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7

  ..續本文上一頁漢的時候他不貪了,到成佛的時候究竟清淨了。所以這個「恒隨轉」就是遇見聖道以前,他一直地恒隨轉。其他的種子要得果報,得果報也就消失了。我作這個種子我要能夠八萬大劫享天福,那麼在你栽培了這樣的善根之後,這個種子一直地保留,恒隨轉,它不消失。等到種子一發生作用,生到天上八萬大劫,一直也恒隨轉。等到八萬大劫到了的時候,這個種子消失了。就是沒得果報的時候,一直到果報還沒有消失的時候,中間是恒隨轉的。如果沒得果報,你栽培了,你作了一樣功德以後,沒有得果報的時候,中間過了兩百年它的功能就失掉了,那就沒有因果了,這個因果不能成立了,那也不是種子。所以現在「恒隨轉」和那個「俱有」並沒有沖突。

  

  問:師父想請問一個問題:那個種子到什麼時候才能空掉?我不知道有沒有聽錯,您是說得果報。據我的所知是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

  師:是。但是是這樣:這個有支種子,有個分別愛非愛緣起,這樣子造成的種子就是業力。業力這樣的種子得了果報以後它就結束了,但是我們不會停不來,還要繼續造業的,所以種子還繼續地這樣活動。繼續活動,所以最後根本地解除這個問題,那就是要成佛,金剛道後,所有的有漏的種子完全解除了。就是他又圓滿了無漏的種子,栽培了無量無邊強力的無漏的種子,還是有種子,但是那是功德,而不是有漏的煩惱,是這樣子。

  問: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從唯識學的觀點來看,衆生之所以爲衆生,那就是衆生看不到這個因果。其實生命流轉的現象是一個業因果報的相續體,就是因爲業力的關系,所以我們的識,八識田中種下去的種子不一樣。所以衆生他會自己各不同的識田之中造不同的業力,所以一直相續在這個生死流轉之中,他沒辦法超脫。所以我自己感覺上是說,我們之所以不像佛一樣,佛是看衆生如幻如化,但是我們衆生看不到我們自己,就是因爲我們看不到我們這個前後的業因果報,看不清楚。

  師:是的,看不清楚。有人說,我們還疑疑惑惑的,還不相信。衆生是這樣的。

  

  問:師父,如果是這樣說的話,有所謂的這個重罪輕受,或者譬如說念佛、拜佛、拜忏可以消障,這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

  師:這就是對治了,就是把那個種子的力量削滅了。所以就是那個種子的力量被減少了,所以它發出來的作用也就輕微了一點,說重罪輕受就是這樣意思。所以我們能忏悔、讀經、靜坐,修無我觀、觀一切法空,滅罪的力量是最大最大的,它就能夠重罪輕受。說完全清除了,也是能的,但是多數人辦不到。

  

  問:師父,另外一個問題,那麼所有的佛是不是也都是經過這個依他起,然候圓成實,然後成佛的?

  師:我們發心是先是,從唯識的觀點看,就是先要空這個遍計執,空了遍計執才見到圓成實性,就成佛了,就得聖道了。

  問:我的問題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些佛都是經過這個階段?

  師:是的,都是這樣。不過這個佛法中法門是很多的,也有可能不是由唯識的法門,譬如說般若法門也是可以,也是各式各樣的。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是由眼和耳這個功能很大,但是若其他的世界,有的世界不是由眼耳,是由鼻、由舌而入道的,那又不同,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第一堂複習課結束〕

  ************************〔以下第二堂複習課〕

  第8頁第l行:「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我們通常一般的講開示,說到阿賴耶識的時候,多數是簡簡單單地介紹一下。現在《攝大乘論》對阿賴耶識,專介紹阿賴耶識就是所知依這一章。由印順老法師這個分科上,分的非常好。他第一節是「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第二節「在理論上成立阿賴耶識」,這兩大科分的非常好。這個南京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他也有一個攝大乘論的一個簡略的一篇文章,也正好是這樣分科。印順老法師也可能會參考他的意見,但是印老自己是有智慧的人,他也是能看到這裏,他會這樣分科。

  這個「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第一項是「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這裏面有甲、乙、丙、丁、戊,這一共是五科。第一科是阿賴耶教,第二是阿陀那教,第叁是心教,第四聲聞異門教,第五是總結成立。這幾科都是重要的,應該把它熟熟地讀,把正文多讀幾遍,然後看看這個注解,看看印老的講記,看看這個王恩洋的疏,那麼你就會很清楚。什麼叫做阿賴耶識,你心裏面有一個很完整的一個認識、一個概念,這就很好。

  我剛才念這一段,這是爲什麼叫阿賴耶識?這是解釋阿賴耶識的名義。我們還是看印老的注解好了,印老的注解37頁,37頁釋名義這一科:

  『上面己引阿笈摩證明阿賴耶識的體性與名字,是佛所說的。現在就將這阿賴耶識的所以名爲阿賴耶識,略加诠釋。阿賴耶是印度話,玄奘法師義譯作藏;本論從攝藏、執藏二義來解釋。』那麼先說這個攝藏,就是「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就是兩個理由。

  『一攝藏義。』攝藏怎麼講呢?「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那麼講記上的意思:『一切有生,就是一切有爲諸法。』一切有爲法就是一切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有生也有滅,有因緣的時候它就生,因緣破壞了它就滅。這個有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本來是沒有的,有因緣了它才出現,是這樣意思。『這是惑業所生的雜染法。』「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一切有生」就是有爲諸法,「雜染品法」怎麼講呢?就是惑業所生的雜染法,『所以又說雜染品法』。這個煩惱和煩惱推動出來的業力就不清淨,煩惱是個汙穢的,所以它推動出來的活動造成的業力也不清淨,所以叫做雜染品法。

  『這一切有爲的雜染品法,在這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的攝藏中,雜染法爲賴耶所生的果性。』在阿賴耶識的攝藏中,講記下面有解釋。這個『雜染品法在這一切種子阿賴耶識的攝藏』裏面,『雜染法爲賴耶所生的果性。』就是阿賴耶識是因,雜染品法是它所生的果。那麼這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是因,由種子所變現的一切雜染法是果,由因所生的是果。『又即此賴耶識在彼攝藏一切雜染法的關系中,賴耶爲雜染法的因性。』賴耶,阿賴耶識一切種子是一切雜染法的種子,一切雜染品法由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的,所以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是因,雜染品法是果。『具有這攝藏的功能,所以就名阿賴耶識了。』有這種攝藏的功能,所以名爲阿賴耶識。這個「攝藏」這句話怎麼講?『攝藏是共轉的意義,即是說,本識與雜染諸法是共生共滅的。』就是阿賴耶識它和一切雜染品類諸法;雜染品類諸法,主要的是說什麼?你們誰願意回答?雜染品類法是什麼?就是一念分別心,主要是我們這一念分別心,一切法以心爲體性。說雜染品類諸法,當然說的也是很正確,但是最親切的一句話就是自己的分別心,是我們的一念分別心,這就是雜染品類諸法。離開了這一念心,什麼事也沒有,什麼法都沒有。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

  這個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觀不思議境,那一段文裏面就有這麼一句話:「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沒有學過唯識的時候,這句話怎麼講?我讀《摩诃止觀》讀那文的時候,我沒有辦法解釋,不知怎麼解釋這句話,後來看《攝大乘論》,喔,原來就是這麼意思──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我從這裏我感覺到,不應該有門戶之見,你一定是其他的經論要讀一讀的。因爲智者大師他也是讀了這些書的,那個真谛叁藏翻的《攝大乘論》他是讀了的。玄奘法師翻的,當然那時候玄奘法師還沒有來,當然這個書他是沒看見,但是真谛叁藏翻譯的《攝大乘論》他讀了。所以不應該有門戶之見,一定是要博學多聞,不應該有門戶之見。

  

  問:那這一切雜染心法是不是可以稱爲依他起性?

  師:對,就是依他起,是的。依他起性是什麼?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就是虛妄分別心。

  

  『攝藏是共轉的意義,即是說,本識與雜染諸法是共生共滅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分別心它在一切境界上虛妄分別的時候,同時和阿賴耶識是在一起的。阿賴耶識是長相續而不間斷的。但是主要是第六意識,如果說不加第六,就是「意識」,那麼包括前五識。這個意識在虛妄分別的時候,它就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同時阿賴耶識也和它在一起也是剎那生滅的。這樣子說這個意識的剎那生滅,明白點說就是虛妄分別的時候。虛妄分別的時候,也就同時和它共在一起的阿賴耶識受熏了,受它的熏習了,就是這樣子,這樣子就是受熏了。譬如說我們兩個人,或者是多少個人在一起住,那一個人他在說話、他在做種種事,你一直注意他,你就受他的影響了,就是這樣意思。如果說是有一方面,他在活動的時候,有一個人他不在這,他走了,那他就不知道他怎麼活動。所以這個受熏的時候一定是要阿賴耶識才能受熏,因爲別的識有的時候它不活動了。眼識也好,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有間斷的,它這個受熏的資格不夠,條件不夠,沒有這個條件,只有阿賴耶識才可以。所以阿賴耶識受這個意識的熏習了,所以『本識與雜染諸法是共生共滅的』。

  「攝藏」就是「共轉」的意思。什麼叫做「共轉」呢?就是本識與雜染諸法共生共滅,這叫共轉,就是同時地在一起活動。「轉」就是活動的意思。

  『在此共轉中,一切雜染由種子識而生起。』這個雜染品類諸法,就是虛妄分別心。虛妄分別心它怎麼現起的呢?就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起的,由種子現起的。如果沒有種子,就不能現起。『也由之而存在。』這個雜染品類法也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而才能存在的,不然它還不行,它不能存在。就是繼續地現…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