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23

  ..续本文上一页能取、所取不是有别体的,是一体的,但是一体还就是现出两个相貌来。所以『能取所取是遍计性,虚妄分别是依他起。如中边论的『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这个虚妄分别的心,这个了别性是有,那么在这里面能取、所取这两个是没有的,这个遍计执是毕竟空的。『庄严大乘经论的『如彼起幻师,譬说虚分别,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如彼起幻师」,就是幻术师他变出来种种的象马的种种的事情,这个幻术师就譬喻那个虚妄分别,虚妄分别是依他起。「如彼诸幻事,譬说二种迷」,就是能取所取之迷,是假的、是空的。『成唯识论卷八的有义三界心心所法,无始妄熏,虽各体一而似二生。』三界的心心所法,无始劫来的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虽心心所法只是有一个明了性的心而已,但是心一动就有能见、所见的不同,所以「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情有理无。』在理论上看,那个遍计执是毕竟空的,但是在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上看,它就是有,很明显的就是有,就是这样执着。『情有理无,说为计执……』那就是遍计执。『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计所执故。』《成唯识论》这样解释。

  『(三)从缘所现起的,如身身者等能取所取是依他起。』「从缘所现起的」,就是从种子所现起的都是依他起。『依他是可以有二分的。』有见分、相分。『像庄严论的『能取及所取,是二各三光,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是这样解释。这个印顺老法师《庄严论》很熟。「能取及所取」,也就是一个见分、一个相分。「是二各三光」,「三光」本来这个地方有解释,但是现在看不见他怎么解释了。「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起」,这个能取、所取,它是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所以说是依他相、若是与真如理相应的无分别智,那就是「真」了,而现在这是虚妄分别。『成唯识论的『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成唯识论》有的时候又这么解释,这个识的相分、见分都是从种生的,那么都是依他起,这样说。前面说识是依他起,识所现的相是遍计执,这有点不同。『取缘起所现为境,而见为实境,才是遍计性。』这样子把这两个意思会通一下。「缘起所现」的是境,就是所缘境。这个所缘境也是似义显现,也是依他起,但是你见为实境的时候,就叫做遍计性了。你不执着为真实性,它是虚妄的,那就是依他起。『甚至在同一论中,就有这似乎不同的见解,你能说它自相矛盾吗(除成唯识论,它是引述各师的异见)?它虽然是一贯的,但论师间却分化出对立的思想。』这画出个图来。虚妄分别的见识、相识,见识就是能取,相识就是所取,那么这就是似义显现,就是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呢,见识、相识是依他起,能取、所取就是遍计执了,就是执着真实了。

  『唯识的本义,依他的虚妄分别心是有,遍计的似义显现境是无。论中不同的解说,甚至似乎矛盾,都只是两者圆满的解说。』其实主要就是那一点:种子所现的也都是虚妄的,这个是依他起;你执着虚妄是真实,这就叫遍计所执。主要就是这一点。所以有的时候说:心是依他起,所分别的境界是遍计执,有的时候这样说。有的时候说:心和境都是依他起,你执着这个见、相是真实,就是遍计执。这个说法不一样,实在并没有矛盾,就是这个意思。

  『怎样才是依他有?是赖耶种子所生的,虚妄分别为性的。』他是没有真实性。『在分别自性缘起的立场上,一切依赖耶所生的,无不是识。』前面说十一个识,都是识。『能取是识──赖耶的见识;所取也是识──赖耶的相识。在藏识所现中,是依他起。总摄起来,只是一藏识;随义安立,有十一识。怎么才是遍计性?是分别心所取的,似义显现为性的。』那就是遍计执。『在受用缘起的认识上,凡夫乱识所取的一切,无不是境。』取着一切色法是境,你取着一切心法也是境,无不是境。『所取的境相是境,似有离境的内心,也未尝不是境。』那也就是遍计执了。『在望文生义的学者看来,见识相识与能取所取有一种差别;其实,只是一心、一境。从境的认识上,理解它以虚妄为性,从种所生,一切唯识,而现有二分。反之,唯识所现的幻相,我们并不能了达。』不管见分、相分,见识、相识,根身、器界,都是如幻如化的,但是我们不能了达,不能知道。我曾经说过,就是你多多的静坐,有多少相应的时候,就会感觉这个身体是假的,这一大块感觉是有五百磅重,好象是真实有这么一个身体,但是你常常静坐、常常静坐,偶然的有点相应,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这就是由自己的静坐会体验出来它是假的,很明显的有这样的变化。我也说过不只一次了,你精进一个时期,你有这样的感觉,等到懈怠了又恢复过来,感觉身体很实在,真实有这么一大块,就是这样子。所以有神通的人、有禅定的人,他不一定是佛教徒,他就感觉这都是假的,这个墙壁、山河大地都是假的,所以他能够无碍,这个水火都是无碍。到水里面,水也是假的;火里面,火也是假的,所以到火里头也没有关系。所以从这些事情看,主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分别心,执着。所以人能到火里面烧不死,就是因为你心里面无火可得。如果心里面感觉火是幻化不真实,是空无所有的,如果你能证悟这样的道理,到火,火就不烧你,也没有可烧的,这个身体也是一样,他就没有这个事。所以从自己的用功修行的体验上,从佛菩萨的法语上看,一切法都是不真实,而我们在这里面受苦恼,生诸烦恼,就是分别心,就是自己的分别。(『成为我们所认识的,早就是遍计性了。』)

  『从凡常的见地,理解到一切唯识,见相都是依他起的;依种子所生虚妄分别为性的而成为我们的认识,见相都是遍计性。纵横观察安立,只是虚妄分别为依他(推本归识),显现似义(随取成境)为妄计而已!』只是这样子。『唯识的特义,在有心无境。一切的物相,我们初看起来,好象有实在的外境,有别体的能取所取。』心是能取,一切境界是所取,各式各样的体性,这叫别体,这是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其实一切境界,皆是虚妄分别心所现的,都是虚妄分别心所摄的。遍计性上见到的种种,探其实际,只是种种的识,所以有十一识,四识,或见识相识等。若说见分是识,相分不是识,这就与唯识本义不合。』

  下面,「广成唯识」,「明一切无义成唯识」,实在是很重要,你要特别注意的读才可以。

  我们今天把这些问题都答复了。我们今天午后回讲,回讲所知依,明天回讲所知相,分两部分。所知依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你看这个印老的科,就是「从圣教中安立阿赖耶识」这一大段,要用心的去读。第二大段「在理论上安立阿赖耶识」,这个「安立阿赖耶相」,这个三相要搞清楚。另外这个「熏习」也要搞清楚,怎么叫做熏习。再就是大乘甚深的「两种缘起」也要搞清楚。底下「决择赖耶为染净依」,你也要把它的要义抓到。「烦恼杂染非赖耶不成、业杂染非赖耶不成、生杂染非赖耶不成」,这个要义也要抓到。为什么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三杂染不成立?这个意思要明白。这个世间的清净非赖耶不成,出世间的清净也是非赖耶不成,这一段文也很重要。「约出世心辨」,「约灭定识辨」。我回答这个问题。

  

  问:印老的讲记中,254页,提到六十二见,以五蕴三世来分别。过去世与未来世,我们此生无法缘念,为何也包括在六十二见中?请开示。

  师:这话是这样:这六十二见,不是你生六十二见,是印度的外道。外道,他可能也是有禅定、有神通,他能缘念过去、缘念未来,他能作种种分别,所以有六十二见。若是我们不能够缘念过去,也不能缘念未来,只能缘念现在,那就不具足六十二见了。但是现在是说印度的外道,不是说我们的事情。

  

  问:这个「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此地识指所有的六识,这六个识「由彼第一依生」,就是等无间意而生的。前一念识灭了,第二念识才能生起。

  师:色法是没这件事,心法是有这件事的。所以这个识是由第一依生,第一个意为依而生起。

  问:「了别境义」的也是六识?

  师:对,六识都是了别境。

  问:那第六意识有什么特别?是否除了了别义之外,尚有种种分别?

  师:不是,了别性就是种种分别,不是另外一个意思。这段文就是解释什么是「意」。「意」有两种,一个就是等无间灭意,第二个就是染污意。这两种意有什么作用呢?第一个,六识是由第一意生,由第二染污。这个意解释完了,那么这个心、意、识是三个,意解释完了,解释这个识。识是怎么回事呢?识是了别境界,就是这样意思。「了别境」,了别外境,名之为意。而这个末那识这个意,它是了别阿赖耶识。《成唯识论》上特别的说,就是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

  (Tape.36)阿赖耶识的见分是什么?就是那个微细的明了性,相续不断地,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是无记性的。那个明了性是常恒住不间断的,这个是「我」,这个末那识是这样子执着我的。但是这种「我」是俱生我执,而不是分别我执。

  那么这个「末那识」解释完了,这个「意」解释完了,那么「识」是什么?「了别境义故」,就是种种的虚妄分别。这个是我们凡夫自己能觉知到的,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各式各样的分别。前面那个等无间灭意和那个染污意,我们都不大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件事。

  问:若第六意识能起种种分别,则在依他起相与遍计执相二者中,第六意识扮演什么角色?

  师:第六意识扮的角色非常的重要,就是迷悟的关键就是第六意识。迷惑也是它,觉悟也是它;造罪也是它,修行也是它。所以它也是能遍计,它也是所遍计,第六意识也会自己执着自己的。遍计是谁?就是第六意识。前面已经说了,「无量行相周遍颠倒生相」,就是意识嘛,无…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