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24

  ..续本文上一页量行相的意识,它去执着一切法是真实的。而这个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也还是第六识,没有它还是不行的。所以第六意识扮演什么角色?作用有何不同?就是它,生死流转就是它;从生死流转去得解脱还是它,它的作用太大了。除了它以外,另外没有别的了,就是由它来负责。阿赖耶识是不动的,无为而治,阿赖耶识它无分别,你作好事它也不分别,作坏事也不分别,你到三恶道去它还是不分别,你到天上去也是不分别。只是第六识在这里一切的活动,反正造业者是它,受苦还是它,所以第六意识它非常的重要了。

  

  问:「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因为王恩洋的疏中只提一法不相取义。

  师:这个「一法不相取」,换一句话就是「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也就是「一法不相取」,这两句话是一句话。「一法不相取」,譬如说我们的心去取,这个「取」就是分别,说我们用手去拿东西叫「取」,用这个「取」字来形容我们的心的分别,这心也是在境界上活动也是「取」,就是这样意思。这个心分别,我们的习惯认为是外边有的境界,我去分别,这是我们的习惯。现在唯识上说,你所分别的境界是你心所变现的,离开了你的心,另外没有所分别的境界,所以叫做「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就是这样意思。所以「一法不相取」,与你不相关的事情你是不能取的,你取的都是你自己现出来的、分别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心会分别这些东西呢?就是你无始劫来的熏习,随你心一动,如是分别,如是显现,就是这么回事。说是那么我们自己可以主宰这件事?也是可以,你如理作意,就是另一套名言种子出来。你非如理作意,就是又一套。权力还是在你这里的。虽然无始劫来有种种的染污的名言种子,但是你还是有权力转变的,你有这个自在力。我们虽然是凡夫,烦恼很重,但是幸而有这么一点,你还是可以转变。你如理作意,就是另一样;不如理作意,又是一样。所以我们可以修行。如果若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希望了。

  所以这个只提到「一法不相取」,也就是那句话「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唯识上是这么讲。若是你对于这样的教义,能用心的去学习,深入地去认识它,你能够有胜解了,或者说是你能认同了这个思想了,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你从这里可以转凡成圣了。因为我们凡夫从来是不承认这件事的,认为「是你不对嘛!不是与我分别有关系嘛!是你不对,我才这样分别。」总是认为是别体的能取、所取。现在这上面说,不是别体,是一体的,所取不离开能取的。所以「无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说是「以质为缘远见本质」,就譬喻这件事。

  若是我们不要去要求太多,你认识了这一点,你就抓住这一点去修行:「我所有的分别都是我的唯心所现,在那件事的本身是无所有的,只是我的虚妄分别,只是个遍计执。」你这样子就开始空了一部分,这个所缘境是空的。这个唯识上和中观论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这样说呢,这个中观论的修行方法是顿,唯识是渐,但是不必说是顿就是好,渐就是不好,不必这么说。要我看,渐是好。因为我们是钝根人,这个迟钝的人你想修那个圆顿的法门修不来,我们只要有一个渐次的法门对我们合适,不是很好吗?不必说渐就是不好。所以先用那个渐次的方法,把所缘境空了,你不是很好吗?我们就可以心里很安了,不是真实有人来骂我,你看不是很好吗?若是你心里:「这个人老是和我不对,搞我鬼」,你心里就烦恼。你现在从这个所缘境是空的,你没有这种心情了,就感觉到安全了,不再有任何人来搞我,不是安全了?不是自在了?你要认同了这件事。当然,这件事一定是要用这个譬喻,譬如梦,用梦作譬喻去观察,你就可能会悟入。

  

  问:若承认阿赖耶识之欲界没,在等引地正受生时,等引地的种子为亲因缘,非等引染污意识为增上缘吗?

  师:也可以这么说。在等引地正受生时,等引地的种子为亲因缘,是的。非等引地的染污意识为增上缘,也可以。这个非等引地染污意识,也就是那个不如理作意。但是因为他修成了色界定、无色界定,所以用这个「染污意」,当然不是欲界的染污意,用它作增上缘,就是得果报了,就变成色界天上的人、和无色界天上的人了。

  问:若不承认阿赖耶识,等引地的种子应放何处?我们理不出头绪来,可否再开示一次?

  师:刚才我们讲了,你没有这个阿赖耶识,这个种子没有寄存的地方。因为你没有办法有个俱生俱灭来熏习种子。你不可能说是这个无色界定和你现在欲界的意识在俱生俱灭,熏成了无色界的种子,不可能是这样子的。所以不承认有阿赖耶识,这个种子没有办法安立。

  问:可是在这里都不提新熏的问题吗?

  师:这就是新熏。这个新熏和本有,这个「本有」这句话,可以用两个意思解释:一个是不从因缘有,本来就是有,所以叫做「本有」。第二个解释,就是以前熏习的有,叫做「本有」;我现在熏习的有,叫做「新熏」。若是从烦恼方面来说,从无始劫来就是这样的熏习,那么就是本有,也可以名之为本有。那么我现在又再这样做,努力的这样修行,那么就是新熏,就是新有。也可以这样解释。可以讲得通吗?

  这个色界定、无色界定的熏习,也一定要有阿赖耶识。我们第六意识这样修,就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或者我们前生,多少生以前也这样修过,在阿赖耶识有这样的种子,但是不强,不是强有力的,那么现在又继续修行,来加强它的力量,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但是以前修行过,离现在不要太久,现在修行这个人容易成就。那么若是没有阿赖耶识的话,这个种子从哪来?就是这个种子没有一个寄存的地方。以前说是修行过,但是没有寄存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失掉了。若是现在修行,现在修行也很难成立这个种子,因为六识有间断,六识又不受熏,所以这个种子也不能安立。不能安立,那么你怎么样能够成就色、无色界定?你怎么样去结生相续?都不能说明。若有阿赖耶识,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它受熏,它能够受熏而能持种,所以成就了定以后,这个生命结束了,由那个种子能生出来一个染污的善心,就可以结生相续了,就是这样意思。

  

  问:那见识要生相识的时候,那是又另外一个新熏的话,再回过头来的时候,又生起一个见识,那跟以前的见识就不相同了,才叫做已经受熏了。相识,因为我们见识生起才有那个相识,是吗?那如果新熏以后,再回过头来就生起另外一个见识了,是不是?

  师:这个说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原来的种子受你现在的新熏,加强了它的力量,这是一种。第二种,就是在以前熏习了的种子的基础上,你又重新修行呢,又重熏习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增长一个程度,原来的种子也同样的进步。你新熏的种子继续进步,那个原来的种子也继续进步,有这种说法。

  问:分成两个种子?

  师:是,分成两个种子。这个说法不一样。但是我们在用功的时候,因为我们也不感觉到种子的问题,只是感觉到功夫进步不进步的问题,只是在现行上有点感觉。在坐禅的时候,心里面这个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情况自己能感觉到,种子我们感觉不到。〔第四堂复习课结束〕

  ************************〔以下第五堂复习课〕

  我们现在温习第三章所知相。看讲记的178页。所知相这一章里面,对于三自性说得很详细,对于唯识无义的道理也说得很详细。所以我们应该对于三自性、对于唯识无义,要多多的去阅读,多多的去思惟,你才能掌握到它的意义的。

  这里的第一科是出体相,「略释三相」,第一科是「总标」。「已说所知依,所知相复云何应见?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这是列出来名字。这以下先解释什么是依他起。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这是三句话,就是把这一段的大意,把依他起相完全说出来了。这以下就解释。「此复云何?」解释这个「阿赖耶识为种子」,先解释这一句话。「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这就是十八界。「身」就是五净色根。「身者」就是意根。「受者识」就是等无间灭意根。合起来就是两种意根。「彼所受识」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彼能受识」就是眼识乃至意识。这合起来就是十八界。下面那个「世识」就是时间。「数识」,一二三四五的数。「处识」,居住的处所。「言说识」,我们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言说。「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一切也都是识,这一共是十一个识。印老解释的很清楚,就是把宇宙万有分成十一类,都名为识,那么一切唯识,这个意思。

  这是识的名字列出来,底下就说:阿赖耶识为种子。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而变现的。十八界也是名言种子,乃至下面这几个识也都是名言种子变现的。「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自他差别识是我见的熏习种子,执着这个是我,那个是他。前面这个名言种子,我们初开始接触这样的思想,好象不是人能够明了,也不是人能够接受。可是由于本论对于名言的解释有它的深义,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的去思惟,也会发现这个名言在我们思想上的重要,的确是它在生死轮回上面,它发生的作用是非常的广大。因为我们内心有了名言的时候才会分别,不管是自己内心的分别,或者把分别表现在语言上、表现在行动上,都是分别;分别就是名言。这样说呢,也应该说它包括了一切。所以前面曾经说过,这三种熏习种子:名言熏习种子、有支熏习种子、我执我见的熏习种子,其实都是名言熏习种子。不是离开名言熏习种子,另外有一个有支熏习种子、另外有一个我执我见的熏习种子,不是的。但是又为…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