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21

  ..续本文上一页)种子的二类:种子有「外内」两类。外种,如谷麦等,内种,就是阿赖耶识中的能生性。内种思想的产生,原是从世间的外种子上悟出来的。见到世间的榖麦种子有能生性,能生自果,所以把一切法的能生性,建立为种子。因此,关于种子的定义(六义),也是通于内外种的。』

  『(二)种子的三性:不明了,是说种子的性质,不是善,不是恶,而是无覆无记的。』叫做「不明了」。『它没有善恶性可以明白的记别,所以叫不明了。』印老这个解释得很好。怎么叫「不明了」呢?没有善恶性可以明白的记别,所以叫「不明了」。如果不看见这个印老的注解,我们自己去解释,这个「不明了」怎么讲?就是不容易。说是「只是名相的解说解说而已,讲经有什么了不起呢?就是解说解说而已。」是的,是解说解说,也不是容易。而世间上的人,不管是一个主义,一个团体,你作生意也好,都是要宣传。虽然没有决定成功,但是要宣传才能有希望成功。佛教的团体说是不宣传,恐怕也是一样是不行,不宣传也是不可以。佛法的存在还是得要宣传的。要宣传呢,你还是得要学习,学习,你才知道怎么宣传;不学习,你宣传不来。我们佛教,很荣幸的有古代的大德的宣传,才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若不继续宣传的话,佛法就灭亡了,所以宣传是很重要,不能说没有宣传。我能不能宣传?那又一回事,但是应该知道宣传是很重要的。若说我不能宣传,那我就贬斥这个宣传的事情;「解说解说而已嘛」。我以前看一个杂志上,一个很有地位的一个大法师,写一篇文章就是这么说。我那个时候在马来亚,我看完了,我心里就想:「第二篇杂志就会热闹一点」。果然是,下一期就有人骂。但是我再想看第三期,第三期没下文,那个被呵斥的人不出声了。这是这个「不明了」,印老解释得好。『从种子的能熏因与所生果上,虽也可说有善恶,但在赖耶中,只能说它是无记。』这个善恶的种子,由善恶的熏习成为善恶种子,但是在种子的时候没有善恶的相貌,所以只能说是无记。

  第一是种子的二类,第二是种子的三牲,第三是种子的假实。

  『(三)种子的假实:于与唯二字,世亲所依的论本有,无性所做的论本上是没有的;这是两师所做论本的不同。奘译本,是依世亲释本而翻译的。「于二」两字,世亲按着上文,读为不明了于二。意思说:外种唯是不明了,赖耶中的内种,可通于有记及无记两类。』赖耶中的内种通于这两类。『但依无性释,没有于字,连下文读为二世俗胜义。』这个文的不同,解释就不同。『外种唯是不明了,赖耶中的内种,可通于有记及无记两类。』这个地方有点特别。『意思说:两类种子中,外种是世俗的,内种是胜义的。这里说的世俗胜义,就是假有真有。凡是自相安立的缘性,叫胜义真有。』,这个「自相安立」怎么讲?你们谁能解释这个「自相安立」这句话?请你们主动起来讲这个「自相安立」。

  「自相安立」就是对这个「假名安立」的话来说的。这个「假名安立」就是由名言安立的。这个「自相安立」就是不须要名言,它本身就是有的,「自相安立」。那个譬喻,就是见到那里有一个绳子盘在那里,我看的是蛇。这个「蛇」就是名言安立的,就是你自己分别心认为那里有条蛇。那个绳子就不是了,绳子是它本身就是有的。那个「蛇」它本身是没有,没有蛇,这就是这样意思。所以「依他起」就是自相安立,那么「遍计所执」就是名言安立、假名安立。而还是依「依他起」而有「遍计执」,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

  『凡是自相安立的缘性,叫胜义实有。』就是实有的。『在缘起上依名计义而假相安立的,叫世俗假有。』在缘起法上,还是要依于缘起法。「依名计义」,要依赖这个名去分别义;若没有名的时候,义就不能分别了。依名而有义,所以这个义是自性空的。所以唯识上这一个道理,我认为很微妙。譬如我们平常学习佛法,这是空、这是无相、这是无愿、这是法界、这是涅槃、这是佛、这是菩萨,很多很多都是名。但是若离开名的时候,不可分别,什么分别都没有了。这样说,连真如都包括在内了。

  『在缘起上依名计义而假相安立的,叫世俗假有。外种是依识所变现而假立的。』外种是依识所变现而假立的,名之为种,『所以属于世俗』。『内种即万法的真因缘性,属于胜义。』这是真实的。外种也是内心所变现的,所以说它是「种」,是方便的说法。

  『(四)种子的六种定义:内外世俗胜义的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定义。不论内种外种,都须具备六个条件,否则,是不成其为种子的。今分解如下。』这里边,「种」的定义有六种,还有「受熏」有四个定义,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件事。因为在学派上有纠纷,就是在这里面就看出来,看出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

  『(l)「剎那灭」:有能生性的种子,在它生起的一剎那──最短促的时间,毫无间隔的随即坏灭,像这样的无常生灭法,才是种子。假使常住不变法,那就前后始终一样,毫无变易,这不但违反种子要从熏习而有的定义,没有生灭变化,也不能起生果的作用而成为种子。』这样讲呢,实相不能生一切法。这无为法能生出一切有为法来,在这个定义上就不能成立了,就是不能成立。若是学过唯识的人,「喔,这剎那灭才是种子,这个剎那灭种子由熏习而有,有了以后它才能生一切法」。我们不学唯识的人,你心里面没有这种名言。没有这种名言的时候,说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个意思就是,清净本然能生山河大地,清净本然怎么能生山河大地呢?就是有这个问题。所以佛教里面,这个《中论》般若的思想和唯识的思想,如果是学习的人多起来的时候,就会和传统的佛教就容易对立起来,就容易有这种事情。你不学习呢,我们看见一种说法也都很欢喜,不感觉有什么问题。从这件事上看出来,凡夫就是凡夫,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你说是黑的就是黑的,你说是白的就是白的,他本身是没有鉴别的力量,没有这种智慧的。

  『(2)「俱有」(3)「恒随转」:成唯识论学者说:种子有两类,一是种生现的俱时因果,叫做种子。一是种生种的异时因果,叫做种类。俱时因果的种子,合乎俱有的条件而缺恒随转义;异时因果的种类,合乎恒随转的条件而缺俱有义。因之,虽说种子具备六义,但不一定要具足,具备五义也可以。这思想的根据在瑜伽,瑜伽论因缘有七义中说:『无常法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这是《瑜伽师地论》上的话。『一般学者,把种子六义,与瑜伽七义作综合的观察,因此说:与后念自性为因的,是种子的自类前后相生。』我们熏习了种子以后,种子随逐在阿赖耶识继续地存在下去。它继续存在的时候,它是怎么存在的?它也是剎那生灭的,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也是这样子。那么这个生灭就是前为后的因,就是这样意思;与后念自性为因的,前一念自性与后一念自性为因的,『是种子的自类前后相生。』

  『与他性为因的,是种子的同时生起现行。其实瑜伽的本义并不如此。』这底下印老辩别这件事。『它是从诸法的前后相生与俱有因说的。』这是另一个意思。『种子本来具足六义,因为唯识学者将种生现与种生种二类,配合俱有义及恒随转义,所以就不具六义了。本论说因缘,不谈种生种。』印老的智慧是微细。这个《摄大乘论》这里面说的种子的六义,没有谈到种生种的那个意思,不谈那件事。『种子就是赖耶的能生性,必须建立在种生现的现,与现熏种的现行上。』这个地方也是印老的智慧。这个「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我们继续的这样念下去,就是无穷无尽的了。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一直的延续下去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子。譬如说我们现在静坐,静坐的时候,这个时候很相应,明静而住。明静而住就是现行嘛,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那么应该一直的明静而住下去了,怎么忽然间又散乱了呢?这就是与事实不符合了,它就是有这个问题。

  那么现在这上面说:『不谈种生种,种子就是赖耶的能生性,必须建立在种生现的现,与现熏种的现行上。』这个就是印老的见地。在现行上来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在这上讲。不是站在种子立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不是这样说,这是有差别的。

  『在它能生的动作上,是剎那灭的;在生果的时候,是必然因果俱时有的。』因为这个种子这个时候若是灭掉了,就不能生现行了,一定它不灭的那一剎那,和现行是同时的,种子生现行。若种子灭了,灭了就是不能生现行了,所以一定是俱时而有。『赖耶的能生性(名言熏习),无始时来,如流水一般的相续下去,不失它的功能,直到最后(对治道生),必然是恒随转的。』直到最后就是对治道生,必然是恒随转的。『凡是种子,必具备这样的定义。』这样说,这个恒随转和俱有并不冲突的。不过这个地方有一点分别,指名言种子有恒随转的意思。那若是有支种子呢,在这个地方看就不具足恒随转了。那这个名言种子若对治道生的时候,这名言种子就是转了,就是变化了。那个有支种子不须要对治道生也会变,因为这个业力得到果报以后,也就结束了,不能恒随转。但是恒随转另有一个意思,就是你创造了这样的业力以后,它也是在阿赖耶识里恒随转,只要不得果报以前,一直的恒随转,可以这样解释这个恒随转的意思。那就不但是名言种子了,有支种子也有恒随转的意思。

  『(4)「决定」:这是说每一功能性(种子)有它不同的性质,不随便变化,什么样的功能性就生起什么样的现行法,这样就不犯一功能性生一切法,或一切功能性唯生一法的过失。但这与唯能引自果的定义,容易相混,引自果也是说自种子引生自果法。所以世亲把性决定看为三性的决定。』这个第四的决定,看为…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