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這個我執取消了,還有一個色受想行識還是有,你還執著有色受想行識,這叫法執,也叫法我執。所以有個人我執,還有個法我執。
什麼叫法我執?就是這樣意思。色受想行識,色有內色,也有外色;我自己有色受想行識,他也有色受想行識,是宇宙萬物這萬有的差別,每一樣事都有它的體性的,都是真實不虛的,這叫法執。譬如說我看見佛來了,真實有佛!當然我們這樣生起恭敬心還是好的,但是若在大菩薩境界來看是法執,還是有執的。「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就是佛也是,你看見有叁十二相,看見佛相,這是你的執著,也是執著。你看這個佛法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境界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初發心的人,看見佛來了,生恭敬心,還是好的。但是在凡聖的分別來說,你有所執著,那都是凡夫境界。所以這個《金剛經》好的地方,《金剛經》重要的地方,就告訴這個修行人坐禅:「佛來了,哎呀,我的修行這麼樣感動了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者諸法如義」。
所以說是我把藏經放在藏經樓上,不要管,我就坐這裏:「什麼是佛?即心是佛。」你能知道這件事嗎?能知道嗎?
問:師父,那這個法我執和其他幾個識的關系是怎麼樣?是那個時期的執著稱爲法我執呢?
師:當然這就是六識──意識,七識也是有。但是主要還是六識。因爲七識我們自己不感覺到,這末那識我們自己不知道。但是六識我們自己是明了的,主要還是六識。所以《般若經》不可不讀,《般若經》不可不學。說有我執,有法執。
所以這上面說,印老法師,他因爲《阿毗昙論》熟,《阿含經》也熟,《般若經》,他《大智度論》非常熟,所以他能說出這句話來:「無我故得解脫」,你破除外道的我見,那還沒有完事,你內心的執著的我才是重要的,所以這還是不能解脫的,『不使第七識執著第八種識爲自內我,這才是破人我見最重要的地方了。』要破除這個我見才可以。
問:師父,這個俱生我執是因爲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爲內自我,他是俱生我執,那麼得要到了第八地以後才能夠舍掉阿賴耶識,是不是那個時候才破…?
師:這個阿羅漢也就可以。第八地是超過阿羅漢了,這個阿羅漢也能到這個程度,不執著我,無我,能無我的。本來初果聖人也是無我,但是這個俱生我執還沒有破,初果聖人。「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須陀洹沒有這種想法,因爲他自己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可得,誰得須陀恒果了?得者不可得。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須陀洹,聖人都是無我的,沒這種想法。假名字也是可以說,假名字說:得須陀洹了,得阿羅漢,假名字是可以說,但是他真實、認真地觀察,我不可得,得阿羅漢的人不可得,這個得者不可得。你看佛法是這樣的想法──我不可得。
這個佛法還有一個,我以前說過多少次,不講人情,佛法是不講人情的。我們初來到佛教的人,可能感覺到很驚異,「哎呀,不講人情,這怎麼可以,不講人情怎麼可以。」不過釋迦牟尼佛似乎也有一點講人情,怎麼知道呢?這個琉璃大王要去毀滅迦毗羅衛國的時候,迦毗羅衛國是佛的祖國,我們看見佛的傳可以知道這個事。琉璃大王就是波斯匿王的兒子,按現在來說就是發動政變了,就是把波斯匿王推倒了,推倒了實在就是那些大臣,所以世間上這個有漏法實在是令人寒心,那些大臣本來都是波斯匿王的大臣,但是看見波斯匿王年紀大了,看見琉璃大王他是要繼承王位的,年紀輕,他想要做皇帝,大臣一想終究他要做皇帝,我現在若反對他,將來我不得了。于是乎就支持這個琉璃太子,就不支持這個波斯匿王了。你看這世界上就是這樣子。這一不支持,當然這個力量完全集中到琉璃王,他就是就職了,就登位了。這個時候波斯匿王完全無可奈何,他就跑到王舍城去了。跑到王舍城,那時候就徒步走了,你看,立刻地不是王了這個苦惱的境界就來了。就徒步走,天氣熱,口渴,在河邊上有水就喝水,好象還吃點什麼東西,立刻發了霍亂症就死掉了。而琉璃大王,這時候名之爲琉璃大王了,他以前和釋種姓有一點問題,所以這個時候權力到手了就要報複。他就領著軍隊就向迦毗羅衛國來,走到一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在那裏坐著。這個琉璃太子也是知道佛的,一看佛在那坐著,他就下車或者下馬,過來了。說:「世尊!那邊有好的樹,很蔭涼。這大太陽,你在那好的樹下坐不是很好?這個樹已經枯萎了,怎麼在這坐呢?」問這麼一句話。釋迦牟尼佛就回答他說:「親族蔭涼」,他就這麼說這句話。「親族」,就是我的父親母親那個「親」,「族」宗族的族,族姓的族。「親族蔭涼」。這個「蔭涼」,在大太陽之下要清涼一點,但是我感覺我的親族蔭是涼,是好的、這話的意思就是我俗家的這些親屬還對我有保護,就是這麼意思。這意思表示,我還是愛護我的親族的,這個含蓄在裏面有這個意思。這意思,你來毀滅我的親族,我是不同意的,有這個意思在裏面。佛就說出這麼一句話。琉璃大王也聰明,一聽這句話,喔!下令撤退,就回去了。回去了,過一個時期,琉璃大王一想起來過去的事情,這恨又來了。下令,又是再領軍隊,又要去迦毗羅衛國殺釋種姓。又走到那個地方,又是看是佛在那裏,他還是問這句話,佛還是說這句話:「親族陰涼」。琉璃大王想了,好,又下令撤退。過了一個時期,琉璃大王又是下令,又是要出這口氣,要去殺釋種姓。這時候看,佛不再來了,佛沒有再來。那麼這表示什麼意思?我推測這個意思就是,如果琉璃大王去殺釋種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一點也不表示,恐怕有問題。釋種姓也感覺到,怎麼佛陀都對我們一點也不照顧?可能會說出這句話來。佛的確是來了兩次,第叁次是不來了,有這種事情。這也可以看出來佛還是有一點人情,還是有一點的。但是這件事還是不能扭轉的,所以終究是琉璃大王是滅釋種,殺了很多的釋種姓,有這種事情。
所以這個佛法無我,這也是逆人性的,與人性是不相順的。佛法不講人情,講慈悲、智慧。若講慈悲、智慧,就是完全理智上的行動,完全是理智的,佛法是這樣的。你若讀這個《阿含經》、讀這個《般若經》,像這個《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那種大慈悲的精神也是不可思議,真是不可思議。
************************
這一段解釋阿賴耶識的名義。前面一段也應該注意,前面那個,就是33頁:「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個也是應該注意。這把這個阿賴耶識的大意說出來了,要注意這件事。但阿賴耶識的名義你也應該注意,爲什麼叫做「藏」?一個攝藏,一個執藏,故名爲阿賴耶識。
這個「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一個因,一個果。但是這裏說這個果和下面文說到叁相又不同,下面還有一個地方說到叁相,不一樣的。就是在第15頁《攝大乘論本》那第二段:「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安立此相雲何見?安立此相略有叁種。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叁者安立果相。」這個果相和前面說的不一樣,不一標的。這個解釋阿賴耶識的名義,是一切雜染品法是果,阿賴耶識是因。但是這裏說的果不同了。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爲彼生因,由能攝持種子相應。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這個叫做果相。「阿賴耶識果相者,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阿賴耶識相續而生。」這個我們提出一個問題,阿賴耶識是怎麼有的?怎麼會有了阿賴耶識呢?這地方告訴我們,「依彼雜染品法」,無始以來去熏習它,熏習,就這樣子阿賴耶識就出現了,就這樣子後後地相續地生下去,相續而生,相續地生存下去。這阿賴耶識是這麼有的。這就叫做果相,這樣解釋。前面說這個「自相」,就是因相和果相統一起來。
(Tape.33)「此中安立阿賴耶識自相者,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這就是現行熏種子這句話的意思。「爲彼生因」,就是種子生現行。此所熏習的種子,爲彼雜染品法生起的因,就是種子生現行。前面說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就是現行熏種子。這樣合起來,名之爲自相。爲什麼阿賴耶識有這種能力呢?「由能攝持種子相應。」因爲阿賴耶識就是有這種能力,它能攝持種子。能攝,能受熏。雜染品法熏它的時候,它能接受熏習,所以叫做「攝」。熏習好了以後,它能保持種子不失壞,所以叫做持。這樣的功能與阿賴耶識是相應的,阿賴耶識因爲有這種能力,所以它就能夠有因相也有果相,統一起來叫做「自相」。所以你學習了一回這個《攝大乘論》,就是這個所知依這裏面,這個叁相你要搞清楚。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于一切時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這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是一切雜染品法的現前的一個因,雜染品法能現前,就是因爲阿賴耶識的種子的關系,沒有種子它不能現前的。我們這個瞋心一動就來了,很容易瞋心就來,就是因爲無始劫來常常地動瞋心,那個阿賴耶識的種子很有力量,一下子它就很現成地。但是我們要靜坐,叫心裏不動,不行!你就是很難叫它不要有雜念,叫它明靜而住就困難。因爲什麼呢?因爲你以前沒有熏習過,你沒有那個種子。所以我現在開始來創造這個種子呢,你就是要辛苦一點。是可以的…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