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行相的意識,它去執著一切法是真實的。而這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也還是第六識,沒有它還是不行的。所以第六意識扮演什麼角色?作用有何不同?就是它,生死流轉就是它;從生死流轉去得解脫還是它,它的作用太大了。除了它以外,另外沒有別的了,就是由它來負責。阿賴耶識是不動的,無爲而治,阿賴耶識它無分別,你作好事它也不分別,作壞事也不分別,你到叁惡道去它還是不分別,你到天上去也是不分別。只是第六識在這裏一切的活動,反正造業者是它,受苦還是它,所以第六意識它非常的重要了。
問:「無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因爲王恩洋的疏中只提一法不相取義。
師:這個「一法不相取」,換一句話就是「無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無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也就是「一法不相取」,這兩句話是一句話。「一法不相取」,譬如說我們的心去取,這個「取」就是分別,說我們用手去拿東西叫「取」,用這個「取」字來形容我們的心的分別,這心也是在境界上活動也是「取」,就是這樣意思。這個心分別,我們的習慣認爲是外邊有的境界,我去分別,這是我們的習慣。現在唯識上說,你所分別的境界是你心所變現的,離開了你的心,另外沒有所分別的境界,所以叫做「無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就是這樣意思。所以「一法不相取」,與你不相關的事情你是不能取的,你取的都是你自己現出來的、分別出來的。爲什麼我們的心會分別這些東西呢?就是你無始劫來的熏習,隨你心一動,如是分別,如是顯現,就是這麼回事。說是那麼我們自己可以主宰這件事?也是可以,你如理作意,就是另一套名言種子出來。你非如理作意,就是又一套。權力還是在你這裏的。雖然無始劫來有種種的染汙的名言種子,但是你還是有權力轉變的,你有這個自在力。我們雖然是凡夫,煩惱很重,但是幸而有這麼一點,你還是可以轉變。你如理作意,就是另一樣;不如理作意,又是一樣。所以我們可以修行。如果若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沒有希望了。
所以這個只提到「一法不相取」,也就是那句話「無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唯識上是這麼講。若是你對于這樣的教義,能用心的去學習,深入地去認識它,你能夠有勝解了,或者說是你能認同了這個思想了,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你從這裏可以轉凡成聖了。因爲我們凡夫從來是不承認這件事的,認爲「是你不對嘛!不是與我分別有關系嘛!是你不對,我才這樣分別。」總是認爲是別體的能取、所取。現在這上面說,不是別體,是一體的,所取不離開能取的。所以「無有余少法能取余少法」,說是「以質爲緣遠見本質」,就譬喻這件事。
若是我們不要去要求太多,你認識了這一點,你就抓住這一點去修行:「我所有的分別都是我的唯心所現,在那件事的本身是無所有的,只是我的虛妄分別,只是個遍計執。」你這樣子就開始空了一部分,這個所緣境是空的。這個唯識上和中觀論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裏。這樣說呢,這個中觀論的修行方法是頓,唯識是漸,但是不必說是頓就是好,漸就是不好,不必這麼說。要我看,漸是好。因爲我們是鈍根人,這個遲鈍的人你想修那個圓頓的法門修不來,我們只要有一個漸次的法門對我們合適,不是很好嗎?不必說漸就是不好。所以先用那個漸次的方法,把所緣境空了,你不是很好嗎?我們就可以心裏很安了,不是真實有人來罵我,你看不是很好嗎?若是你心裏:「這個人老是和我不對,搞我鬼」,你心裏就煩惱。你現在從這個所緣境是空的,你沒有這種心情了,就感覺到安全了,不再有任何人來搞我,不是安全了?不是自在了?你要認同了這件事。當然,這件事一定是要用這個譬喻,譬如夢,用夢作譬喻去觀察,你就可能會悟入。
問:若承認阿賴耶識之欲界沒,在等引地正受生時,等引地的種子爲親因緣,非等引染汙意識爲增上緣嗎?
師:也可以這麼說。在等引地正受生時,等引地的種子爲親因緣,是的。非等引地的染汙意識爲增上緣,也可以。這個非等引地染汙意識,也就是那個不如理作意。但是因爲他修成了色界定、無色界定,所以用這個「染汙意」,當然不是欲界的染汙意,用它作增上緣,就是得果報了,就變成色界天上的人、和無色界天上的人了。
問:若不承認阿賴耶識,等引地的種子應放何處?我們理不出頭緒來,可否再開示一次?
師:剛才我們講了,你沒有這個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沒有寄存的地方。因爲你沒有辦法有個俱生俱滅來熏習種子。你不可能說是這個無色界定和你現在欲界的意識在俱生俱滅,熏成了無色界的種子,不可能是這樣子的。所以不承認有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沒有辦法安立。
問:可是在這裏都不提新熏的問題嗎?
師:這就是新熏。這個新熏和本有,這個「本有」這句話,可以用兩個意思解釋:一個是不從因緣有,本來就是有,所以叫做「本有」。第二個解釋,就是以前熏習的有,叫做「本有」;我現在熏習的有,叫做「新熏」。若是從煩惱方面來說,從無始劫來就是這樣的熏習,那麼就是本有,也可以名之爲本有。那麼我現在又再這樣做,努力的這樣修行,那麼就是新熏,就是新有。也可以這樣解釋。可以講得通嗎?
這個色界定、無色界定的熏習,也一定要有阿賴耶識。我們第六意識這樣修,就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面。或者我們前生,多少生以前也這樣修過,在阿賴耶識有這樣的種子,但是不強,不是強有力的,那麼現在又繼續修行,來加強它的力量,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但是以前修行過,離現在不要太久,現在修行這個人容易成就。那麼若是沒有阿賴耶識的話,這個種子從哪來?就是這個種子沒有一個寄存的地方。以前說是修行過,但是沒有寄存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失掉了。若是現在修行,現在修行也很難成立這個種子,因爲六識有間斷,六識又不受熏,所以這個種子也不能安立。不能安立,那麼你怎麼樣能夠成就色、無色界定?你怎麼樣去結生相續?都不能說明。若有阿賴耶識,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它受熏,它能夠受熏而能持種,所以成就了定以後,這個生命結束了,由那個種子能生出來一個染汙的善心,就可以結生相續了,就是這樣意思。
問:那見識要生相識的時候,那是又另外一個新熏的話,再回過頭來的時候,又生起一個見識,那跟以前的見識就不相同了,才叫做已經受熏了。相識,因爲我們見識生起才有那個相識,是嗎?那如果新熏以後,再回過頭來就生起另外一個見識了,是不是?
師:這個說法有兩種:一種就是原來的種子受你現在的新熏,加強了它的力量,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在以前熏習了的種子的基礎上,你又重新修行呢,又重熏習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增長一個程度,原來的種子也同樣的進步。你新熏的種子繼續進步,那個原來的種子也繼續進步,有這種說法。
問:分成兩個種子?
師:是,分成兩個種子。這個說法不一樣。但是我們在用功的時候,因爲我們也不感覺到種子的問題,只是感覺到功夫進步不進步的問題,只是在現行上有點感覺。在坐禅的時候,心裏面這個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情況自己能感覺到,種子我們感覺不到。〔第四堂複習課結束〕
************************〔以下第五堂複習課〕
我們現在溫習第叁章所知相。看講記的178頁。所知相這一章裏面,對于叁自性說得很詳細,對于唯識無義的道理也說得很詳細。所以我們應該對于叁自性、對于唯識無義,要多多的去閱讀,多多的去思惟,你才能掌握到它的意義的。
這裏的第一科是出體相,「略釋叁相」,第一科是「總標」。「已說所知依,所知相複雲何應見?此略有叁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所執相,叁、圓成實相。」這是列出來名字。這以下先解釋什麼是依他起。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這是叁句話,就是把這一段的大意,把依他起相完全說出來了。這以下就解釋。「此複雲何?」解釋這個「阿賴耶識爲種子」,先解釋這一句話。「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這就是十八界。「身」就是五淨色根。「身者」就是意根。「受者識」就是等無間滅意根。合起來就是兩種意根。「彼所受識」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彼能受識」就是眼識乃至意識。這合起來就是十八界。下面那個「世識」就是時間。「數識」,一二叁四五的數。「處識」,居住的處所。「言說識」,我們的思想表達出來的言說。「自他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這一切也都是識,這一共是十一個識。印老解釋的很清楚,就是把宇宙萬有分成十一類,都名爲識,那麼一切唯識,這個意思。
這是識的名字列出來,底下就說:阿賴耶識爲種子。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而變現的。十八界也是名言種子,乃至下面這幾個識也都是名言種子變現的。「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種子。」自他差別識是我見的熏習種子,執著這個是我,那個是他。前面這個名言種子,我們初開始接觸這樣的思想,好象不是人能夠明了,也不是人能夠接受。可是由于本論對于名言的解釋有它的深義,如果我們能夠仔細的去思惟,也會發現這個名言在我們思想上的重要,的確是它在生死輪回上面,它發生的作用是非常的廣大。因爲我們內心有了名言的時候才會分別,不管是自己內心的分別,或者把分別表現在語言上、表現在行動上,都是分別;分別就是名言。這樣說呢,也應該說它包括了一切。所以前面曾經說過,這叁種熏習種子:名言熏習種子、有支熏習種子、我執我見的熏習種子,其實都是名言熏習種子。不是離開名言熏習種子,另外有一個有支熏習種子、另外有一個我執我見的熏習種子,不是的。但是又爲…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