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性,依止赖耶中各各不同的诸法因性的存在,所以有种种诸法生起。假若说宇宙间唯有一法为因,那就无法说明这现实种种法的差别现象。』我们中国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个说法和上帝创造万物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就是一个因能生万法,那就不能说明差别现象的原因,不能。那么佛法说阿赖耶识的种子,种子是无量无边的种子,你这样熏习就有这样的种子,有这样的种子就能生出种种诸法,这样子我们是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一点。所以说阿赖耶识的缘起是圆满,其它的说法是不圆满的。『假若说宇宙间唯有一法为因,那就无法说明这现实种种法的差别现象。阿赖耶不这样,它在无始以来,就受种种诸法的熏习,所以能为种种法自性现起的缘性。』就是佛法是无障碍的境界,并不是碰在墙上过不去了,不是。说是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差别的种子,这个种子能现出来宇宙万有的差别现象。阿赖耶识的种子无量无边的差别是怎么有的呢?我们还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印老在这地方说出来:『它在无始以来,就受种种诸法的熏习』,所以有这么多的种子。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它就按照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况,来说明宇宙万有的差别。不是离开了我们的思想行为,另外说出来怎么怎么回事,不是。这是和外道不同的地方。『所以能为种种法自性现起的缘性。它能为缘性,所以能分别。』,这个「能为缘性」就是种子,种子是「能分别」,这又和王恩洋是相同。『就是能现起各各不同的种种自性。』是这样解释。
『(二)分别爱非爱缘起。』「爱非爱缘起」里面有一个「自体」的话;「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分别自性缘起为自性,这里面有一个「自体」这两个字。前面,分别自性缘起,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第二个缘起里面,是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印老解释这个『自体,就是名色所构成的生命体。』就是我们现在的身体。『这名色的自体,在善趣恶趣之中,可以分为可爱的和非爱的。可爱的就是由善业所感得的善趣自体;不可爱的,就是由恶业所感得的恶趣自体。分别说明这种种差别自体的原因,就是十二支缘起,所以十二缘起名分别爱非爱缘起。因十二有支缘起的业感差别,所以有三界五趣四生的种种差别自体不同。平常多把分别自性缘起叫做赖耶缘起,十二支缘起叫做业感缘起。』平常这么讲。『实际不然,这二种缘起,在唯识学上,都是建立在赖耶识中的。』那么都是赖耶缘起。『不过,一在名言熏习上说。』就是分别自性缘起。『一在有支熏习上说。』就是分别爱非爱缘起。『一切法皆依赖耶,就在这阿赖耶上建立二种缘起的差别。虽有二种缘起,但它们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
下面这个「附论」,这是印老的大智慧,我们把它念一遍。
『【附论】整个宇宙人生的构成,可以分两类:一是差别不同的质料,一是能够令质料成为物体的组合力。如一支军队,其中有统领全军与组织全军的长官,有被统领被组织而是组成军队基本要素的士卒,二者配合起来,就可以组成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其实长官还是组成军队的要素)。如果在长官与士卒之间,缺少了任何一方面,是不能成为军队的。众生也是这样,质料因和组合因,缺一不可,质料因就是名言熏习,组合因就是有支熏习(业力)。』
在人的境界来说,当然最明显的就是分别心,这个分别心就是剎那剎那的变现,就是有这个名言种子的变现,这个心各式各样的分别出来。那么在这里边怎么能够知道有分别爱非爱缘起呢?这是属于人的分别自性缘起,那么这就是爱非爱缘起了。这是属于地狱的分别自性缘起,那么这就是爱非爱缘起了。三善道、三恶道。这样子呢,就是爱非爱缘起和分别自性缘起,就是统一了,就可以知道是统一了,不是有两件事,但是还是有点不同。
『质料因就是名言熏习、组合因就是有支熏习(业力)。我们的赖耶中,有三界五趣各式各样的名言种子,因和合因的业力不同。』按照前文说,应该是组合因;因组合因的业力不同。(印老的著作里面,差字是很少的,可是也是有。但是很少。你看别人的著作,那可是不同。)『因和合因(应是组合因)的业力不同,所以就有了五趣四生等果报体的不同。当现起了某一自体,其他的名言种子还是存在,但因缺少了配合的业力,暂时不能发现。』。『现起了某一自体,其他的名言种子还是存在』,这就是譬如说:我们是人,由这个分别爱非爱缘起,我们来到人世间了。但是我们以前所创造的地狱、饿鬼、畜牲的那种的名言种子,乃至爱非爱缘起,也都是在的,但是它不现起。所以是『其他的名言种子还是存在,但因缺少了配合的业力,暂时不能发现。不过,在原始佛教的契经中,主要在说有支缘起。』说爱非爱缘起。『如论及质料因,那就是蕴界入了。』蕴界入是质料因,是这么讲法。
「于阿赖耶识中,若愚第一缘起,或有分别自性为因,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或有分别实我为因,或有分别无因无缘。」
这些地方我们也应该注意。注意,我们就会知道佛法与其他的宗教不一样,也应该注意这个地方。这个「或分别自性为因」,曾经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个分别自性为因就是数论师,印度的一个外道数论师,迦羯比罗,中国话翻个黄赤,那么这个黄赤是个仙人,当时的人称他为仙人,他发明,他们的思想是这样,「分别自性为因」,我曾经是讲过的。这个「自性」是什么呢?他说宇宙万有是由自性变化的,但是自性没有变化这么多的事情的时候,住在本位上,名之为「自性」。如果他要是变化宇宙万有的时候,就名之为「胜性」;因为有殊胜的作用了,就名之为「胜性」。那么这个「自性」也有说是「明性」,明暗的「明」,名之为「明性」。「明性」,这就是佛教批评他的话,因为这个外道得到了四禅八定之后,他也有神通。有神通的时候,他就用这个宿命通向前推,推到八万劫以前的时候,向前推不到了,不能再向前推了。就是从那个不知道的地方生出来一切法,指那个性叫做「明性」,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回事情,就称之为「明性」。这是佛法批评他,他所说的「自性」就是这么回事,是批评他的话。呵斥他的话、贬斥他的话。这个「自性为因」是什么意思呢?就说到这个「我」,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我」。这个「我」,因为自性不变化诸法的时候,这个「我」是单独的生活,很寂寞,好象没有什么事,所以他想要有些伴侣,好象希望有点享受。他心一动呢,这个「自性」就为了满足他,就变化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变化出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变化出来很多的事情给他享受。给他享受的时候,这就看出来一切法是由「自性」变化出来的,所以叫「自性为因」。这个一切法不是「我」创造的,但是「我」是享受者,「我」为受者,而不是作者。这个「自性」是作者,「自性」是万法的作者,这样意思。可是「我」一享受的结果,受到了很多的苦恼,因为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这个无常的变化使令他很苦恼。那么他就不愿意享受了,就要离欲、修行。修行呢,这个「自性」又把一切法收回来了,那么「我」就得解脱了。这是这个数论外道有这么一套的思想。所以「或有分别自性为因」。
「或有分别宿作为因。」我也曾经看见我们现在的佛教,就是也有人主张「实相能生一切法」,这样讲。当然我们不能说决定不对,「实相生一切法」也就是「一因生万法」,也有这个味道。当然就看你怎么解释这件事。这里说「或有分别自性为因」,也就是一因能生一切法。「或有分别宿作为因」,这就是尼干子外道;就是过去世生中所造的罪业,今生得这样的果报,你就是得要受苦。把这个苦受完了的时候,就得解脱了。这是这个宿作外道是这样子说法。但是佛法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
「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前面「自性」或者说是一种理性。现在这是一种有情,大自在天,或者是梵天,他变化出来一切法的,为一切法的因。
「或有分别实我为因」,这就是胜论外道,这不是数论外道。他是说「我」为作者,「我」是万法之主,能创造一切法的,他也是受者。「我」为作者,「我」为受者。这个数论外道,「我」只是受者而不是作者,这又是不同。
「或有分别无因无缘。」自然而有的。
「若愚第二缘起,复有分别我为作者。」分别我为作者,就是这个胜论外道。「我为受者。譬如众多生盲士夫,未曾见象,复有以象说而示之。彼诸生盲,有触象鼻,有触其牙,有触其耳,有触其足,有触其尾,有触脊梁。诸有问言:象为何相?或有说言象如犁柄,或说如杵,或说如箕,或说如臼,或说如帚,或有说言象如名山。若不解了此二缘起,无明生盲亦复如是,或有计执自性为因,或有计执宿作为因,或有计执自在为因,或有计执实我为因,或有计执无因无缘;或有计执我为作者,我为受者。阿赖耶识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其余的一切识是不能的,只有阿赖耶识才可以。这里说「异熟识」,那就是现行的阿赖耶识了,就是果报生了。这个异熟识,它是一切法的因,所以一切法的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的自体,一切的自体都由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而不是其他的识。
我们把这个「种子」也说一说。「此中五颂: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剎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讲记:『(一…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