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29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头一个「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就是它的见分,就是见识。「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就是它的相识。因为这个意识它的明了性,在所缘境上活动,在明了性上活动的时候,就熏习了它的名言种子。「用一切识名言熏习种子」,它能缘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能缘前五识所缘的色声香味触,它也能回过头来自缘,它能缘十八界,所以它这个相分是很广的。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它的资料很多,它有很多的资料,有很多的名言。「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所以意识有无量无边的活动的相貌,在所缘境上去分别、去活动。「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普于一切境界上去分别、去计度。「故名遍计。」所以第六意识是能遍计。

  「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前面能遍计解释完了,这底下是所遍计。这个所遍计是什么呢?就是依他起自性,就是十一个识,它是所遍计的。因为这个依他起自性是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能够接触到的境界。若圆成实性,那是圣人的境界,凡夫的分别心不能接触,不行。遍计所执自性呢,遍计所执是毕竟空,没有什么东西,所以它也不是所遍计。所以这个地方也要用心思惟一下:遍计所执不是所遍计,而是「依他起」是所遍计;因为依他起「非实有全无」,它是有这么一件事,所以你这个识能与它接触,在那上活动执着,所以说它是所遍计。但是遍计所执是没有的,你执着「一切法是真实」,那个「真实」是没有的。所以什么是「所遍计」?是「依他起自性」,就是「似义显现」了。

  「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那怎么叫做「遍计所执自性」呢?这句话怎么讲呢?这底下解释。「又若由此相」,就是由前面的能遍计和所遍计。「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这个能遍计在所遍计上活动,就是「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就成为「所遍计」了。「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是这样意思。就是遍计所执自性若是没有执着的时候,这个执着心没有活动的时候,这个所遍计,这个似义显现是「依他起」。这个遍计所执活动的时候,这个依他起的似义显现就还是「所遍计」,就叫做「遍计所执自性」,这样意思。所以一切有为法,阿赖耶识为种子所变现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所遍计。但是这个能遍计的意识在这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上活动的时候,就不知道是如幻如化,认为是真实的,这个时候叫做「遍计所执自性」。你在遍计所执的时候,那个法还是如幻如化,并不因为你执着是真实,它就是真实了。所以这个「所遍计」和「遍计所执」还是有点分别。「由此相者,是如此义。」就是由前面能遍计和所遍计;能遍计在所遍计上活动,这就叫做「遍计所执自性」,是这样意思。

  

  问:讲记233页,正释三牲,讲依他起自性那个地方。「生剎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那个「自然」的定义,看了不大了解。

  师:对,这个地方是有一点事情。「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故名依他起。」这个比较容易懂。「生剎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依他起」是无常的,是这样意思。就是这个「依他起」一剎那生起了,它不能自然的它就能继续存在下去,它一剎那间就灭了,是这样意思。它没有功能「自然住」,没有这个能力,它一剎那间就灭了,那么这就叫做「依他起」。那么这表示:「依他起」是由种子所生,叫依他起。又,依他起是无常的,剎那剎那灭的,名为依他起。这句话表示这个意思。它不能够有一剎那的安住不动、不变,它不能。如果有前一剎那住,后一剎那为什么不住呢?那就是「常住」了。现在不是!这个依他起法是剎那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灭的。因为种子是剎那生、剎那灭的,所以种子所生的现行也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所以这表示它是无常的,这样意思。

  ************************

  这个印老的科判很好。第一节是「出体相」,出体相这个地方要多用点心,这要回讲。这个「略释三相」,这个「广成唯识」这一段也要回讲。「安立三相成唯识」这个地方也是很重要;约转识能所成唯识,约多识论者说,约一意识者说,约一意识成立唯识,引经证成一意识,约本识因果成唯识,这个安立三相成唯识这一段。这个「成就四智成唯识」也很有意思,不过「成就四智」那个地方好象有点弯、有点曲折,就是你要用点心去读一读,那么你也应该是容易明白,印老解释得很清楚。那么第二节,「释名义」这一段,「正释三牲」,「别辨遍计执性」这一段也是很好,也应该回讲。你回讲一回,你的印象深一点。说我不回讲,不回讲你就吃亏了,你没有机会来练习,你对那一段的佛法印象不深刻。尤其是你当大众讲,你印象是更深刻,因为你很要用心的,你很怕讲错了,很用心的讲,一用心、印象就深了,久久都不忘。所以回讲有很多好处的,但是这个就是要用功的意思。

  底下,「辨一异」、「辨品类」,也是很好。下面「异门无别难」、「名不称体难」,这个地方似乎稍难一点,我看你们也用用功,我们也来回讲。我那天出了题让大家回答,之后我自己也去想了一下,所以有几次我又重新解释,重新解释「名不称体」。

  「名不称体」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诠的名,不称它所诠的义,也叫「名不称体」。能诠名、所诠义,能诠与所诠不相称。这不是决定不相称,有的相称,有的不相称,这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不称体难」,因为有名的关系,这个遍计执就活动了。遍计执一活动呢,「不称体」,不称「依他起」的体,与依他起不符合了,叫「名不称体难」。这句话有两个意思。而这一段文是指依他起说,其他的文有指名对所诠义说。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不管名和义相称不相称,总是有名义就有分别心,就有觉。「名前」就是无觉,这句话是肯定的。因为名前无觉,所以你有分别就有这件事,你不分别就没有这件事。你愈分别愈欢喜,愈分别愈苦恼,你心不分别,你心里很安静;没有事,就不分别没有事。所以从这个「名前无觉」上,可以证实是「唯识无义」。

  底下「通契经」也是很好,你们有时间都预备预备,我们下午就回讲。

  这个我们给别人讲佛法,我们学了很多佛法,为别人讲,我们应该有两个要求:一个要求,我讲的要有次第,没有错误;要符合佛法的正义,不要有错误。第二,希望能够契合听众的心情,就是契机。第一个是契理,而后是契机。但是在我们各地方讲经的法会多的很,讲经或者讲开示多的很。如果说是不必要求那么严格,但是有时候就有问题,因为听经的人,他来这儿听你讲,他也到别的地方听别人讲。他若听你讲,他有时候会作笔记、记住了,你讲错了,他会向别人讲。这是事实如此嘛!有的居士把别的法师讲的话拿给我看,问我说对不对?那我就知道,我讲的也一样,人家也作记录,也到别的法师那儿问问,一样的嘛!如果说是那位法师或者是慈悲心,或者是怎么样,他有所表示,这讲错了。那么是不是你的名誉就有问题?也可能他说的不对,你讲的还是对,但是他解释错了。但是不一定,人家这么传说:「我上次听某某人说他讲错了」,他又同别人讲,很多人就会传,是不是对你也有影响?所以你一定要求自己讲的不要错。如果你讲的没有错,是有内容的,他作了笔记,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听懂,但是有心人他会记住这一段,他可能会再重新问你,或者去问别的法师,他因此而增长了智慧,这就不同。虽然当时不懂,但是对你的印象深刻,「这个法师讲得好!怎么怎么地…」所以自己一定要求自己不要讲错,要求这样子。但是这件事你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佛法,认真的学习。我学习《摄大乘论》,不是就这么开荒的一遍就可以的,其他的经论也是一样,你一定认真的学习,一遍又一遍的学习,你把它搞通了,这个时候不同。我要讲其中的一段,讲这一段佛法,我加上《摄大乘论》其中的一段,那就不同,它有深度。不要说:「可以,就这么讲没有关系。」你讲讲,讲多了的时候你就有问题,人家会有分别,人言可畏,不能不注意这个事情。昨天的回讲,我感觉你们都很好,都比我强。我感觉到你们的智慧、勇气都比我大,都是可以的,只要用功就可以。〔第五堂复习课结束〕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