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立出来这两种熏习种子呢?就是约它特别的意思立出来的。你造成了这个有爱非爱的心情,还是在名言上去活动,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力量,使那个名言种子就去得果报了,是这么意思。这个我见的熏习种子也是一样,还是名言,但是因为有我见呢,彼此就对立了,也因此会引起很多的烦恼,是约它一个特别的意义立出一个名字来,是这样子。所以前面这几种识是由名言熏习种子变现的,若自他差别识是由我见熏习种子变现的,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是由有支熏习种子变现的。
这一段就是解释阿赖耶识为种子,是这样意思。这下面「由此诸识」以下,就解释「虚妄分别所摄」,怎么叫做「虚妄分别所摄」?
「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这个「由此诸识」,由于此十一种识的安立,那么「一切界趣」,三界、五趣,一切的杂染所摄,是属于烦恼杂染的、属于业杂染、属于生杂染的,这一切都是依他起。这一切的依他起相,都是虚妄分别的道理,「皆得显现」出来了。「由此诸识」的安立,「一切界趣」、一切「杂染依他起」都是虚妄分别所摄的识的道理,「皆得显现」,就都明白了,分明的显现出来了。这一句话要把「由此诸识」那句话贯下来。由这样子安排,一切法都是识的道理就明白了,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不管是地狱、饿鬼、畜牲、乃至人天,也不管是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界趣杂染」都是依他起,这一切的依他起都是虚妄分别,这样的道理就显现出来了。这句话是这样意思。所以叫做「虚妄分别所摄」。就是离开了虚妄分别的识,一切界、一切趣、一切杂染是不可得的,它们都是「诸识」,这样的道理就完全很明白的显现出来,这样意思。
「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这句话就是又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说是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说这是识,我们还可以承认。说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色、声、香、味、触,我们居住的器世界,这一切一切的事情,这怎么能够是识呢?这也是识?是吗?「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的,所以都是识,都是以识为体性的。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这一切看上去好象不是识,实在都是以识为体性的,所以「皆是虚妄分别所摄」。「摄」者属也,它们都是属于虚妄分别的识的,都是以识为体性的。离开了识,它们没有自己的体性的,所以也都是识。这里这样解释,就是标出来一个纲要,下面的文又详细的说明这个道理,都是识的道理。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这一句话只说到依他起和遍计执的关系,也就说是我们心所缘的境,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所缘虑的一切的境界。所缘虑的一切境界,当然是包括一切的色法,可是也包括了心法在内的。包括心法在内,我们不大疑惑它不是心,就是缘虑这个色法。但是这里是包括一切所缘境的。这一切的所缘境界,若是为识所缘的时候,那个所缘境本身是没有独立的体住,「是无所有」。但是也很明显的是识之所缘,不过不真实,就是「非真实义」。它本身是毕竟空,但是还是有一个虚妄相的,所以叫做「非真实义」。这样的所缘境就显现出来,「非真实义显现所依」,「所依」是什么?是执着心的所依,执着心就依此而生起执着。我们的执着心也不是凭空就生起执着心,也是有一个所缘境。有个所缘境,我们不认识它的真实性,所以就生起了很多的虚妄分别。生起很多虚妄分别,心就不安了。这个「不安」这个字怎么讲?就是烦恼,有烦恼的时候心就不安。我们平常说发了无明的时候是不安, ,其实发了爱烦恼也是不安,贪也是不安,瞋也是不安,贪、瞋、痴、慢、疑都是不安。所以有了虚妄分别,不通达所缘一切法的真实相的时候,就是不安。若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就是无为法了。能见诸法实相的无为法的时候,心就安了,八风不动,他心就安了,就没有事了。
那么现在这里说:「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都是识。都是识,但是识若一动的时候,就现出来种种的虚妄相,这似义显现就现出来。「似义显现」是「无所有非真实义」的,是我们一切的虚妄分别心、虚妄的执着、一切的苦恼的依止处,依止在里面就发出来了。
「如是名为依他起相」,这是结束这一段。怎么叫做「依他起」?这就叫做依他起。
这个三种自性,这个依他起性,主要是说「一切唯识无义」,依他起性最主要是说「一切法唯识无义」,就是这句话。而「一切唯识无义」,我们从文字上要去用心的思惟,用心的思惟了以后,我们心若能够信受,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说:「我学这个唯识,我是预备给别人讲的,我相信不相信,不要管。」你这样的心情的话呢,就等于说不信佛。如果不信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的烦恼不能调伏。烦恼不调伏,你永久心不安。说是:「我是在一个寺院里面,我是挂单的,我心不安,我要做住持…」你做住持,心也不安,你永久心也不安的,这是注定是这样子。所以只有是见到无为法以后,他就会心安。这个《大智度论》上解释这个「尊重」,什么叫做「尊重」?见到无为法以后,才是尊重的。就是心不动了,风来了的时候,他不动,他就心安了。我们仔细的去观察这件事、思惟这件事,是这么回事,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那么对于这个依他起性,这一段文就是说一个纲要。究竟怎么样叫作「唯识无义」?还在下文,下文有解释这件事。什么叫依他起?就是唯识无义,是这样意思。印老解释得很清楚,说得好。
这个印老法师是对于般若、对于中观心里面是很尊重,尊重这个思想,所以说他是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树学者。但是对于唯识是有很深的见地,不是唯识学者所能及。有个牟宗三,我常忘掉他的名字,他就是赞叹印老对于唯识是有深刻的见地,对于教义上的学习超过了支那内学院,这是牟宗三赞叹印老。他说支那内学院就是对于校勘这一方面有贡献,他们能懂得梵文,懂得藏文,还懂得什么文,能够把重要的经论编成一个《藏要》,能用梵本、用藏文本对校,这件事是我们佛教里面其他的团体没能做到,它做到这一点。我这说话是说闲话了。牟宗三也批评印老,就是关于天台宗的这件事,你说:「智者大师欺尽天下人」,他说这句话不对,因为智者大师说的是对。这是在他的文章上有表示出来。我们再看这一段,这个184页。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什么叫做遍计所执相?我认为这个依他起的「唯识无义」,不是一下子就明白,要用心。这个遍计所执相也不是容易明白的,我们简单的说:「有我执、有法执,就是遍计所执相。」是的,是这么回事。但是你若看《摄大乘论》底下这么多文解释遍计所执相,你就可以知道不是容易明白的,也是要用一番心的。至于这个「圆成实相」,还倒好象容易明白,圆成实相不是太难,还容易懂;就是依他起和遍计执不是容易,要用一番心的。
我学习《大乘起信论》不感觉到很难,「大总相法门体」,学习时也生欢喜心。但是要学这个唯识的时候感觉难,比《起信论》难。但是我们中国的古德判教,《起信论》的地位很高,唯识和中观是「始教」,小、始、终、顿、圆,是「始」,《起信论》好象是「终」,高过了「始」。「始」,就是初入门的,初开始的,叫「始」;就是大乘开始的学习的佛法。这个「终」就是大乘最后的、最圆满的了。小、始、终、顿,「顿」是指禅宗说的。另外,华严宗是超越一切的圆教。那么你看这个事情,我们学习上的感觉,《起信论》不感觉难,但是学习中观、学习唯识的时候感觉难。难的,反倒是我们的古德判它是浅的;容易的,判它是深的。这个事情也是很不明白。
这段话:「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看印老的解释:『凡夫因无始来的虚妄熏习,在虚妄分别心现起时。』我们无始以来内心一直的熏习,这个贪瞋痴一直的活动,那么在心里面熏习了很多的杂染种子。这些种子它们在那里不活动吗?活动的。在虚妄分别心现起时,我们的虚妄分别心一活动的时候,『就在这无义唯有识中,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就是虚妄分别、虚妄熏习的关系。我们的心一动的时候,心里面这个虚妄的熏习的种子就随着动,就是这么回事。动的时候,这个「虚妄的熏习」是因缘,「无义唯有识中」是所缘缘。「无义唯有识」,这一切境界,这是一个所缘缘的境界,这所缘缘是「似义显现」,这是不真实。这个『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我们的心一动的时候,『无义唯有识中,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这句话是这样:若是没有所缘缘,我们心是不动的,没有因缘心也是不动,没有增上缘也是不动,没有无间灭意也是不动,这四缘具足它心才会动。有了所缘缘,这个所缘就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这可见,我们这个心的分别的次第,说唯识所现它这个次第,还是先现出来相识,而后才有见识。所以后面一段文:「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这个「似义」就是所缘缘,就是相识。我们读到后面的文,就感觉到这句话非常重要,「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
所以这上面说:「无义唯有识中。」就这个「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我们这个见识就是分别心,能缘一切法的这个分别心,它现起要有个所缘缘作依止,它才能活动。活动,它一动起来的时候,这上面『有种种似义的分别相显现。』动起来的时候,这个识就自己又变现一个所缘缘,「所缘」还有一个「缘」,分两个「缘」。第一个「所缘」是阿赖耶识的变现;第二个「缘」,就是这个能缘的,我们就说它意识,自己又变现。这个自己的变现从哪来的?就是无始劫来虚妄熏习,名言种子,它也就现出来种种的相。「种种」现的时候呢,『这似义就是遍计所执…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