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立出來這兩種熏習種子呢?就是約它特別的意思立出來的。你造成了這個有愛非愛的心情,還是在名言上去活動,造成了一種特殊的力量,使那個名言種子就去得果報了,是這麼意思。這個我見的熏習種子也是一樣,還是名言,但是因爲有我見呢,彼此就對立了,也因此會引起很多的煩惱,是約它一個特別的意義立出一個名字來,是這樣子。所以前面這幾種識是由名言熏習種子變現的,若自他差別識是由我見熏習種子變現的,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是由有支熏習種子變現的。
這一段就是解釋阿賴耶識爲種子,是這樣意思。這下面「由此諸識」以下,就解釋「虛妄分別所攝」,怎麼叫做「虛妄分別所攝」?
「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這個「由此諸識」,由于此十一種識的安立,那麼「一切界趣」,叁界、五趣,一切的雜染所攝,是屬于煩惱雜染的、屬于業雜染、屬于生雜染的,這一切都是依他起。這一切的依他起相,都是虛妄分別的道理,「皆得顯現」出來了。「由此諸識」的安立,「一切界趣」、一切「雜染依他起」都是虛妄分別所攝的識的道理,「皆得顯現」,就都明白了,分明的顯現出來了。這一句話要把「由此諸識」那句話貫下來。由這樣子安排,一切法都是識的道理就明白了,不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不管是地獄、餓鬼、畜牲、乃至人天,也不管是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界趣雜染」都是依他起,這一切的依他起都是虛妄分別,這樣的道理就顯現出來了。這句話是這樣意思。所以叫做「虛妄分別所攝」。就是離開了虛妄分別的識,一切界、一切趣、一切雜染是不可得的,它們都是「諸識」,這樣的道理就完全很明白的顯現出來,這樣意思。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這句話就是又有一個意思,什麼意思呢?說是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說這是識,我們還可以承認。說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色、聲、香、味、觸,我們居住的器世界,這一切一切的事情,這怎麼能夠是識呢?這也是識?是嗎?「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的,所以都是識,都是以識爲體性的。這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這一切看上去好象不是識,實在都是以識爲體性的,所以「皆是虛妄分別所攝」。「攝」者屬也,它們都是屬于虛妄分別的識的,都是以識爲體性的。離開了識,它們沒有自己的體性的,所以也都是識。這裏這樣解釋,就是標出來一個綱要,下面的文又詳細的說明這個道理,都是識的道理。
「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一句話只說到依他起和遍計執的關系,也就說是我們心所緣的境,我們這一念分別心所緣慮的一切的境界。所緣慮的一切境界,當然是包括一切的色法,可是也包括了心法在內的。包括心法在內,我們不大疑惑它不是心,就是緣慮這個色法。但是這裏是包括一切所緣境的。這一切的所緣境界,若是爲識所緣的時候,那個所緣境本身是沒有獨立的體住,「是無所有」。但是也很明顯的是識之所緣,不過不真實,就是「非真實義」。它本身是畢竟空,但是還是有一個虛妄相的,所以叫做「非真實義」。這樣的所緣境就顯現出來,「非真實義顯現所依」,「所依」是什麼?是執著心的所依,執著心就依此而生起執著。我們的執著心也不是憑空就生起執著心,也是有一個所緣境。有個所緣境,我們不認識它的真實性,所以就生起了很多的虛妄分別。生起很多虛妄分別,心就不安了。這個「不安」這個字怎麼講?就是煩惱,有煩惱的時候心就不安。我們平常說發了無明的時候是不安, ,其實發了愛煩惱也是不安,貪也是不安,瞋也是不安,貪、瞋、癡、慢、疑都是不安。所以有了虛妄分別,不通達所緣一切法的真實相的時候,就是不安。若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就是無爲法了。能見諸法實相的無爲法的時候,心就安了,八風不動,他心就安了,就沒有事了。
那麼現在這裏說:「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都是識。都是識,但是識若一動的時候,就現出來種種的虛妄相,這似義顯現就現出來。「似義顯現」是「無所有非真實義」的,是我們一切的虛妄分別心、虛妄的執著、一切的苦惱的依止處,依止在裏面就發出來了。
「如是名爲依他起相」,這是結束這一段。怎麼叫做「依他起」?這就叫做依他起。
這個叁種自性,這個依他起性,主要是說「一切唯識無義」,依他起性最主要是說「一切法唯識無義」,就是這句話。而「一切唯識無義」,我們從文字上要去用心的思惟,用心的思惟了以後,我們心若能夠信受,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說:「我學這個唯識,我是預備給別人講的,我相信不相信,不要管。」你這樣的心情的話呢,就等于說不信佛。如果不信受又有什麼關系呢?你的煩惱不能調伏。煩惱不調伏,你永久心不安。說是:「我是在一個寺院裏面,我是挂單的,我心不安,我要做住持…」你做住持,心也不安,你永久心也不安的,這是注定是這樣子。所以只有是見到無爲法以後,他就會心安。這個《大智度論》上解釋這個「尊重」,什麼叫做「尊重」?見到無爲法以後,才是尊重的。就是心不動了,風來了的時候,他不動,他就心安了。我們仔細的去觀察這件事、思惟這件事,是這麼回事,的確是這麼一回事。
那麼對于這個依他起性,這一段文就是說一個綱要。究竟怎麼樣叫作「唯識無義」?還在下文,下文有解釋這件事。什麼叫依他起?就是唯識無義,是這樣意思。印老解釋得很清楚,說得好。
這個印老法師是對于般若、對于中觀心裏面是很尊重,尊重這個思想,所以說他是龍樹菩薩的弟子,龍樹學者。但是對于唯識是有很深的見地,不是唯識學者所能及。有個牟宗叁,我常忘掉他的名字,他就是贊歎印老對于唯識是有深刻的見地,對于教義上的學習超過了支那內學院,這是牟宗叁贊歎印老。他說支那內學院就是對于校勘這一方面有貢獻,他們能懂得梵文,懂得藏文,還懂得什麼文,能夠把重要的經論編成一個《藏要》,能用梵本、用藏文本對校,這件事是我們佛教裏面其他的團體沒能做到,它做到這一點。我這說話是說閑話了。牟宗叁也批評印老,就是關于天臺宗的這件事,你說:「智者大師欺盡天下人」,他說這句話不對,因爲智者大師說的是對。這是在他的文章上有表示出來。我們再看這一段,這個184頁。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什麼叫做遍計所執相?我認爲這個依他起的「唯識無義」,不是一下子就明白,要用心。這個遍計所執相也不是容易明白的,我們簡單的說:「有我執、有法執,就是遍計所執相。」是的,是這麼回事。但是你若看《攝大乘論》底下這麼多文解釋遍計所執相,你就可以知道不是容易明白的,也是要用一番心的。至于這個「圓成實相」,還倒好象容易明白,圓成實相不是太難,還容易懂;就是依他起和遍計執不是容易,要用一番心的。
我學習《大乘起信論》不感覺到很難,「大總相法門體」,學習時也生歡喜心。但是要學這個唯識的時候感覺難,比《起信論》難。但是我們中國的古德判教,《起信論》的地位很高,唯識和中觀是「始教」,小、始、終、頓、圓,是「始」,《起信論》好象是「終」,高過了「始」。「始」,就是初入門的,初開始的,叫「始」;就是大乘開始的學習的佛法。這個「終」就是大乘最後的、最圓滿的了。小、始、終、頓,「頓」是指禅宗說的。另外,華嚴宗是超越一切的圓教。那麼你看這個事情,我們學習上的感覺,《起信論》不感覺難,但是學習中觀、學習唯識的時候感覺難。難的,反倒是我們的古德判它是淺的;容易的,判它是深的。這個事情也是很不明白。
這段話:「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看印老的解釋:『凡夫因無始來的虛妄熏習,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我們無始以來內心一直的熏習,這個貪瞋癡一直的活動,那麼在心裏面熏習了很多的雜染種子。這些種子它們在那裏不活動嗎?活動的。在虛妄分別心現起時,我們的虛妄分別心一活動的時候,『就在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就是虛妄分別、虛妄熏習的關系。我們的心一動的時候,心裏面這個虛妄的熏習的種子就隨著動,就是這麼回事。動的時候,這個「虛妄的熏習」是因緣,「無義唯有識中」是所緣緣。「無義唯有識」,這一切境界,這是一個所緣緣的境界,這所緣緣是「似義顯現」,這是不真實。這個『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我們的心一動的時候,『無義唯有識中,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這句話是這樣:若是沒有所緣緣,我們心是不動的,沒有因緣心也是不動,沒有增上緣也是不動,沒有無間滅意也是不動,這四緣具足它心才會動。有了所緣緣,這個所緣就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根身器界。這可見,我們這個心的分別的次第,說唯識所現它這個次第,還是先現出來相識,而後才有見識。所以後面一段文:「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這個「似義」就是所緣緣,就是相識。我們讀到後面的文,就感覺到這句話非常重要,「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
所以這上面說:「無義唯有識中。」就這個「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事」,我們這個見識就是分別心,能緣一切法的這個分別心,它現起要有個所緣緣作依止,它才能活動。活動,它一動起來的時候,這上面『有種種似義的分別相顯現。』動起來的時候,這個識就自己又變現一個所緣緣,「所緣」還有一個「緣」,分兩個「緣」。第一個「所緣」是阿賴耶識的變現;第二個「緣」,就是這個能緣的,我們就說它意識,自己又變現。這個自己的變現從哪來的?就是無始劫來虛妄熏習,名言種子,它也就現出來種種的相。「種種」現的時候呢,『這似義就是遍計所執…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