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26

  ..续本文上一页相』。你像这个意识在自己所变现的这个境界上,做种种的执着、分别。执着有我、执着有法,这样执着。我们这个心里的活动的前后次第是这样情形。

  『成唯识论说:『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我最初读这个《成唯识论》,这几个字都认识,读起来也是很顺,但是你要去讲,就是没有办法讲,不大懂。后来学习这个《摄大乘论》,这时候心情是不一样。「或复内识转似外境」,这一句话是标,把这个大意标出来,这底下就解释。「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这是解释前面这一句话。「内识转似外境」,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转」,可以当「生起」讲。这个内识它现起来外面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真实的,但是和真实相似,所以叫做「似外境」。内识生起来,就是现出来,现出来一个虚妄的境界,好象是在心以外的事情,不是我心现的,它是独立的境界,好象是这样。这句话怎么讲法呢?「我法分别熏习力故。」也就是前面印老说的:「因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无始劫来就是我执、法执,我的分别、法的分别,分别我、分别法,这里面就是很多的烦恼的分别,熏习了自己的心,熏习的关系,心里面有很多的名言种子。「诸识生时变似我法」,这样说,这个意识它在所缘境上一活动的时候,以前熏习的那个种子就「变似我法」,就变出来我、变出来法,我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这是「变似我法」。这就叫做「或复内识转似外境」,这句话是这样意思。「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这就叫做「内识转似外境」,这么讲。

  这底下又再加以解释,「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这个我相、法相,它是在心里面的分别,就是无始劫来的虚妄熏习的种子,是在内识里面。「而由分别」,由于你识一动呢,它就好象是有一个实体的我,有一个实体的法,在心以外,和心不是同一体的,有它客观实在的体性显现在外面,这就叫做「或复内识转似外境」。那么这就叫做「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很可为本论的遍计执性作注脚。』可以这样解释这句话。

  这个地方,这个遍计执不能离开依他起、不能离开唯识无义,去解释遍计执的;不能离开「唯识无义」。这样子解释这个「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是这样意思。

  这是第二,解释这个遍计所执相的大意。

  这以下:「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这解释这个圆成实相。我们看印老说的:『于彼依他起相上,因遍计性的似义相永无有性。』「遍计性的以义相永无有性」,我们执着的这个似义相是没有的。我们执着的,在那个所缘境上来说,是没有我们所执着的那个相的,但是我们认为千真万确的,真的,真实是有。『就是彻底通达遍计性无。』这个「似义相永无有性」这句话,就是彻底的通达遍计性是毕竟空的,是这样意思。『依他诸法因空却遍计执性所显的空相。』这个依他起的一切因缘生法,因为你修唯识观,就是空掉了遍计执性,这个时候就显出来空相了,空相是所显的,这『叫圆成实相』,圆成实相是这样子。所显的一种理性,所以叫做圆成实相,也就是无为法。

  这个禅宗的人,说是:前三十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什么的;后三十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又继续修行,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若没学习过佛法的人,哎呀,这事怎么回事情?有可能不太明白。但是你若读了这个《中观论》、读了《般若经》、读了《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佛法的书,这是现成的事情嘛!不是什么嘛!有的大禅师说的话,说得很好,但是我们若有经论的基础,不须要怎么样特别地,自然一看就懂了,就明白这件事。如果说是不看经论,只是看这个祖师的禅师语录,那就是另一回事。你真能懂吗?我看可能靠不住。

  我以前曾经讲过,那个洞山禅师,这个结夏安居,安居到七月半自恣以后,他对着大众讲开示,说是:「东去西去。」那么解夏了,大家就是离开这里,到东方去,到西方去。东去、西去,是「万里无寸草处去」。我看到这里,这个洞山禅师有一点,他会说出这句话来,的确是有一点。所以什么叫做禅?《金刚经》就是禅,《摄大乘论》就是禅,这些佛法都是禅。实在呢,这个六波罗蜜里面的禅波罗蜜,禅里面有止有观,合起来名之为禅。般若波罗蜜呢,得无生法忍以后的无漏的智慧,名为般若波罗蜜。当然,这后面有解释的。

  这个《摄大乘论》,昨天各位同学有解释,应该说它的大意,它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唯识法门,你要这样子这样子修行,这个大意应该是这么说。它当然有破斥外道,有去开示小乘佛教学者的地方,但是主要是修唯识观,也可以说就是修禅,建立一个禅的法门,大意是这么说。这里说,这个圆成实相是修学唯识观成功了,得无生法忍以后,你空却了遍计执,所显出来的空相,叫做圆成实相。这也说得很清楚。

  『现在,我们可以获得三相的基本而简单的认识:依他起是虚妄分别的心。』虚妄分别心是依他起。『遍计执是似义显现的境,圆成实是因空却遍计所执性所显的诸法空相。』它很清楚,很清楚的说出来这个三自性的相貌。这个『辨中边论说:『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这个印老又引《辨中边论》上面约三自性,来和这里来配合。『它也说境故是遍计所执。』这个《辨中边论》说「境故」就是指遍计所执说的。『分别故是依他起。』那个「分别故」就是依他起,就是虚妄分别的心。『二空故是圆成实。』「二空故」就是圆成实,就是我空、法空所显的空相。『这是唯识学上三相的定义。』

  我们学习一部经、一部论,我也说过:以前没学过,我现在学,就是开荒的意思。开荒,就是原来这个土地是长了荒草,没有开垦过,现在第一次开垦。开垦,当然那个地还不成熟,你种上麦、稻还不那么太好,你要再开垦一次、再开垦一次,然后你再种稻,种什么,它才能够好一点。我们学习一部经论也是这样,第一次就是开荒。你学完了第一次,还要再重新学、再重新学,你才能对那一部的要义掌握到,你才能够清楚。清楚了以后,说是有人请你讲开示,或者到一个佛学院去讲开示,或者是一个什么地方,同人介绍佛法,那么你会说得很完整的,很完整的介绍一段佛法。而所说的佛法是有本之谈,不是无稽之谈,不会说错了。说我学过了,学过一遍就放在那边,我再学第二部,第二部学了一遍又去学第三部,学了很多经论,我都学过;但是都学过,都没有真实的深入,都是不行。你想用的时候,不好用,用不来。我很博学多闻,但是真实来说就不行,不好用。所以若是学一部经论,我们也是为了这件事,我们就讲一课,就讲一堂,很多时间你就可以温习,温习还是不够,还要去思惟,所以安排静坐的功课。

  我也听别人介绍说:「读不如讲,讲不如写。」再加上一句:「写不如观」,就是要修止观。一方面读,你一方面再加上回讲,然后你也可以写,写出一篇介绍的文章。总而言之是用心的去学习这部论,然后你静坐的时候就思惟,思惟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超过了文字的境界。我们初开始学,有可能会有的文字懂,有的不懂。有的时候,我懂了;等过几天再看,还不懂,会有这种事情。但是你若修止观去思惟就没有这件事了,它懂就是懂,不会说不懂的,不会有这件事。所以说这个初果圣人他不退,它是有个道理的,就是他修止观,观察色受想行识里没有我。经过奢摩他的基础的支持,加上深入的观察,他就是见到法性理了,这永久不会再忘掉的,这就不退。所以我们只是在文字上学一学,你不深入的思惟,你就忘了。我看那个是梁启超?是谁?他也说过一句话:他学老子、学庄子、学这个、学那个,他说学过了,给学生讲了、又写了讲义什么的……。过久了以后,再去看看庄子,忘了,就不知道了,还要重学习,所以有这个问题。

  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前面的序文上就说到:「修止观,一剎那间入不可思议境界,不是文字所能达到的。」不可思议啊!所以你要重视静坐这件事。不然的话,我三年毕业了,我写的心得报告打一百分,一百分靠不住,也不是可靠的。你非要自己努力才行,并且最好是由静坐,经论的学习;文字的佛法,加上静坐,能把自己的烦恼调伏,这是很重要,能调伏自己的烦恼不动。能引起贪心的境界,心不贪;能引起瞋心的境界来了的时候,这个心不动,心里面还是很自在,心里面不瞋,这件事还是很重要。说:我能讲,「三自性」我都讲得很好,但是心随时就会动烦恼,这不行,还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这一点:烦恼不动,才行。说:「我在这里常常有人触恼我,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到另外的地方,一样,都是凡夫的世界,这个世界哪有几个圣人呢?那个地方就没人触恼你啊?所以只好反求诸己,多静坐,把这一念心调伏它,叫它不动。你不动了以后,到哪个地方都是安乐自在。所以,现在的人有电子计算机,计算得非常的精微,非常的准确,其实未必准确,结果还都是苦苦恼恼的走了。只有释迦牟尼佛说的对,最准确,你用止观的方法学习佛法,把这一念心调伏好好的,这个圆成实相,诸法空相现出来了,你入了圣位了,这时候好了,到什么地方都没问题。所以这个佛法是安乐行,能令你得大安乐的,其他的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印老这以下这个「附论」,这一大段文要注意读,是很好的。

  ************************

  这底下「广成唯识」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也再温习它一下。「明一切无义成唯识」,第一段「出十一识体以摄法」。「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就是六根…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