这个他可能是怎么怎么样。就不高兴了。那这个是你心里所引生出来的不高兴,就是遍计执。那看到他那个人的不恭敬貌,这个是不是依他起?

  师:是有依他起。是依他起,但是我们用执着心去看依他起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依他起了。我们用执着心去观察依他起的时候,我们看见的是遍计所执。说一个譬喻,就是那个绳子,看见绳子是蛇,我们看不见绳子,只是看见蛇。那么就是我们执着心一动的时候,看见的是遍计所执,看不见依他起。譬如说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是依他起。但是我们看见的时候不感觉到是如幻如化,感觉到这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看见的,不离开依他起,但是看不见依他起,只看见遍计所执,这都是虚妄的。譬如这个墙也好,这个灯也好,看见老虎也好,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都是虚妄的,但是我感觉是真实的。你看见是真实,这叫做遍计所执了。但是与依他起是不相称,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我们看见是真实的,所以「名不称体难」,就是和依他起不相称。但是又不能离开依他起,离开依他起,我们也看不见遍计所执。

  

  问:师父,您刚刚举一个例子说,刚刚所吃的食物,现在是吃完不见了,所以这个食物好象没有体性了,可是毕竟我们还能想到食物。

  师:这个我是说心里面想,那件事过去了,我们现在只是能够忆念出来一个影相。这个影相是以识为自性的,这样意思,是以识为自性的。怎么叫做「以识为自性」呢?如果不以识为自性,就是影相有自己的体性。若有自己的体性,我不想,它也应该有。但是你不想,没有这件事。那就可以知道,那个影相是没有自性,是以识为自性的。我是这样的意思。

  

  问:这是不是可以简单的讲,遍计执就是认假为真。认假为真,这个就变成遍计所执。而事实上这个假,是依他起。另外还有一种是说,所谓「法」,依他起和遍计执都是属于「法」,「法性」就是圆成实。我还弄不太清楚,就是说「法性」,另外还有一个「佛性」,这个关系?

  师:譬如说这个「圆成实」,就是诸法空相,那么「圆成实」就是佛性。其实这个「圆成实」,地狱众生也是圆成实,乃至诸天也是圆成实,乃至那个拜垫,通通都是圆成实,一切法都是圆成实,因为都是诸法空相。所以你说他是众生性也可以,因为众生也有圆成实性,为什么说他是佛性呢?这是我提出的问题,你回答我。《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其实「离一切相」这个话,一切法性都是离一切相的,所以也是众生性。为什么说是「即名诸佛」呢?

  「圆成实性」,一切法都是圆成实,诸法实相都是圆成实,为什么说他是佛性呢?因为唯有佛才圆满的证悟圆成实性,所以名为佛性,可以这样解释这件事,是这么意思。因为我们佛教徒感觉到生死是苦,不愿意做众生,我想成佛。我怎么样才能成佛呢?你要这样修行,这样修行。这个时候在这个法门里面,佛开示我们:「你有佛性」,是这么意思。而那个佛性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

  这个《佛性论》这上也说到这件事。说是诸法空相,诸法实相是佛性,这是在无为的真理上说的。若是你真实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的时候,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栽培的善根,是名佛性。这个佛性,没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没有。一切众生只有那个无为的法性有,你修行不修行都是有。但是你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栽培的这种功德,这是你自己才有的,其他的众生没有发心修行的人没有。这个佛性是有为的,叫做「行性」。「理性佛性」是一切众生都有的,「行性」就不是普遍的,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这个意思又不同了,又是不一样了。

  

  问:师父,刚刚你讲的佛性,是不是在《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梵行品第二十说:「慈者即是众生佛性。如是佛性久为烦恼之所覆蔽。故令众生不得睹见。佛性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虚空。虚空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是乐。乐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是净。净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来。」那师父您刚刚讲的行性佛性,就是说各别有的来讲,是不是这里《涅槃经》提到的这一段话。

  师:《涅槃经》…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