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性的决定。『善的功能唯生善的现行,恶的功能唯生恶的现行,无记功能唯生无记的现行。引自果看为引生自类的现行:赖耶种唯引赖耶识,榖麦唯引榖麦果(成唯识论约色心辨)。』色的种子生色的现行,心的种子生心的现行,那么这就叫做引自果,那么与这个性决定就分别开了。『无性把引自果解说为唯在能生自果的意义上建立种子之名。这虽与性决定不同,又似乎与俱时有相混。』
『(5)「待众缘」:种子,虽恒时随转,有它功能性的存在,但并不即刻生果。』不是即刻果就生现行。『要等待众缘的助成。』大概印老前面那个解释,可能是从这里得到的灵感。就是前面说是:『必须建立在种生现的现,与现熏种的现行上』,来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这样的解释可能就是在这里来的,就是『要等待众缘的助成』,种子才能生现行的。就是现行是熏种子了,但是种子不能立刻就生现行,因为什么呢?因为它要待众缘。它没有因缘的时候,种子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它不能生现行,这样子就没有无穷无尽的过失了。所以我们静坐的时候,这时候明静而住,忽然间不明静而住了,就是因缘不够了,也是要待众缘的,是这样解释。『要等待众缘的助成。不然,赖耶中有无量的差别种子,便会一时顿现了。这众缘,虽说可以通说到一切,但世亲说要由善恶业熏它,才会生起现行,这才是待缘的本义。』这个地方解释,主要还是业力,要是业力的熏习,善恶业的熏它,它才能生起现行。不然的话,这个名言种子还不容易生起现行的,要业力的熏习它。
『(6)「唯能引自果」:赖耶中的种子虽然很多,但引生果法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紊乱,各自种子引各自的果法。这如世间的榖麦等种,唯生榖麦等果一样。种子虽有等流(名言)种子、异熟(有支)种子两种、但具有六义,是依名言种子说的。业种约增上缘建立,它不具足恒随转、决定、引自果等义。』这个地方,我不知道你们明不明白这个意思?这样说呢,名言种子有这六义。这个有支种子,这个业种不行,业种不具足六义,它不具足恒随转。刚才我说它具足恒随转,就是从开始有种子到受果报,当然要待众缘,你业力种子成熟了,但是其它的种子不能现前。譬如说是现在这个人做转轮圣王,做了八万四千岁转轮圣王,那么他这个转轮圣王他也有三恶道的种子,三恶道的种子不可以动,不可以变动,它不能去得果报。不能得果报就是要等,它就是要等才可以,就是要等到这个八万四千岁过去了,这个三恶道的种子来了,或者是到三恶道去,转轮圣王他不会立刻到三恶道,一定是生天了,因为他修十善法。那么生到天那个种子,也是要等,在八万四千年之间那个善法的种子要停在那里不要动,一定这转轮圣王的果报结束了才能生到天上去,那么这也是一个待众缘。那么在这个因缘没有到的时候,这个种子也不失坏,而还是继续恒随转的。但是若对名言种子来说呢,那它就是不能恒随转。名言种子能到对治道生的时候,能那么久。所以『业种约增上缘建立,它不具足恒随转』,它也不是『决定、引自果等』,也不是决定,也不能决定。这个「不决定」的意思呢,就是它遇见因缘的时候,它也会变。譬如说有一件事:我们做了善业,做了善业可以生到天上享天福,但结果没有生天享天福,做一个大象,做大象享福,享了很多福。或者现在是有钱人养的狗,他和有钱人一样的享受。但是不是人,做了这个善业应该得人的果报,结果是得了畜牲的果报享福。这就是有点变化,不决定,所以『它不具足恒随转、决定、引自果等义』。有的人生到天上去,在哪个经上说:天上的人也有贫苦的人,就是没有饭吃。没有饭吃怎么办呢?他就跑到人间来树林子里面摘个生果吃吃。他说到有这件事。那么这也就是有一点问题。譬如说在人间受贫苦,但是不是,他生到天上去受苦,受一点贫穷之苦,这就是也有这种变化。
『(五)种子的所熏:熏习,必有能熏和所熏;要怎样的所熏才能受能熏的熏习?本论说,凡是为所熏的,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l)「坚」:坚是安定稳固的意思,并非没有变化,不过在变化的一类相续中,有相对的固定。凡过于流动性的东西,它没有保持熏习的能力,那功能性就会散失。世亲以风和油来譬喻固定性和流动性。油是比较固定的,它就能任持香气到很远的地方而不散;风是最流动不过的,它就不能保持香气,立刻要消散无余。赖耶是相续一类,固定一味的,所以可被熏习。这简别转易间断的转识,不能受熏。』
『(2)「无记」:这表示中庸性的东西才能受熏习。善不能受恶熏,恶不能受善熏,善恶都不是所熏法;唯有无覆无记性,能受善恶的熏习,才是所熏性。这和极臭的大蒜,极香的檀香,都不能受熏,只有不是香臭所可记别的才能受香臭的熏习一样。本识是无覆无记性,所以赖耶是所熏习。这简去善法与恶法的受熏。』
『(3)「可熏」:有容受熏习的可能性,叫做可熏。和教育学上的可塑性相近。凡是和别法俱生俱灭,后念生起的时候,它能感受另一法的影响,而起限度内的变化,才能受熏习,否则是不能熏习的。阿赖耶识是种识和合的瀑流,它非坚密的不可入的个体,能受转识的熏习,所以是所熏。这简去体性坚密的真实常住法,不能受熏。』那就是真如不能受熏了,就有这个意思。《起信论》它就说真如受熏,是这样意思。『成唯识论又说要有自在为主才是可熏,所以又简去不自在不为主的心所法。』也不受熏。
这个种子的六义和受熏的四义,你若把它熟悉了,你能解答很多问题。谁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你就知道怎么解答。这里有这些事情。所以应该注意这一共是十义。
『(4)「与能熏相应」:所熏的还要为能熏性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假使剎那前后不同时,它身间隔不同处,虽具备了上述的三义,那还不能算是所熏。所以唯有自身与转识同时的阿赖耶识,才是所熏性。』
所以这个所熏的有四个定义,种子的六义,应该把它多多的读,常常读,思惟它的义,然后你就会增长了一些智慧,能解答一些问题的。这一段就讲到这里。
************************
这个第三章,印老提到依他与遍计的关系,及见识、相识。在186和189页,这个印老是发挥了很多,我们念一遍这个「附论」。
『【附论】依他与遍计,论中的解说似乎有些不同,因之,后代的唯识学,也有不同的诤论。但据我看来,这完全是一贯的。且先说似乎不同:(一)虚妄分别心中,现起似义的影像,似义是遍计性,分别是依他起,这像本文及中边的『境故』、『心故』;成唯识论卷一的『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这句话怎么讲?「内识转似外境」,这句话就是,我们识是在内,但是我们在所缘境上起种种分别的时候,那个所分别的外境是由内识现出来的,这句话这么讲──「或复内识转似外境」。为什么内识能现出来种种境界,作为自己的所分别呢?『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就是无始劫来这个「我」的执着、「法」的执着,在「我」上、在「法」上作种种分别,就熏习了种种的种子在这阿赖耶识里面。熏习这个种子,这个种子在诸识生时,在我们的分别心活动的时候,这个种子就发生作用,就变出来种种的我,变出来种种的法,作自己的分别。就是「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这个意思。这个唯识上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主要就是这样意思。「内识转似外境」,这个「内识转似外境」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是这样意思。「变似我法」,那就是似义显现。这个识在似义显现上起种种分别,这就是依他起。其实都是依他起,似义显现的所分别也是依他起,能分别也是依他起。但是这个分别心在似义显现上去分别的时候,就是遍计执了。这个依他起和遍计执就是这么回事。能遍计也是依他起,所遍计也是依他起,可是你在能、所相交接的时候、执着的时候,就是遍计执了,不名为依他起,而名为遍计执。怎么叫「遍计执」?是这样意思。
『十卷的『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这《成唯识论》的第十卷上说:「然相分等依识变现」。「相分」就是所缘相,眼识的所缘相,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所缘相,那就叫做「相分」。这个「相分」依识变现的;这个识这样如是如是分别,就如是如是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这个地方有点分别。「非如识性」,这个能分别的心,这个了别性,是依他起中的,他是自相安立的有,是实性。这个「实」不是那个圆成实的「实」,就是他自相安立的。『不尔,唯识理应不成。』如果这个「实」也像遍计执是毕竟空的,那唯识的道理就不成就了,「非实有全无」。这个了别性的识,「非实有全无」,不是实有,也不是全无,就是假有的,它是有法,但是不是遍计执的毕竟空。如果它是实有,那也是不行。如果它完全没有,依他起完全没有,也不能有圆成实,也不能有遍计执了。《成唯识论》第十卷又这样子分析了一下。『楞伽经的『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都是这个见解。』《楞伽经》这个说的也是很清楚。「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由心里面现出来一种境界,而不知道这个境界是心现,好象是外面境界有这种现相,实在是心现的。「彼所见是非有」,不是有自性体性的,「是故说唯心」。「都是这个见解」,都是和《成唯识论》的见解也是相同。
『(二)从虚妄分别心中,生起能所取,能取所取是遍计性,虚妄分别是依他起。』由种子所生的是依他起,名言安立的就是遍计执。有别体的能取、所取,那都是遍计执了。…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