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獨立的體性。譬如說在禅定裏修不淨觀,修不淨觀現出來一個白骨影像,那麼這個白骨的影像是于心是有異?是無異呢?「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是以識爲體性的。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這句話是解釋前面那句話的:「由彼影像唯是識故」,解釋這句話。怎麼知道彼影像唯是識呢?「我說識所緣。」就是佛說:這個識所緣的影像是識所變現的,所以它不能離開識有它的體性的,是識變現的。其它的事情也是,譬如說我想念我的母親,我一想的時候,心裏面就現出母親的影像,這個影像和你能想的那個心是一體的。你心若不想,這個影像就沒有了,就可以知道和心是一體的,就是心的變現就是。所以禅定裏面現出來的境界,也是這樣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能行的是心,所行的是影像,心在影像上活動叫「行」。這個所行的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那怎麼回事情呢?與心無有異是一體的,一體的怎麼能夠有能、所的分別呢?此心又去分別這個心呢?與心無異,它就是心了,心又去分別自己的心,這話說的通嗎?說是「指不自指、眼不自見」這些事情,這種譬喻。
「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無有少法能取少法」,印老的解釋: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剎那剎那的滅,所取的影像也是剎那滅,能取的心也是剎那滅。所以能取的心去取所緣境的時候,已經剎那滅了,所取的也剎那滅了,所以你取不到,這叫做「無有少法能取少法」,一切法都不相及。但是這裏還是照這個文解釋,「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沒有一點法,就是指心,心是沒有一點真實性,它少法能夠取到另外與心無關系的少法的,心是不能這樣子的,它不能去分別與它沒有關系的所緣境的。不要說多,一點都沒有,所以「無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這個心你這樣子生起分別的時候,你內心裏面即有這樣的影像現出來,爲你作所分別。就是自己現出來的影像,自己又去分別這個影像,這也是唯識所現,是這樣意思。這和前面的意思一樣,因爲有無始劫來的虛妄熏習的名言種子,你心一動,這個名言種子就變現種種的影像,做你的所分別。做你的所分別呢,當然這裏邊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有各式各樣的情形,裏面也是很複雜,還有很多的變化。
「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這就說個譬喻。就像以本質爲緣還看見本質。譬如說我這個面對著一個鏡子,鏡子裏面現出來一個影像,而這個頭面又去看見鏡子裏的影像,叫做「以質爲緣還見本質」。就像我們這個心去分別所緣境的時候,那個所緣境是自己現的,自己又去分別它,所以就叫做「無有少法能取與自己無關的少法」,就是「此心如是生時」就有「如是影像顯現」做自己的所緣。那麼「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自己現在看見在鏡子裏的影像了。
「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此心亦爾。」我們這一念分別心也是這樣子。「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我們這個心一活動的時候,就有一個相似的,好象不是和心是一體,與心無關連的所見的影像現出來,那麼我們就這樣分別它,因爲它是和我分別心沒有關系的。但是事實上又不是,是「以質爲緣還見本質」,還是自心所現的,去分別自己所現的是真實的,是這麼回事。離開了你的能分別心,那個所分別境界是沒有的,所以可以知道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自體的。
(Tape.37)這個事情呢,我們用種種的事實去比量的時候,的確是這麼回事:你不分別的時候就什麼事也沒有,你若分別就有事情,就可以知道那個事情是由分別心來的。當然,有一個所緣緣,有個所緣的一個境界。那就是別的人的心所變現的作我們的所緣緣,我們緣的時候,所分別境是自心所現,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于非義中,起義顛倒」,就是這麼回事。你把這一段文的義多讀它幾遍,多讀幾遍,還是要靠我們的記憶力把它記住,記住的時候,靜坐的時候思惟。思惟的時候,它就熟了,熟了的時候就不同了。然後你日常生活上遇見什麼事情,你都用這個去分別、去觀察。你就是想:「我若分別,就有這件事;沒有分別,沒有這件事。」這句話你要記住:「分別就有事,不分別就沒有事」。你在事實上看,是這麼回事。是,那個人是說了什麼什麼事情來傷害我,你若這樣一分別呢,就不得了了。但是你若不分別這件事,就什麼事也沒有。不分別就沒有事,有分別就有事情,事實的確是這麼回事。當然這裏面包含了過去的業力,過去的罪業、過去的功德,過去的福德的業力、過去的罪業,和現在的分別心,這個複雜的裏面的蘊釀,是這麼回事。如果這樣說呢,我看一切境界都可以用這件事來解釋,用這個譬喻來解釋的。
這樣說呢,我們是分別就有這件事,沒有分別就沒有這件事,這個分別是包括過去的業力的;或者是功德的業力,或者是罪過的業力。那麼現在我們用佛法的智慧去改變自己的分別心的時候,會好得多。說是我不用佛法,不用佛法,那你就是隨業流轉,沒有辦法,你沒有辦法轉變。但是一般的情形,那是很明顯的,你分別就有這件事,沒有分別就沒有這件事。
「即由此教理亦顯現。」前面說是教,引《十地經》的教、引《解深密經》的教,在《解深密經》的〈分別瑜伽品〉說到。由此「教」呢,我們去學習的時候,這個道「理」也就現出來了。「所以者何?于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這些青瘀等像只是自己內心的分別所現的。「但見自心」,自心的分別;不是離開了心,另外有一個青瘀等像的,不是。「由此道理,菩薩于其一切識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由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菩薩在一切識中,所有的分別心所分別的境界裏面。「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都可以比而知之的。因爲這個真理不是局限于一處的,它是普遍的,才能成爲真理。
「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這地方有一個疑問:說是你說「識所現」不對,這是人的記憶力的攝持的力量。這個記憶力的攝持,我看見一個白骨,我觀察它,然後我就記憶下來,這是記憶的力量,不是心所變現的,你這樣說不對。「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也不能否認有記憶力的關系,但是記憶力記一個時候也可能記不住了,也可能記的不清楚。雖然是在一個鍾頭以前看那個骨人的像,一個鍾頭以後,也可能記的清楚,也可能記不清楚,過了幾天也可能完全忘了。但是現在修禅定的這個人,他修不淨觀,他見所緣境「現前住故」,那是很明了的、很安定的,這個所緣境是安定的、很穩定的顯現在禅定裏面,在禅定裏面顯現出來,還是很穩定的,這個和那個憶持識不同,所以你不能用憶持識來否定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你不能。
「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爲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識。」這底下又回過頭來說這個憶持識。前面說是在禅定裏面,那是修所成慧的境界。現在說聞所成慧、思所成慧,這兩種所成就的憶持識,就是記憶力,這個記憶力那麼應該說是不是「唯識無義」,那你這樣說不對。「亦以過去爲所緣故。」這個聞、思兩種憶持識它所緣的境界,以前已經過去了,他以前他有聞到的、他思惟到的,那個境界按現在來說,那已經過去了,這個所緣境已經過去了。而現在再現,你再現的時候呢,就不是那個了,和那個不一樣,所以「所現影像得成唯識」,還是可以成立是唯識所現的。這個就算是當時我看見這個骨人的像,然後閉上眼睛又現出來,那還是唯識所現。就是你的識這樣取到了相貌,也就是你識所現的。因爲你心裏面若不想,不想那個所想的相貌就沒有了,還是唯識所現,還不能否認這件事的。
「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于唯識中應可比知。」由前面這一段文在理論上的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說這個發菩提心的菩薩雖沒得無生法忍,但是「于唯識中應可比知」,可以比度、思惟,可以知道「唯識無義」的道理的,可以的。其實這個是通于一切,只要心在動,都是符合「唯識無義」的道裏的。得了禅定,更是容易知道;沒得禅定的人,你注意的去思惟,也會知道是「唯識無義」,也會知道的。
************************
237頁:「複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所執自性乃成。」這是「別辨遍計執性」,這幾句話是標出來,這底下解釋。「此中何者能遍計?何者所遍計?何者遍計所執自性?當知意識是能遍計。」這個第六意識它是能遍計的,因爲什麼呢?它「有分別故。」它是有計度分別、隨念分別,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現在的事情,它都能去分別、思惟、觀察的。那個前五識只有自性的分別,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爲它是識,所以它有明了性。它這個識面對所緣境的時候,有個明了性,但是它沒有名言的關系,它不能思惟,不能思惟這是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它沒有這些分別。它能夠接觸色聲香味觸,但是就這麼一明了就過去了,它不能分別這個音聲、這個音調是怎麼回事情。那麼第六意識不同,我說個譬喻:就好象讀書的人,它有很多名言,很多名字。它就用種種名字去分別:「這個光線很好,這個光線不好」,因爲有這麼多的名言,它才能分別。這是「有分別故」,所以它能計度。前五識沒有這個分別,就沒有辦法計度,沒有辦法去執著。
「所以者何?」這底下又進一步的解釋:「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