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頭一個「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就是它的見分,就是見識。「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就是它的相識。因爲這個意識它的明了性,在所緣境上活動,在明了性上活動的時候,就熏習了它的名言種子。「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種子」,它能緣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能緣前五識所緣的色聲香味觸,它也能回過頭來自緣,它能緣十八界,所以它這個相分是很廣的。這個話什麼意思?就是它的資料很多,它有很多的資料,有很多的名言。「是故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所以意識有無量無邊的活動的相貌,在所緣境上去分別、去活動。「普于一切分別計度。」普于一切境界上去分別、去計度。「故名遍計。」所以第六意識是能遍計。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前面能遍計解釋完了,這底下是所遍計。這個所遍計是什麼呢?就是依他起自性,就是十一個識,它是所遍計的。因爲這個依他起自性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能夠接觸到的境界。若圓成實性,那是聖人的境界,凡夫的分別心不能接觸,不行。遍計所執自性呢,遍計所執是畢竟空,沒有什麼東西,所以它也不是所遍計。所以這個地方也要用心思惟一下:遍計所執不是所遍計,而是「依他起」是所遍計;因爲依他起「非實有全無」,它是有這麼一件事,所以你這個識能與它接觸,在那上活動執著,所以說它是所遍計。但是遍計所執是沒有的,你執著「一切法是真實」,那個「真實」是沒有的。所以什麼是「所遍計」?是「依他起自性」,就是「似義顯現」了。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那怎麼叫做「遍計所執自性」呢?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底下解釋。「又若由此相」,就是由前面的能遍計和所遍計。「意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這個能遍計在所遍計上活動,就是「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就成爲「所遍計」了。「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這個遍計所執自性是這樣意思。就是遍計所執自性若是沒有執著的時候,這個執著心沒有活動的時候,這個所遍計,這個似義顯現是「依他起」。這個遍計所執活動的時候,這個依他起的似義顯現就還是「所遍計」,就叫做「遍計所執自性」,這樣意思。所以一切有爲法,阿賴耶識爲種子所變現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所遍計。但是這個能遍計的意識在這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上活動的時候,就不知道是如幻如化,認爲是真實的,這個時候叫做「遍計所執自性」。你在遍計所執的時候,那個法還是如幻如化,並不因爲你執著是真實,它就是真實了。所以這個「所遍計」和「遍計所執」還是有點分別。「由此相者,是如此義。」就是由前面能遍計和所遍計;能遍計在所遍計上活動,這就叫做「遍計所執自性」,是這樣意思。
問:講記233頁,正釋叁牲,講依他起自性那個地方。「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那個「自然」的定義,看了不大了解。
師:對,這個地方是有一點事情。「從自熏習種子所生,依他緣故名依他起。」這個比較容易懂。「生剎那後無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依他起」是無常的,是這樣意思。就是這個「依他起」一剎那生起了,它不能自然的它就能繼續存在下去,它一剎那間就滅了,是這樣意思。它沒有功能「自然住」,沒有這個能力,它一剎那間就滅了,那麼這就叫做「依他起」。那麼這表示:「依他起」是由種子所生,叫依他起。又,依他起是無常的,剎那剎那滅的,名爲依他起。這句話表示這個意思。它不能夠有一剎那的安住不動、不變,它不能。如果有前一剎那住,後一剎那爲什麼不住呢?那就是「常住」了。現在不是!這個依他起法是剎那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的。因爲種子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所以種子所生的現行也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滅、剎那生,所以這表示它是無常的,這樣意思。
************************
這個印老的科判很好。第一節是「出體相」,出體相這個地方要多用點心,這要回講。這個「略釋叁相」,這個「廣成唯識」這一段也要回講。「安立叁相成唯識」這個地方也是很重要;約轉識能所成唯識,約多識論者說,約一意識者說,約一意識成立唯識,引經證成一意識,約本識因果成唯識,這個安立叁相成唯識這一段。這個「成就四智成唯識」也很有意思,不過「成就四智」那個地方好象有點彎、有點曲折,就是你要用點心去讀一讀,那麼你也應該是容易明白,印老解釋得很清楚。那麼第二節,「釋名義」這一段,「正釋叁牲」,「別辨遍計執性」這一段也是很好,也應該回講。你回講一回,你的印象深一點。說我不回講,不回講你就吃虧了,你沒有機會來練習,你對那一段的佛法印象不深刻。尤其是你當大衆講,你印象是更深刻,因爲你很要用心的,你很怕講錯了,很用心的講,一用心、印象就深了,久久都不忘。所以回講有很多好處的,但是這個就是要用功的意思。
底下,「辨一異」、「辨品類」,也是很好。下面「異門無別難」、「名不稱體難」,這個地方似乎稍難一點,我看你們也用用功,我們也來回講。我那天出了題讓大家回答,之後我自己也去想了一下,所以有幾次我又重新解釋,重新解釋「名不稱體」。
「名不稱體」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诠的名,不稱它所诠的義,也叫「名不稱體」。能诠名、所诠義,能诠與所诠不相稱。這不是決定不相稱,有的相稱,有的不相稱,這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名不稱體難」,因爲有名的關系,這個遍計執就活動了。遍計執一活動呢,「不稱體」,不稱「依他起」的體,與依他起不符合了,叫「名不稱體難」。這句話有兩個意思。而這一段文是指依他起說,其他的文有指名對所诠義說。其中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不管名和義相稱不相稱,總是有名義就有分別心,就有覺。「名前」就是無覺,這句話是肯定的。因爲名前無覺,所以你有分別就有這件事,你不分別就沒有這件事。你愈分別愈歡喜,愈分別愈苦惱,你心不分別,你心裏很安靜;沒有事,就不分別沒有事。所以從這個「名前無覺」上,可以證實是「唯識無義」。
底下「通契經」也是很好,你們有時間都預備預備,我們下午就回講。
這個我們給別人講佛法,我們學了很多佛法,爲別人講,我們應該有兩個要求:一個要求,我講的要有次第,沒有錯誤;要符合佛法的正義,不要有錯誤。第二,希望能夠契合聽衆的心情,就是契機。第一個是契理,而後是契機。但是在我們各地方講經的法會多的很,講經或者講開示多的很。如果說是不必要求那麼嚴格,但是有時候就有問題,因爲聽經的人,他來這兒聽你講,他也到別的地方聽別人講。他若聽你講,他有時候會作筆記、記住了,你講錯了,他會向別人講。這是事實如此嘛!有的居士把別的法師講的話拿給我看,問我說對不對?那我就知道,我講的也一樣,人家也作記錄,也到別的法師那兒問問,一樣的嘛!如果說是那位法師或者是慈悲心,或者是怎麼樣,他有所表示,這講錯了。那麼是不是你的名譽就有問題?也可能他說的不對,你講的還是對,但是他解釋錯了。但是不一定,人家這麼傳說:「我上次聽某某人說他講錯了」,他又同別人講,很多人就會傳,是不是對你也有影響?所以你一定要求自己講的不要錯。如果你講的沒有錯,是有內容的,他作了筆記,有的時候可能沒有聽懂,但是有心人他會記住這一段,他可能會再重新問你,或者去問別的法師,他因此而增長了智慧,這就不同。雖然當時不懂,但是對你的印象深刻,「這個法師講得好!怎麼怎麼地…」所以自己一定要求自己不要講錯,要求這樣子。但是這件事你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佛法,認真的學習。我學習《攝大乘論》,不是就這麼開荒的一遍就可以的,其他的經論也是一樣,你一定認真的學習,一遍又一遍的學習,你把它搞通了,這個時候不同。我要講其中的一段,講這一段佛法,我加上《攝大乘論》其中的一段,那就不同,它有深度。不要說:「可以,就這麼講沒有關系。」你講講,講多了的時候你就有問題,人家會有分別,人言可畏,不能不注意這個事情。昨天的回講,我感覺你們都很好,都比我強。我感覺到你們的智慧、勇氣都比我大,都是可以的,只要用功就可以。〔第五堂複習課結束〕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