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26

  ..續本文上一頁相』。你像這個意識在自己所變現的這個境界上,做種種的執著、分別。執著有我、執著有法,這樣執著。我們這個心裏的活動的前後次第是這樣情形。

  『成唯識論說:『或複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我最初讀這個《成唯識論》,這幾個字都認識,讀起來也是很順,但是你要去講,就是沒有辦法講,不大懂。後來學習這個《攝大乘論》,這時候心情是不一樣。「或複內識轉似外境」,這一句話是標,把這個大意標出來,這底下就解釋。「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這是解釋前面這一句話。「內識轉似外境」,這句話怎麼講呢?這個「轉」,可以當「生起」講。這個內識它現起來外面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真實的,但是和真實相似,所以叫做「似外境」。內識生起來,就是現出來,現出來一個虛妄的境界,好象是在心以外的事情,不是我心現的,它是獨立的境界,好象是這樣。這句話怎麼講法呢?「我法分別熏習力故。」也就是前面印老說的:「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無始劫來就是我執、法執,我的分別、法的分別,分別我、分別法,這裏面就是很多的煩惱的分別,熏習了自己的心,熏習的關系,心裏面有很多的名言種子。「諸識生時變似我法」,這樣說,這個意識它在所緣境上一活動的時候,以前熏習的那個種子就「變似我法」,就變出來我、變出來法,我也是假的、法也是假的,這是「變似我法」。這就叫做「或複內識轉似外境」,這句話是這樣意思。「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這就叫做「內識轉似外境」,這麼講。

  這底下又再加以解釋,「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這個我相、法相,它是在心裏面的分別,就是無始劫來的虛妄熏習的種子,是在內識裏面。「而由分別」,由于你識一動呢,它就好象是有一個實體的我,有一個實體的法,在心以外,和心不是同一體的,有它客觀實在的體性顯現在外面,這就叫做「或複內識轉似外境」。那麼這就叫做「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很可爲本論的遍計執性作注腳。』可以這樣解釋這句話。

  這個地方,這個遍計執不能離開依他起、不能離開唯識無義,去解釋遍計執的;不能離開「唯識無義」。這樣子解釋這個「似義顯現」,「似義顯現」是這樣意思。

  這是第二,解釋這個遍計所執相的大意。

  這以下:「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這解釋這個圓成實相。我們看印老說的:『于彼依他起相上,因遍計性的似義相永無有性。』「遍計性的以義相永無有性」,我們執著的這個似義相是沒有的。我們執著的,在那個所緣境上來說,是沒有我們所執著的那個相的,但是我們認爲千真萬確的,真的,真實是有。『就是徹底通達遍計性無。』這個「似義相永無有性」這句話,就是徹底的通達遍計性是畢竟空的,是這樣意思。『依他諸法因空卻遍計執性所顯的空相。』這個依他起的一切因緣生法,因爲你修唯識觀,就是空掉了遍計執性,這個時候就顯出來空相了,空相是所顯的,這『叫圓成實相』,圓成實相是這樣子。所顯的一種理性,所以叫做圓成實相,也就是無爲法。

  這個禅宗的人,說是:前叁十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什麼的;後叁十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又繼續修行,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若沒學習過佛法的人,哎呀,這事怎麼回事情?有可能不太明白。但是你若讀了這個《中觀論》、讀了《般若經》、讀了《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佛法的書,這是現成的事情嘛!不是什麼嘛!有的大禅師說的話,說得很好,但是我們若有經論的基礎,不須要怎麼樣特別地,自然一看就懂了,就明白這件事。如果說是不看經論,只是看這個祖師的禅師語錄,那就是另一回事。你真能懂嗎?我看可能靠不住。

  我以前曾經講過,那個洞山禅師,這個結夏安居,安居到七月半自恣以後,他對著大衆講開示,說是:「東去西去。」那麼解夏了,大家就是離開這裏,到東方去,到西方去。東去、西去,是「萬裏無寸草處去」。我看到這裏,這個洞山禅師有一點,他會說出這句話來,的確是有一點。所以什麼叫做禅?《金剛經》就是禅,《攝大乘論》就是禅,這些佛法都是禅。實在呢,這個六波羅蜜裏面的禅波羅蜜,禅裏面有止有觀,合起來名之爲禅。般若波羅蜜呢,得無生法忍以後的無漏的智慧,名爲般若波羅蜜。當然,這後面有解釋的。

  這個《攝大乘論》,昨天各位同學有解釋,應該說它的大意,它是建立一個完整的唯識法門,你要這樣子這樣子修行,這個大意應該是這麼說。它當然有破斥外道,有去開示小乘佛教學者的地方,但是主要是修唯識觀,也可以說就是修禅,建立一個禅的法門,大意是這麼說。這裏說,這個圓成實相是修學唯識觀成功了,得無生法忍以後,你空卻了遍計執,所顯出來的空相,叫做圓成實相。這也說得很清楚。

  『現在,我們可以獲得叁相的基本而簡單的認識: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的心。』虛妄分別心是依他起。『遍計執是似義顯現的境,圓成實是因空卻遍計所執性所顯的諸法空相。』它很清楚,很清楚的說出來這個叁自性的相貌。這個『辨中邊論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這個印老又引《辨中邊論》上面約叁自性,來和這裏來配合。『它也說境故是遍計所執。』這個《辨中邊論》說「境故」就是指遍計所執說的。『分別故是依他起。』那個「分別故」就是依他起,就是虛妄分別的心。『二空故是圓成實。』「二空故」就是圓成實,就是我空、法空所顯的空相。『這是唯識學上叁相的定義。』

  我們學習一部經、一部論,我也說過:以前沒學過,我現在學,就是開荒的意思。開荒,就是原來這個土地是長了荒草,沒有開墾過,現在第一次開墾。開墾,當然那個地還不成熟,你種上麥、稻還不那麼太好,你要再開墾一次、再開墾一次,然後你再種稻,種什麼,它才能夠好一點。我們學習一部經論也是這樣,第一次就是開荒。你學完了第一次,還要再重新學、再重新學,你才能對那一部的要義掌握到,你才能夠清楚。清楚了以後,說是有人請你講開示,或者到一個佛學院去講開示,或者是一個什麼地方,同人介紹佛法,那麼你會說得很完整的,很完整的介紹一段佛法。而所說的佛法是有本之談,不是無稽之談,不會說錯了。說我學過了,學過一遍就放在那邊,我再學第二部,第二部學了一遍又去學第叁部,學了很多經論,我都學過;但是都學過,都沒有真實的深入,都是不行。你想用的時候,不好用,用不來。我很博學多聞,但是真實來說就不行,不好用。所以若是學一部經論,我們也是爲了這件事,我們就講一課,就講一堂,很多時間你就可以溫習,溫習還是不夠,還要去思惟,所以安排靜坐的功課。

  我也聽別人介紹說:「讀不如講,講不如寫。」再加上一句:「寫不如觀」,就是要修止觀。一方面讀,你一方面再加上回講,然後你也可以寫,寫出一篇介紹的文章。總而言之是用心的去學習這部論,然後你靜坐的時候就思惟,思惟的時候,有的時候會超過了文字的境界。我們初開始學,有可能會有的文字懂,有的不懂。有的時候,我懂了;等過幾天再看,還不懂,會有這種事情。但是你若修止觀去思惟就沒有這件事了,它懂就是懂,不會說不懂的,不會有這件事。所以說這個初果聖人他不退,它是有個道理的,就是他修止觀,觀察色受想行識裏沒有我。經過奢摩他的基礎的支持,加上深入的觀察,他就是見到法性理了,這永久不會再忘掉的,這就不退。所以我們只是在文字上學一學,你不深入的思惟,你就忘了。我看那個是梁啓超?是誰?他也說過一句話:他學老子、學莊子、學這個、學那個,他說學過了,給學生講了、又寫了講義什麼的……。過久了以後,再去看看莊子,忘了,就不知道了,還要重學習,所以有這個問題。

  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前面的序文上就說到:「修止觀,一剎那間入不可思議境界,不是文字所能達到的。」不可思議啊!所以你要重視靜坐這件事。不然的話,我叁年畢業了,我寫的心得報告打一百分,一百分靠不住,也不是可靠的。你非要自己努力才行,並且最好是由靜坐,經論的學習;文字的佛法,加上靜坐,能把自己的煩惱調伏,這是很重要,能調伏自己的煩惱不動。能引起貪心的境界,心不貪;能引起瞋心的境界來了的時候,這個心不動,心裏面還是很自在,心裏面不瞋,這件事還是很重要。說:我能講,「叁自性」我都講得很好,但是心隨時就會動煩惱,這不行,還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煩惱不動,才行。說:「我在這裏常常有人觸惱我,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到另外的地方,一樣,都是凡夫的世界,這個世界哪有幾個聖人呢?那個地方就沒人觸惱你啊?所以只好反求諸己,多靜坐,把這一念心調伏它,叫它不動。你不動了以後,到哪個地方都是安樂自在。所以,現在的人有電子計算機,計算得非常的精微,非常的准確,其實未必准確,結果還都是苦苦惱惱的走了。只有釋迦牟尼佛說的對,最准確,你用止觀的方法學習佛法,把這一念心調伏好好的,這個圓成實相,諸法空相現出來了,你入了聖位了,這時候好了,到什麼地方都沒問題。所以這個佛法是安樂行,能令你得大安樂的,其他的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印老這以下這個「附論」,這一大段文要注意讀,是很好的。

  ************************

  這底下「廣成唯識」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也再溫習它一下。「明一切無義成唯識」,第一段「出十一識體以攝法」。「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就是六根…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