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独立的体性。譬如说在禅定里修不净观,修不净观现出来一个白骨影像,那么这个白骨的影像是于心是有异?是无异呢?「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是以识为体性的。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这句话是解释前面那句话的:「由彼影像唯是识故」,解释这句话。怎么知道彼影像唯是识呢?「我说识所缘。」就是佛说:这个识所缘的影像是识所变现的,所以它不能离开识有它的体性的,是识变现的。其它的事情也是,譬如说我想念我的母亲,我一想的时候,心里面就现出母亲的影像,这个影像和你能想的那个心是一体的。你心若不想,这个影像就没有了,就可以知道和心是一体的,就是心的变现就是。所以禅定里面现出来的境界,也是这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能行的是心,所行的是影像,心在影像上活动叫「行」。这个所行的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那怎么回事情呢?与心无有异是一体的,一体的怎么能够有能、所的分别呢?此心又去分别这个心呢?与心无异,它就是心了,心又去分别自己的心,这话说的通吗?说是「指不自指、眼不自见」这些事情,这种譬喻。
「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印老的解释:一切法都是无常的,剎那剎那的灭,所取的影像也是剎那灭,能取的心也是剎那灭。所以能取的心去取所缘境的时候,已经剎那灭了,所取的也剎那灭了,所以你取不到,这叫做「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一切法都不相及。但是这里还是照这个文解释,「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没有一点法,就是指心,心是没有一点真实性,它少法能够取到另外与心无关系的少法的,心是不能这样子的,它不能去分别与它没有关系的所缘境的。不要说多,一点都没有,所以「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这个心你这样子生起分别的时候,你内心里面即有这样的影像现出来,为你作所分别。就是自己现出来的影像,自己又去分别这个影像,这也是唯识所现,是这样意思。这和前面的意思一样,因为有无始劫来的虚妄熏习的名言种子,你心一动,这个名言种子就变现种种的影像,做你的所分别。做你的所分别呢,当然这里边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有各式各样的情形,里面也是很复杂,还有很多的变化。
「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这就说个譬喻。就像以本质为缘还看见本质。譬如说我这个面对着一个镜子,镜子里面现出来一个影像,而这个头面又去看见镜子里的影像,叫做「以质为缘还见本质」。就像我们这个心去分别所缘境的时候,那个所缘境是自己现的,自己又去分别它,所以就叫做「无有少法能取与自己无关的少法」,就是「此心如是生时」就有「如是影像显现」做自己的所缘。那么「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自己现在看见在镜子里的影像了。
「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此心亦尔。」我们这一念分别心也是这样子。「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我们这个心一活动的时候,就有一个相似的,好象不是和心是一体,与心无关连的所见的影像现出来,那么我们就这样分别它,因为它是和我分别心没有关系的。但是事实上又不是,是「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还是自心所现的,去分别自己所现的是真实的,是这么回事。离开了你的能分别心,那个所分别境界是没有的,所以可以知道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自体的。
(Tape.37)这个事情呢,我们用种种的事实去比量的时候,的确是这么回事:你不分别的时候就什么事也没有,你若分别就有事情,就可以知道那个事情是由分别心来的。当然,有一个所缘缘,有个所缘的一个境界。那就是别的人的心所变现的作我们的所缘缘,我们缘的时候,所分别境是自心所现,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就是这么回事。你把这一段文的义多读它几遍,多读几遍,还是要靠我们的记忆力把它记住,记住的时候,静坐的时候思惟。思惟的时候,它就熟了,熟了的时候就不同了。然后你日常生活上遇见什么事情,你都用这个去分别、去观察。你就是想:「我若分别,就有这件事;没有分别,没有这件事。」这句话你要记住:「分别就有事,不分别就没有事」。你在事实上看,是这么回事。是,那个人是说了什么什么事情来伤害我,你若这样一分别呢,就不得了了。但是你若不分别这件事,就什么事也没有。不分别就没有事,有分别就有事情,事实的确是这么回事。当然这里面包含了过去的业力,过去的罪业、过去的功德,过去的福德的业力、过去的罪业,和现在的分别心,这个复杂的里面的蕴酿,是这么回事。如果这样说呢,我看一切境界都可以用这件事来解释,用这个譬喻来解释的。
这样说呢,我们是分别就有这件事,没有分别就没有这件事,这个分别是包括过去的业力的;或者是功德的业力,或者是罪过的业力。那么现在我们用佛法的智慧去改变自己的分别心的时候,会好得多。说是我不用佛法,不用佛法,那你就是随业流转,没有办法,你没有办法转变。但是一般的情形,那是很明显的,你分别就有这件事,没有分别就没有这件事。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前面说是教,引《十地经》的教、引《解深密经》的教,在《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说到。由此「教」呢,我们去学习的时候,这个道「理」也就现出来了。「所以者何?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这些青瘀等像只是自己内心的分别所现的。「但见自心」,自心的分别;不是离开了心,另外有一个青瘀等像的,不是。「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由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菩萨在一切识中,所有的分别心所分别的境界里面。「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都可以比而知之的。因为这个真理不是局限于一处的,它是普遍的,才能成为真理。
「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这地方有一个疑问:说是你说「识所现」不对,这是人的记忆力的摄持的力量。这个记忆力的摄持,我看见一个白骨,我观察它,然后我就记忆下来,这是记忆的力量,不是心所变现的,你这样说不对。「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也不能否认有记忆力的关系,但是记忆力记一个时候也可能记不住了,也可能记的不清楚。虽然是在一个钟头以前看那个骨人的像,一个钟头以后,也可能记的清楚,也可能记不清楚,过了几天也可能完全忘了。但是现在修禅定的这个人,他修不净观,他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那是很明了的、很安定的,这个所缘境是安定的、很稳定的显现在禅定里面,在禅定里面显现出来,还是很稳定的,这个和那个忆持识不同,所以你不能用忆持识来否定这个「唯识无义」的道理,你不能。
「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这底下又回过头来说这个忆持识。前面说是在禅定里面,那是修所成慧的境界。现在说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这两种所成就的忆持识,就是记忆力,这个记忆力那么应该说是不是「唯识无义」,那你这样说不对。「亦以过去为所缘故。」这个闻、思两种忆持识它所缘的境界,以前已经过去了,他以前他有闻到的、他思惟到的,那个境界按现在来说,那已经过去了,这个所缘境已经过去了。而现在再现,你再现的时候呢,就不是那个了,和那个不一样,所以「所现影像得成唯识」,还是可以成立是唯识所现的。这个就算是当时我看见这个骨人的像,然后闭上眼睛又现出来,那还是唯识所现。就是你的识这样取到了相貌,也就是你识所现的。因为你心里面若不想,不想那个所想的相貌就没有了,还是唯识所现,还不能否认这件事的。
「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由前面这一段文在理论上的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说这个发菩提心的菩萨虽没得无生法忍,但是「于唯识中应可比知」,可以比度、思惟,可以知道「唯识无义」的道理的,可以的。其实这个是通于一切,只要心在动,都是符合「唯识无义」的道里的。得了禅定,更是容易知道;没得禅定的人,你注意的去思惟,也会知道是「唯识无义」,也会知道的。
************************
237页:「复次,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这是「别辨遍计执性」,这几句话是标出来,这底下解释。「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计。」这个第六意识它是能遍计的,因为什么呢?它「有分别故。」它是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现在的事情,它都能去分别、思惟、观察的。那个前五识只有自性的分别,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因为它是识,所以它有明了性。它这个识面对所缘境的时候,有个明了性,但是它没有名言的关系,它不能思惟,不能思惟这是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它没有这些分别。它能够接触色声香味触,但是就这么一明了就过去了,它不能分别这个音声、这个音调是怎么回事情。那么第六意识不同,我说个譬喻:就好象读书的人,它有很多名言,很多名字。它就用种种名字去分别:「这个光线很好,这个光线不好」,因为有这么多的名言,它才能分别。这是「有分别故」,所以它能计度。前五识没有这个分别,就没有办法计度,没有办法去执着。
「所以者何?」这底下又进一步的解释:「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