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6

  ..续本文上一页佛,他的正法住世时间、像法住世的时间;这是授成佛记。也有的众生,佛说这个人要下地狱了,这也是授记。这范围广一点。这个「当来法生妙智功德」,这个是单独指说这个人有善根。譬如说,他现在可以出家修行,他可以得圣道的;他修行三年,他得无生法忍了。这个单独指这一件事说。

  问:层次比较低?

  师:不是,层次不是说低,就是范围比较狭一点,授记比较广一点,这样意思。「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问:其次还有提一个问题:佛约二十一种功德,或者菩萨的三十二法,与十八不共法有何关联?能排出关系对照表否?

  师:那我就请你排,你排一排好了,我不排。

  问:佛的二十一种功德,是否各有其修学或成就的次第关系,或是因果关系?

  师:这个当然主要是说断惑证真,断除去烦恼障、所知障,圆满了无上菩提,主要就是这样,而成就这么多的功德。如果说每一样有什么因、什么缘,可以不必那么样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次第因果关系呢?你看《无性释》,《摄大乘论》无性释那其中解释这一段就提到。在王恩洋(疏)153页有引来,已经说明了这个意思。

  

  问:菩萨的十六种业是否有其因果关系?或者先后排列有特别用意否?

  师:也是可以,你若去想一想也就会知道。前后的次第,你想一想也就能知道,喔!第一个说这个,第二个说这个,第三个说这个,为什么要有这样次第?你想一想就会知道了,也是可以知道的。

  

  问:这上面,这又一个问题。这个讲记中272页:言依他起性有八喻可破八疑。请问第一喻,就是「幻」与第八喻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师:你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喻,系纠正凡夫经验,指出一切虚幻。第八喻是针对佛菩萨度生而言,虽然众生虚幻,但仍须度如幻众生才不至落于断灭空」。

  你解释这个也有一点意思,我的想法就是按文上说:第一个「幻」的譬喻是解答一个问题,就是要有实义乃成所缘境界。我们的心情,我看见这有个灯,就真实有个灯嘛,所以内心里面有个灯的分别。你说没有真实义,没有真实义我怎么会有这个分别呢?就是有这么一个疑问。现在就是用「幻」作譬喻,说幻术师变出一个大象来,这个大象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心里面也会:喔,这是个大象,这是个牛,这是个马。虽然不真实,也能成为内心的所缘境的;并不因为不真实,我们的心就不能活动,不是,所以用这个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譬喻。

  第八个譬喻,叫做「变化」,变化,印老法师的解释还是「幻」,由幻术所变化的。我当时讲,是神通的变化。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这个疑问:就说是,众生是如幻如化、都是毕竟空的,那么佛为什么还去度众生呢?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这个,须菩提尊者一次又一次问这个譬喻。那么总起来,我记住这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众生他自己不知道都是幻化的,所以他在那流转生死受大苦恼。他不知道是幻化,所以佛来度化他。而佛知道是幻化的,但众生不知道,所以众生受苦。那么,佛为什么要度化如幻如化的众生呢?佛的大悲心,是大慈悲心,所以来度化他。如果不度化,就是没有大悲心了。没有大悲心的时候,这件事没有。那么就像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不能度众生了,就是没有大悲心的关系。

  我们读《阿含经》的小乘佛教学者,常常提出一个问题:阿罗汉也度众生嘛!你说,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这些阿罗汉都度化众生呀!没有不度众生。是的!但是在小乘佛教说,入无余涅槃以后就不度众生了。所以说他是小乘,就是在这个地方。你只是少时间。假设你五十岁得阿罗汉,你活一百二十岁,那你就是度了七十年的众生,入无余涅槃以后再也不度众生了。其实这件事,小乘佛教学者是自己知道的,知道了,还拿出这个问题来辩论:你大乘度化众生,阿罗汉也度众生,也就是大乘。我认为这种辩论不合道理。

  所以这个最后一个第八譬喻,这个「变化」,是不真实,不真实佛还是去度化众生的。但是佛度众生,不像我们没得圣道的人度众生辛辛苦苦地。讲经还要预备,那佛没有这种事,佛是无功用境界,没有分别心。

  当然,这种话说出来就不会引起恭敬心,但是我认为可能就是这样子。佛法是化身,化现出来一个佛去度化众生,这个经论是这样说。但是现代的人用电脑去做事,我们凡夫这个智慧也这么大,制造出一个器件,一个东西,付予它有什么什么能力,那么那个纽你一开了,它就会自动做事,我们凡夫有这种能力。我想,佛也是的。佛化身,实在也就是这么回事,佛就是神通变化这么一个,他叫他去,就像佛一样度化众生,而佛没有事,佛坐在那里还是入定、自在,没有事,是无功用行。可以用我们凡夫境界去比量这件事,就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凡夫如果这样想反倒不好!我们看见佛的时候一定要生恭敬心,你认为这是个机器,这是不对的,这样说就不好。就是佛有这种力量。就是佛能说陀罗尼,这个陀罗尼咒有这种力量,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佛的那个甚深的三昧的力量,也就是佛的道力,他就是像一个木匠,广东人说刀木佬,他能制造出来各式各样的器,制造一个桌子,制造一个房子,各式各样的东西,能对于人的生活上有利益。就是佛菩萨也是能制造出来各式各样的法门,说出来这一个陀罗尼,又说出来另一个陀罗尼,又说出这一部经,说出那一部经,一个一个的法门都能利益众生。但是都是有条件的,不能无条件,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第八个譬喻就是佛的大悲心不同于二乘。

  问:师父,那个来示现成佛,还有很多弟子,也都可以说是他变现的,为了度众生。

  师:是的,都是可以说,都是可以变现的。我们看那个城东老母的故事,就是罗侯罗也是,罗侯罗自己变现一个转轮圣王,也变出来很多的转轮圣王的这些率领的士兵,象兵、马兵、步兵、车兵,很多的军队,那个大威德的境界,就是来了,来度化这个城东老母。也变化很多,也都是这样子。其实都是假的,但是发生作用了,能把老母度化,就是这样子。

  问:这些譬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众生能够体会到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

  师:体会到一件事:我们凡夫,阿赖耶识这个烦恼和业力的变化,使令我们到天上去或者受乐,到地狱去受苦。你说是幻化不真实,但是我们内心里有这样的感受。但是佛菩萨教化众生也是,你说都是幻化的,但是有作用,能发生作用,并没有去徒劳这件事,这样意思。

  ***********************

  这还有一个疑问。现在已经要到十点了,怎么办呢?这个复习还没有复习。我把这个问题解答它。

  问:讲记的第89页,言外道以分别自性为因,唯识以一切种子为自性,是否以此种子识为因,其外道差别何在?

  师:这个在讲记里面说得很清楚,我现在简单地说。唯识上说是以分别自性为因,就是那个分别自性缘起、爱非爱缘起那个地方。分别自性缘起的意思,就是名言种子,就是很分明地、很清楚地、一样一样地一切法的缘起,叫做分别自性缘起。你这里说:「唯识以一切种子为自性」。那外道,也说到自性为因,外道也有这样讲。「是否以此种子为因,其外道差别为何在?」外道也说以自性为因,那么佛法也说分别自性为因,分别自性缘起,那有何差别呢?是不是这个意思?

  外道那个地方说自性,那个自性是本有的,是常住不变的,他能变现万有的差别的,那叫做自性为因,那和佛法不同了。佛法说这个种子能生现行,种子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他不是本有的,他不是非因缘有,他是因缘有的,就是自己创造的,那就和外道的本有就不同了。而这个佛法中,善有善的因缘,恶有恶的因缘,眼识有眼识的种子,意识有意识的种子,天有天的种子,地狱有地狱的种子,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种子。那和外道说自性为一切法的种子,那就不同了。自性为一切法的种子,就是这个自性是个一,一、二、三、四的一,这个一为万法的种子。这就类似说上帝能创造万物,把这件事用人性来说,那就是上帝能创造万物,可以这么说。在法上说,是自性为一切法的因缘。但是这若是在佛法里面讲,不是。佛法是说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因缘,是这样子,所以情形不一样,和外道不同。

  问:这还有一个疑问要解释一下:其中种子具六义,其中「具有」与「恒随转」请再加说明。两者是否能有一不存在?因为一个是俱时因果,一个是异时因果,因此每一种子只具五义,并非六义。因为一个种子不能同时有异时因果,又有俱时因果。

  师:这个种子有一个特性就是「俱有」,这个俱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种子生现行的时候,种子和现行是同时的。如果这个种子灭了,灭了就不能生现行了,所以一定是同时的,这样子才能算是种子,要有这么一个作用。

  这个「恒随转」怎么讲呢?恒随转就是说,这个种子生现行要有因缘的时候才能生现行,没有因缘的时候它就继续地随转,长时期地随逐阿赖耶识继续地存在。譬如说是,我现在造了一个善的因,但是要二十万年以后才能得果报,他才能生现行来。那么这二十万年之内,这个种子它怎么地呢?它「恒随转」,它的功能不失掉,这叫「恒随转」。这个印老法师他约名言种子来讲,那又不同一点。就是你这个名言种子一直到得涅槃,一直到你成佛了,这种子才转变,变了,不然的话它一直地恒随转。

  譬如说我们一般的种子来说,等到对治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这个贪心的种子,由贪种子生了贪心,你贪心一动又熏成了种子,就是这样子这个种子一直地延续下去,恒随转,它中间不会灭掉了,它不会。越熏习,这个贪心是越重,瞋心也是这样子,恒随转。但是若遇见佛法的时候,加以对治的时候,就变了,这个贪的种子没有了。到了阿罗…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