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6

  ..續本文上一頁佛,他的正法住世時間、像法住世的時間;這是授成佛記。也有的衆生,佛說這個人要下地獄了,這也是授記。這範圍廣一點。這個「當來法生妙智功德」,這個是單獨指說這個人有善根。譬如說,他現在可以出家修行,他可以得聖道的;他修行叁年,他得無生法忍了。這個單獨指這一件事說。

  問:層次比較低?

  師:不是,層次不是說低,就是範圍比較狹一點,授記比較廣一點,這樣意思。「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問:其次還有提一個問題:佛約二十一種功德,或者菩薩的叁十二法,與十八不共法有何關聯?能排出關系對照表否?

  師:那我就請你排,你排一排好了,我不排。

  問:佛的二十一種功德,是否各有其修學或成就的次第關系,或是因果關系?

  師:這個當然主要是說斷惑證真,斷除去煩惱障、所知障,圓滿了無上菩提,主要就是這樣,而成就這麼多的功德。如果說每一樣有什麼因、什麼緣,可以不必那麼樣說。他們之間有什麼次第因果關系呢?你看《無性釋》,《攝大乘論》無性釋那其中解釋這一段就提到。在王恩洋(疏)153頁有引來,已經說明了這個意思。

  

  問:菩薩的十六種業是否有其因果關系?或者先後排列有特別用意否?

  師:也是可以,你若去想一想也就會知道。前後的次第,你想一想也就能知道,喔!第一個說這個,第二個說這個,第叁個說這個,爲什麼要有這樣次第?你想一想就會知道了,也是可以知道的。

  

  問:這上面,這又一個問題。這個講記中272頁:言依他起性有八喻可破八疑。請問第一喻,就是「幻」與第八喻的「變化」有什麼不同?

  師:你自己在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喻,系糾正凡夫經驗,指出一切虛幻。第八喻是針對佛菩薩度生而言,雖然衆生虛幻,但仍須度如幻衆生才不至落于斷滅空」。

  你解釋這個也有一點意思,我的想法就是按文上說:第一個「幻」的譬喻是解答一個問題,就是要有實義乃成所緣境界。我們的心情,我看見這有個燈,就真實有個燈嘛,所以內心裏面有個燈的分別。你說沒有真實義,沒有真實義我怎麼會有這個分別呢?就是有這麼一個疑問。現在就是用「幻」作譬喻,說幻術師變出一個大象來,這個大象是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心裏面也會:喔,這是個大象,這是個牛,這是個馬。雖然不真實,也能成爲內心的所緣境的;並不因爲不真實,我們的心就不能活動,不是,所以用這個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是第一個譬喻。

  第八個譬喻,叫做「變化」,變化,印老法師的解釋還是「幻」,由幻術所變化的。我當時講,是神通的變化。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上,一次又一次地解釋這個疑問:就說是,衆生是如幻如化、都是畢竟空的,那麼佛爲什麼還去度衆生呢?一次又一次地解釋這個,須菩提尊者一次又一次問這個譬喻。那麼總起來,我記住這有兩個理由:一個是,衆生他自己不知道都是幻化的,所以他在那流轉生死受大苦惱。他不知道是幻化,所以佛來度化他。而佛知道是幻化的,但衆生不知道,所以衆生受苦。那麼,佛爲什麼要度化如幻如化的衆生呢?佛的大悲心,是大慈悲心,所以來度化他。如果不度化,就是沒有大悲心了。沒有大悲心的時候,這件事沒有。那麼就像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不能度衆生了,就是沒有大悲心的關系。

  我們讀《阿含經》的小乘佛教學者,常常提出一個問題:阿羅漢也度衆生嘛!你說,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摩诃迦葉,這些阿羅漢都度化衆生呀!沒有不度衆生。是的!但是在小乘佛教說,入無余涅槃以後就不度衆生了。所以說他是小乘,就是在這個地方。你只是少時間。假設你五十歲得阿羅漢,你活一百二十歲,那你就是度了七十年的衆生,入無余涅槃以後再也不度衆生了。其實這件事,小乘佛教學者是自己知道的,知道了,還拿出這個問題來辯論:你大乘度化衆生,阿羅漢也度衆生,也就是大乘。我認爲這種辯論不合道理。

  所以這個最後一個第八譬喻,這個「變化」,是不真實,不真實佛還是去度化衆生的。但是佛度衆生,不像我們沒得聖道的人度衆生辛辛苦苦地。講經還要預備,那佛沒有這種事,佛是無功用境界,沒有分別心。

  當然,這種話說出來就不會引起恭敬心,但是我認爲可能就是這樣子。佛法是化身,化現出來一個佛去度化衆生,這個經論是這樣說。但是現代的人用電腦去做事,我們凡夫這個智慧也這麼大,製造出一個器件,一個東西,付予它有什麼什麼能力,那麼那個紐你一開了,它就會自動做事,我們凡夫有這種能力。我想,佛也是的。佛化身,實在也就是這麼回事,佛就是神通變化這麼一個,他叫他去,就像佛一樣度化衆生,而佛沒有事,佛坐在那裏還是入定、自在,沒有事,是無功用行。可以用我們凡夫境界去比量這件事,就是這麼回事。但是我們凡夫如果這樣想反倒不好!我們看見佛的時候一定要生恭敬心,你認爲這是個機器,這是不對的,這樣說就不好。就是佛有這種力量。就是佛能說陀羅尼,這個陀羅尼咒有這種力量,其實也是這個意思。佛的那個甚深的叁昧的力量,也就是佛的道力,他就是像一個木匠,廣東人說刀木佬,他能製造出來各式各樣的器,製造一個桌子,製造一個房子,各式各樣的東西,能對于人的生活上有利益。就是佛菩薩也是能製造出來各式各樣的法門,說出來這一個陀羅尼,又說出來另一個陀羅尼,又說出這一部經,說出那一部經,一個一個的法門都能利益衆生。但是都是有條件的,不能無條件,都是這樣子。所以這個第八個譬喻就是佛的大悲心不同于二乘。

  問:師父,那個來示現成佛,還有很多弟子,也都可以說是他變現的,爲了度衆生。

  師:是的,都是可以說,都是可以變現的。我們看那個城東老母的故事,就是羅侯羅也是,羅侯羅自己變現一個轉輪聖王,也變出來很多的轉輪聖王的這些率領的士兵,象兵、馬兵、步兵、車兵,很多的軍隊,那個大威德的境界,就是來了,來度化這個城東老母。也變化很多,也都是這樣子。其實都是假的,但是發生作用了,能把老母度化,就是這樣子。

  問:這些譬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衆生能夠體會到無常,一切都是無常的?

  師:體會到一件事:我們凡夫,阿賴耶識這個煩惱和業力的變化,使令我們到天上去或者受樂,到地獄去受苦。你說是幻化不真實,但是我們內心裏有這樣的感受。但是佛菩薩教化衆生也是,你說都是幻化的,但是有作用,能發生作用,並沒有去徒勞這件事,這樣意思。

  ***********************

  這還有一個疑問。現在已經要到十點了,怎麼辦呢?這個複習還沒有複習。我把這個問題解答它。

  問:講記的第89頁,言外道以分別自性爲因,唯識以一切種子爲自性,是否以此種子識爲因,其外道差別何在?

  師:這個在講記裏面說得很清楚,我現在簡單地說。唯識上說是以分別自性爲因,就是那個分別自性緣起、愛非愛緣起那個地方。分別自性緣起的意思,就是名言種子,就是很分明地、很清楚地、一樣一樣地一切法的緣起,叫做分別自性緣起。你這裏說:「唯識以一切種子爲自性」。那外道,也說到自性爲因,外道也有這樣講。「是否以此種子爲因,其外道差別爲何在?」外道也說以自性爲因,那麼佛法也說分別自性爲因,分別自性緣起,那有何差別呢?是不是這個意思?

  外道那個地方說自性,那個自性是本有的,是常住不變的,他能變現萬有的差別的,那叫做自性爲因,那和佛法不同了。佛法說這個種子能生現行,種子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他不是本有的,他不是非因緣有,他是因緣有的,就是自己創造的,那就和外道的本有就不同了。而這個佛法中,善有善的因緣,惡有惡的因緣,眼識有眼識的種子,意識有意識的種子,天有天的種子,地獄有地獄的種子,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種子。那和外道說自性爲一切法的種子,那就不同了。自性爲一切法的種子,就是這個自性是個一,一、二、叁、四的一,這個一爲萬法的種子。這就類似說上帝能創造萬物,把這件事用人性來說,那就是上帝能創造萬物,可以這麼說。在法上說,是自性爲一切法的因緣。但是這若是在佛法裏面講,不是。佛法是說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因緣,是這樣子,所以情形不一樣,和外道不同。

  問:這還有一個疑問要解釋一下:其中種子具六義,其中「具有」與「恒隨轉」請再加說明。兩者是否能有一不存在?因爲一個是俱時因果,一個是異時因果,因此每一種子只具五義,並非六義。因爲一個種子不能同時有異時因果,又有俱時因果。

  師:這個種子有一個特性就是「俱有」,這個俱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種子生現行的時候,種子和現行是同時的。如果這個種子滅了,滅了就不能生現行了,所以一定是同時的,這樣子才能算是種子,要有這麼一個作用。

  這個「恒隨轉」怎麼講呢?恒隨轉就是說,這個種子生現行要有因緣的時候才能生現行,沒有因緣的時候它就繼續地隨轉,長時期地隨逐阿賴耶識繼續地存在。譬如說是,我現在造了一個善的因,但是要二十萬年以後才能得果報,他才能生現行來。那麼這二十萬年之內,這個種子它怎麼地呢?它「恒隨轉」,它的功能不失掉,這叫「恒隨轉」。這個印老法師他約名言種子來講,那又不同一點。就是你這個名言種子一直到得涅槃,一直到你成佛了,這種子才轉變,變了,不然的話它一直地恒隨轉。

  譬如說我們一般的種子來說,等到對治的時候,譬如說我們這個貪心的種子,由貪種子生了貪心,你貪心一動又熏成了種子,就是這樣子這個種子一直地延續下去,恒隨轉,它中間不會滅掉了,它不會。越熏習,這個貪心是越重,瞋心也是這樣子,恒隨轉。但是若遇見佛法的時候,加以對治的時候,就變了,這個貪的種子沒有了。到了阿羅…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