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27

  ..续本文上一页。「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如是此诸识差别。」诸识的差别,也是一切分别心,各式各样的分别心,立出来种种名字。这样意思。

  底下,第二「辨唯识无义」,「譬喻显示」。「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这个「都无义」就是没有实体的义,不是离开了心,它有独立自体的义;我们心所现的,虚妄不实的,这还是有。因为若没有这个,那就是没有所缘缘了,那也是个问题;就是没有依他起,也就没有圆成实,也没有遍计执了。这个「似义显现」是个依他起,是执着心所缘的境界,才有遍计所执。「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用梦、还有等,还有其他的譬喻,可以显示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谓如梦中都无有义」,梦中所缘的一切义都是没有真实性的。「独唯有识」只是有一念虚妄分别心。「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这梦里面的境界,我一下子得到了很多的黄金,醒来的时候,没有黄金,可见就是梦中只是虚妄分别心的虚妄的影像而已,不是有真实的黄金的,所以只是「唯识而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用这个譬喻,也就显示出来,我们日常生活,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只是分别心。「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眩翳等喻。」也都是譬喻相同的意思,就是有而不真实,不真实就是空的意思,就是假有而不真实,譬喻这样的意思。先知道是假有,而后观察它空,就容易了。直接去观察它是空,这是很难。先观察它是假,虚妄不真实,然后再观察它是空。

  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思想成了习惯,执着真实的这种思想成了习惯了,现在听闻佛法,一切法都是空,我们感觉到很困难,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佛菩萨给我们说譬喻,譬喻就是容易知道它是假的,容易知道是空的。那么譬喻那个难解的空,难解的假,我们经过了一番思惟,难解的也变成易解的了,变成容易明白的了,所以这个譬喻是很重要。我们直接去思惟空会困难,就是先思惟譬喻,思惟譬喻的时候,就好象明白了似的。明白了似的,实在还不是真实明白,你要继续地由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渐次的增长,等到这个定力成就了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假的、是空的。所以定,对我们用功修行也是有帮助,当然应该有戒的基础,不然这个定很难成就。当然有的人,宿世的栽培,这个善根强一点,他没有得定,他从文字上也能明白:「诸法是假的、是空的」。这个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这个智慧的善根强,定的善根薄一点;但是有的人定的善根强,智慧的善根薄一点。若是定的善根、慧的善根都是强,那是最好了。但是不要紧,我们现在可以栽培。我以前定的善根不够、慧的善根也不够,但是现在可以栽培,只要你肯努力,世间上的事情要放下一点,不然你没有时间,我不得闲,我没有时间。你若能放下就有时间的时候,你努力栽培,还是来得及的。

  所以这个地方由梦等的譬喻,可以显示「唯识无义」的道理,你可以心静下来思惟这个梦的譬喻,它就慢慢地你就能悟入。这是先说这个譬喻。

  这底下,192页:「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说我们做梦,现在醒了,醒觉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的境界都像梦中的,唯独有一念虚妄分别心而已,没有所分别的实义。「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就像那样子,叫「梦中皆唯有识」,醒觉的时候也是这样子。但是事实上呢,「觉时何故不如是转?」我们醒觉的时候,心里面并没有这样活动,说:「一切时、一切处的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唯识无义」,我们没有这种心、没有这种感觉。这个底下说:「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得无生法忍了,得到根本无分别智、无分别的后得智,若是得到这种智慧的时候,「亦如是转」。但是另外有个情形:我们做梦的时候,种种的境界出现,醒觉了以候感觉梦里的境界也都是假的,也可能因此而觉悟到人生睁着眼睛的时候也是梦,但是也可能很短,也可能有一分钟,这件事就过去了,这个分别心就过去了,然后就是一般的这个贪瞋痴的活动,他没有拿这件事认真的去思惟,所以觉时他不如是转,他不能这样觉悟。

  说是那个辟支佛出无佛世,没有佛、没有佛法的世界,他若遇见一些特别的事情的时候,他心里面就想。这个《十二因缘经》上提到一件事,那个转轮圣王也就是大福德人,他有很多的人陪伴他,大概他可能是不常洗澡,陪伴他的人去给他挠痒,身上脱了衣服给他挠痒,但是挠痒的人戴的这些手镯,因为很多的人在那里给他挠痒,这个手镯互相碰就发出声音来。等到挠完痒以后,就是不挠了,这个转轮圣王他一注意,没有声音了。刚才有很多声音,这回没有声音,他就从这里深入的思惟,一下子得无生法忍了。这就是他遇见一件事的时候,他不放过,他深入的思惟,所以他能有成就。我们就是差了这一点,遇见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是深入思惟。就算是我们学习了佛法了,佛告诉我们正忆念、如理作意、多闻熏习……也还是懒,也不肯如理作意。所以「觉时不如是转」,它就不行,就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就是等到我们得无生法忍的时候,那个真的智慧出现了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转,一切是唯识无义的,就会这样子。

  「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就是这样子,在梦的时候,遇见一切可爱的境界,或是可恐怖的境界,或者可憎恶的境界,并不知道是假的。等从梦觉时才知道是假的,才有这种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这个说得很明白,才知道这回事。

  所以我们读了这个文,就要自己要努力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久了,它就有力量,它也就不会忘。这个烦恼的境界来了,正忆念忘了,就是原来的贪、瞋、痴出来活动,而这个正忆念不出来活动,就是忘掉了。但是你若常静坐,常有如理作意,它就不忘,它就容易想起来「唯识无义」,是这样子。

  这前面是说这个譬喻,也有合法。这以下是第二「教理比如」。「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真智觉,那是已经成功的人。我们这个凡夫还没能那么精进的修行,没得真智觉;那么在这个唯识无义的教法里面,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比而知之?其实就是思惟,思惟其义,可以明白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呢?「由教及理应可比知。」一个教、一个理,我们就可以明白。

  看印老这一段话也有意思:『得现量智的圣者。』这个现量是无漏的。我们凡夫前五识也有现量,但是是有漏的境界。『可以悟入唯识,如从梦觉;但那未得真智觉,如在梦中的凡夫,于唯识无义的道理,应以什么方法使它比类推度而知?这可由圣教及理论来证明比如。圣教,是由圣者现知现见后而说的。』这个「圣教」是由圣人他们已经经过修行成功了以后,如实而说的,不是虚妄分别,不是的。像我们学习佛法,我们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力,「诸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只是学习那么说,但是怎么叫做「假」?怎么叫做「空」?自己并没有证悟。但是圣人说法,不是;圣人是他证悟了的。怎么叫做「假」?怎么叫做「空」?他是有无分别的智慧,有大光明的智慧,所以他是和我们不一样。

  『圣教,是由圣者现知现见后而说的,在他本身是现量。』是一种无分别境界。『但在我们,圣教就成为比量的材料和根据。』我们怎么样办法呢?就得要用圣人的法语,以此为资料去比量。这个圣教能告诉我们怎么怎么回事,然后我们用这个圣教所说的道理,在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事实上去比量。说「诸法是无常的」,那么你就思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吗?去比量。诸法是唯识无义吗?你去比量去,那么圣教就变成你所用的材料和根据。『还有,佛菩萨所说的余事可信。』佛菩萨说的其他的事情是可以相信的。『他的诚实不妄可信。』佛菩萨不说谎话,是诚实不虚伪,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是可以相信。『这唯识的见解,我们虽不能完全明白,也必然可信。』佛菩萨说其他的事情可信,现在佛菩萨说唯识这样的道理,这样的见地,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是也可以相信,是「唯识无义」的。『所以比知中有所谓『信圣人语故』。』相信圣人的话,所以知道有生死轮回的事情、有善恶果报的事情、有转凡成圣的事情,我们可以相信。这样说呢,虽然我们现在没有真实明白唯识无义,但是可以相信这件事,先应该有信心。先应该有信心,就容易接受,那么我们再努力地学习,就容易通达了。

  「此中教者」,前面说是「由教及理」,我们现在先说「教」,什么教呢?「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十地经》,就是《华严经.十地品》。这个《十地经》,佛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欲界、色界、无色界,看上去是万有的差别,很多很多的事情,其实在总而言之,只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十地经》有这么一句话。「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也是这样讲。「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这是在禅定,用禅定为例。这一切修行人成就了三摩地,他在这个禅定里面,他内心所活动的境界,所现出来的境界,叫做影像。禅定里面的境界,叫做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那个影像和你这个分别心,是有异?是无异呢?「异」,就是别体;所行的影像有它独立的体性,叫做有异。「无异」,就是没有它自己独立的体住,离开了心是没有那件事,那就是无异。离开了心,还有那件事,那件事就是有独立的体性。现在是间:是有异?是无异呢?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应该说是和心是一体的,不是别体的。「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因为在禅定里面,你心里面所思惟观察的影像,只是你的识,它没…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