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27

  ..續本文上一頁。「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余諸識,應如是此諸識差別。」諸識的差別,也是一切分別心,各式各樣的分別心,立出來種種名字。這樣意思。

  底下,第二「辨唯識無義」,「譬喻顯示」。「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這個「都無義」就是沒有實體的義,不是離開了心,它有獨立自體的義;我們心所現的,虛妄不實的,這還是有。因爲若沒有這個,那就是沒有所緣緣了,那也是個問題;就是沒有依他起,也就沒有圓成實,也沒有遍計執了。這個「似義顯現」是個依他起,是執著心所緣的境界,才有遍計所執。「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爲喻顯示?應知夢等爲喻顯示。」用夢、還有等,還有其他的譬喻,可以顯示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謂如夢中都無有義」,夢中所緣的一切義都是沒有真實性的。「獨唯有識」只是有一念虛妄分別心。「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這夢裏面的境界,我一下子得到了很多的黃金,醒來的時候,沒有黃金,可見就是夢中只是虛妄分別心的虛妄的影像而已,不是有真實的黃金的,所以只是「唯識而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用這個譬喻,也就顯示出來,我們日常生活,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只是分別心。「由此等言,應知複有幻诳,鹿愛,眩翳等喻。」也都是譬喻相同的意思,就是有而不真實,不真實就是空的意思,就是假有而不真實,譬喻這樣的意思。先知道是假有,而後觀察它空,就容易了。直接去觀察它是空,這是很難。先觀察它是假,虛妄不真實,然後再觀察它是空。

  我們無始劫來,這個思想成了習慣,執著真實的這種思想成了習慣了,現在聽聞佛法,一切法都是空,我們感覺到很困難,很不容易接受。所以佛菩薩給我們說譬喻,譬喻就是容易知道它是假的,容易知道是空的。那麼譬喻那個難解的空,難解的假,我們經過了一番思惟,難解的也變成易解的了,變成容易明白的了,所以這個譬喻是很重要。我們直接去思惟空會困難,就是先思惟譬喻,思惟譬喻的時候,就好象明白了似的。明白了似的,實在還不是真實明白,你要繼續地由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漸次的增長,等到這個定力成就了的時候,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假的、是空的。所以定,對我們用功修行也是有幫助,當然應該有戒的基礎,不然這個定很難成就。當然有的人,宿世的栽培,這個善根強一點,他沒有得定,他從文字上也能明白:「諸法是假的、是空的」。這個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這個智慧的善根強,定的善根薄一點;但是有的人定的善根強,智慧的善根薄一點。若是定的善根、慧的善根都是強,那是最好了。但是不要緊,我們現在可以栽培。我以前定的善根不夠、慧的善根也不夠,但是現在可以栽培,只要你肯努力,世間上的事情要放下一點,不然你沒有時間,我不得閑,我沒有時間。你若能放下就有時間的時候,你努力栽培,還是來得及的。

  所以這個地方由夢等的譬喻,可以顯示「唯識無義」的道理,你可以心靜下來思惟這個夢的譬喻,它就慢慢地你就能悟入。這是先說這個譬喻。

  這底下,192頁:「若于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說我們做夢,現在醒了,醒覺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的境界都像夢中的,唯獨有一念虛妄分別心而已,沒有所分別的實義。「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就像那樣子,叫「夢中皆唯有識」,醒覺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但是事實上呢,「覺時何故不如是轉?」我們醒覺的時候,心裏面並沒有這樣活動,說:「一切時、一切處的見聞覺知的境界都是唯識無義」,我們沒有這種心、沒有這種感覺。這個底下說:「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得無生法忍了,得到根本無分別智、無分別的後得智,若是得到這種智慧的時候,「亦如是轉」。但是另外有個情形:我們做夢的時候,種種的境界出現,醒覺了以候感覺夢裏的境界也都是假的,也可能因此而覺悟到人生睜著眼睛的時候也是夢,但是也可能很短,也可能有一分鍾,這件事就過去了,這個分別心就過去了,然後就是一般的這個貪瞋癡的活動,他沒有拿這件事認真的去思惟,所以覺時他不如是轉,他不能這樣覺悟。

  說是那個辟支佛出無佛世,沒有佛、沒有佛法的世界,他若遇見一些特別的事情的時候,他心裏面就想。這個《十二因緣經》上提到一件事,那個轉輪聖王也就是大福德人,他有很多的人陪伴他,大概他可能是不常洗澡,陪伴他的人去給他撓癢,身上脫了衣服給他撓癢,但是撓癢的人戴的這些手镯,因爲很多的人在那裏給他撓癢,這個手镯互相碰就發出聲音來。等到撓完癢以後,就是不撓了,這個轉輪聖王他一注意,沒有聲音了。剛才有很多聲音,這回沒有聲音,他就從這裏深入的思惟,一下子得無生法忍了。這就是他遇見一件事的時候,他不放過,他深入的思惟,所以他能有成就。我們就是差了這一點,遇見什麼事情的時候,不是深入思惟。就算是我們學習了佛法了,佛告訴我們正憶念、如理作意、多聞熏習……也還是懶,也不肯如理作意。所以「覺時不如是轉」,它就不行,就不如是轉。「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就是等到我們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那個真的智慧出現了的時候,他也是這樣轉,一切是唯識無義的,就會這樣子。

  「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就是這樣子,在夢的時候,遇見一切可愛的境界,或是可恐怖的境界,或者可憎惡的境界,並不知道是假的。等從夢覺時才知道是假的,才有這種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這個說得很明白,才知道這回事。

  所以我們讀了這個文,就要自己要努力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久了,它就有力量,它也就不會忘。這個煩惱的境界來了,正憶念忘了,就是原來的貪、瞋、癡出來活動,而這個正憶念不出來活動,就是忘掉了。但是你若常靜坐,常有如理作意,它就不忘,它就容易想起來「唯識無義」,是這樣子。

  這前面是說這個譬喻,也有合法。這以下是第二「教理比如」。「其有未得真智覺者,于唯識中雲何比知?」真智覺,那是已經成功的人。我們這個凡夫還沒能那麼精進的修行,沒得真智覺;那麼在這個唯識無義的教法裏面,我們怎麼樣才能夠比而知之?其實就是思惟,思惟其義,可以明白這個「唯識無義」的道理呢?「由教及理應可比知。」一個教、一個理,我們就可以明白。

  看印老這一段話也有意思:『得現量智的聖者。』這個現量是無漏的。我們凡夫前五識也有現量,但是是有漏的境界。『可以悟入唯識,如從夢覺;但那未得真智覺,如在夢中的凡夫,于唯識無義的道理,應以什麼方法使它比類推度而知?這可由聖教及理論來證明比如。聖教,是由聖者現知現見後而說的。』這個「聖教」是由聖人他們已經經過修行成功了以後,如實而說的,不是虛妄分別,不是的。像我們學習佛法,我們是憑著自己的記憶力,「諸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只是學習那麼說,但是怎麼叫做「假」?怎麼叫做「空」?自己並沒有證悟。但是聖人說法,不是;聖人是他證悟了的。怎麼叫做「假」?怎麼叫做「空」?他是有無分別的智慧,有大光明的智慧,所以他是和我們不一樣。

  『聖教,是由聖者現知現見後而說的,在他本身是現量。』是一種無分別境界。『但在我們,聖教就成爲比量的材料和根據。』我們怎麼樣辦法呢?就得要用聖人的法語,以此爲資料去比量。這個聖教能告訴我們怎麼怎麼回事,然後我們用這個聖教所說的道理,在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事實上去比量。說「諸法是無常的」,那麼你就思惟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嗎?去比量。諸法是唯識無義嗎?你去比量去,那麼聖教就變成你所用的材料和根據。『還有,佛菩薩所說的余事可信。』佛菩薩說的其他的事情是可以相信的。『他的誠實不妄可信。』佛菩薩不說謊話,是誠實不虛僞,所以他說的話,我們是可以相信。『這唯識的見解,我們雖不能完全明白,也必然可信。』佛菩薩說其他的事情可信,現在佛菩薩說唯識這樣的道理,這樣的見地,我們雖然不能完全明白,但是也可以相信,是「唯識無義」的。『所以比知中有所謂『信聖人語故』。』相信聖人的話,所以知道有生死輪回的事情、有善惡果報的事情、有轉凡成聖的事情,我們可以相信。這樣說呢,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真實明白唯識無義,但是可以相信這件事,先應該有信心。先應該有信心,就容易接受,那麼我們再努力地學習,就容易通達了。

  「此中教者」,前面說是「由教及理」,我們現在先說「教」,什麼教呢?「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十地經》,就是《華嚴經.十地品》。這個《十地經》,佛說:「如是叁界,皆唯有心。」欲界、色界、無色界,看上去是萬有的差別,很多很多的事情,其實在總而言之,只是虛妄分別心。這個《十地經》有這麼一句話。「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也是這樣講。「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這是在禅定,用禅定爲例。這一切修行人成就了叁摩地,他在這個禅定裏面,他內心所活動的境界,所現出來的境界,叫做影像。禅定裏面的境界,叫做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那個影像和你這個分別心,是有異?是無異呢?「異」,就是別體;所行的影像有它獨立的體性,叫做有異。「無異」,就是沒有它自己獨立的體住,離開了心是沒有那件事,那就是無異。離開了心,還有那件事,那件事就是有獨立的體性。現在是間:是有異?是無異呢?

  「佛告慈氏:當言無異。」應該說是和心是一體的,不是別體的。「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因爲在禅定裏面,你心裏面所思惟觀察的影像,只是你的識,它沒…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