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20

  ..續本文上一頁緣性,依止賴耶中各各不同的諸法因性的存在,所以有種種諸法生起。假若說宇宙間唯有一法爲因,那就無法說明這現實種種法的差別現象。』我們中國的哲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那麼這個說法和上帝創造萬物也有相類似的地方,就是一個因能生萬法,那就不能說明差別現象的原因,不能。那麼佛法說阿賴耶識的種子,種子是無量無邊的種子,你這樣熏習就有這樣的種子,有這樣的種子就能生出種種諸法,這樣子我們是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一點。所以說阿賴耶識的緣起是圓滿,其它的說法是不圓滿的。『假若說宇宙間唯有一法爲因,那就無法說明這現實種種法的差別現象。阿賴耶不這樣,它在無始以來,就受種種諸法的熏習,所以能爲種種法自性現起的緣性。』就是佛法是無障礙的境界,並不是碰在牆上過不去了,不是。說是阿賴耶識有無量無邊的差別的種子,這個種子能現出來宇宙萬有的差別現象。阿賴耶識的種子無量無邊的差別是怎麼有的呢?我們還可以提出這個問題,印老在這地方說出來:『它在無始以來,就受種種諸法的熏習』,所以有這麼多的種子。佛法的最重要的地方,它就按照我們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說明宇宙萬有的差別。不是離開了我們的思想行爲,另外說出來怎麼怎麼回事,不是。這是和外道不同的地方。『所以能爲種種法自性現起的緣性。它能爲緣性,所以能分別。』,這個「能爲緣性」就是種子,種子是「能分別」,這又和王恩洋是相同。『就是能現起各各不同的種種自性。』是這樣解釋。

  『(二)分別愛非愛緣起。』「愛非愛緣起」裏面有一個「自體」的話;「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分別自性緣起爲自性,這裏面有一個「自體」這兩個字。前面,分別自性緣起,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第二個緣起裏面,是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印老解釋這個『自體,就是名色所構成的生命體。』就是我們現在的身體。『這名色的自體,在善趣惡趣之中,可以分爲可愛的和非愛的。可愛的就是由善業所感得的善趣自體;不可愛的,就是由惡業所感得的惡趣自體。分別說明這種種差別自體的原因,就是十二支緣起,所以十二緣起名分別愛非愛緣起。因十二有支緣起的業感差別,所以有叁界五趣四生的種種差別自體不同。平常多把分別自性緣起叫做賴耶緣起,十二支緣起叫做業感緣起。』平常這麼講。『實際不然,這二種緣起,在唯識學上,都是建立在賴耶識中的。』那麼都是賴耶緣起。『不過,一在名言熏習上說。』就是分別自性緣起。『一在有支熏習上說。』就是分別愛非愛緣起。『一切法皆依賴耶,就在這阿賴耶上建立二種緣起的差別。雖有二種緣起,但它們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

  下面這個「附論」,這是印老的大智慧,我們把它念一遍。

  『【附論】整個宇宙人生的構成,可以分兩類:一是差別不同的質料,一是能夠令質料成爲物體的組合力。如一支軍隊,其中有統領全軍與組織全軍的長官,有被統領被組織而是組成軍隊基本要素的士卒,二者配合起來,就可以組成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其實長官還是組成軍隊的要素)。如果在長官與士卒之間,缺少了任何一方面,是不能成爲軍隊的。衆生也是這樣,質料因和組合因,缺一不可,質料因就是名言熏習,組合因就是有支熏習(業力)。』

  在人的境界來說,當然最明顯的就是分別心,這個分別心就是剎那剎那的變現,就是有這個名言種子的變現,這個心各式各樣的分別出來。那麼在這裏邊怎麼能夠知道有分別愛非愛緣起呢?這是屬于人的分別自性緣起,那麼這就是愛非愛緣起了。這是屬于地獄的分別自性緣起,那麼這就是愛非愛緣起了。叁善道、叁惡道。這樣子呢,就是愛非愛緣起和分別自性緣起,就是統一了,就可以知道是統一了,不是有兩件事,但是還是有點不同。

  『質料因就是名言熏習、組合因就是有支熏習(業力)。我們的賴耶中,有叁界五趣各式各樣的名言種子,因和合因的業力不同。』按照前文說,應該是組合因;因組合因的業力不同。(印老的著作裏面,差字是很少的,可是也是有。但是很少。你看別人的著作,那可是不同。)『因和合因(應是組合因)的業力不同,所以就有了五趣四生等果報體的不同。當現起了某一自體,其他的名言種子還是存在,但因缺少了配合的業力,暫時不能發現。』。『現起了某一自體,其他的名言種子還是存在』,這就是譬如說:我們是人,由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我們來到人世間了。但是我們以前所創造的地獄、餓鬼、畜牲的那種的名言種子,乃至愛非愛緣起,也都是在的,但是它不現起。所以是『其他的名言種子還是存在,但因缺少了配合的業力,暫時不能發現。不過,在原始佛教的契經中,主要在說有支緣起。』說愛非愛緣起。『如論及質料因,那就是蘊界入了。』蘊界入是質料因,是這麼講法。

  「于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爲因,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爲因,或有分別實我爲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

  這些地方我們也應該注意。注意,我們就會知道佛法與其他的宗教不一樣,也應該注意這個地方。這個「或分別自性爲因」,曾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分別自性爲因就是數論師,印度的一個外道數論師,迦羯比羅,中國話翻個黃赤,那麼這個黃赤是個仙人,當時的人稱他爲仙人,他發明,他們的思想是這樣,「分別自性爲因」,我曾經是講過的。這個「自性」是什麼呢?他說宇宙萬有是由自性變化的,但是自性沒有變化這麼多的事情的時候,住在本位上,名之爲「自性」。如果他要是變化宇宙萬有的時候,就名之爲「勝性」;因爲有殊勝的作用了,就名之爲「勝性」。那麼這個「自性」也有說是「明性」,明暗的「明」,名之爲「明性」。「明性」,這就是佛教批評他的話,因爲這個外道得到了四禅八定之後,他也有神通。有神通的時候,他就用這個宿命通向前推,推到八萬劫以前的時候,向前推不到了,不能再向前推了。就是從那個不知道的地方生出來一切法,指那個性叫做「明性」,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怎麼回事情,就稱之爲「明性」。這是佛法批評他,他所說的「自性」就是這麼回事,是批評他的話。呵斥他的話、貶斥他的話。這個「自性爲因」是什麼意思呢?就說到這個「我」,我相、人相、衆生相的「我」。這個「我」,因爲自性不變化諸法的時候,這個「我」是單獨的生活,很寂寞,好象沒有什麼事,所以他想要有些伴侶,好象希望有點享受。他心一動呢,這個「自性」就爲了滿足他,就變化宇宙間的萬事萬物,變化出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變化出來很多的事情給他享受。給他享受的時候,這就看出來一切法是由「自性」變化出來的,所以叫「自性爲因」。這個一切法不是「我」創造的,但是「我」是享受者,「我」爲受者,而不是作者。這個「自性」是作者,「自性」是萬法的作者,這樣意思。可是「我」一享受的結果,受到了很多的苦惱,因爲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這個無常的變化使令他很苦惱。那麼他就不願意享受了,就要離欲、修行。修行呢,這個「自性」又把一切法收回來了,那麼「我」就得解脫了。這是這個數論外道有這麼一套的思想。所以「或有分別自性爲因」。

  「或有分別宿作爲因。」我也曾經看見我們現在的佛教,就是也有人主張「實相能生一切法」,這樣講。當然我們不能說決定不對,「實相生一切法」也就是「一因生萬法」,也有這個味道。當然就看你怎麼解釋這件事。這裏說「或有分別自性爲因」,也就是一因能生一切法。「或有分別宿作爲因」,這就是尼幹子外道;就是過去世生中所造的罪業,今生得這樣的果報,你就是得要受苦。把這個苦受完了的時候,就得解脫了。這是這個宿作外道是這樣子說法。但是佛法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的。

  「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爲因」,前面「自性」或者說是一種理性。現在這是一種有情,大自在天,或者是梵天,他變化出來一切法的,爲一切法的因。

  「或有分別實我爲因」,這就是勝論外道,這不是數論外道。他是說「我」爲作者,「我」是萬法之主,能創造一切法的,他也是受者。「我」爲作者,「我」爲受者。這個數論外道,「我」只是受者而不是作者,這又是不同。

  「或有分別無因無緣。」自然而有的。

  「若愚第二緣起,複有分別我爲作者。」分別我爲作者,就是這個勝論外道。「我爲受者。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複有以象說而示之。彼諸生盲,有觸象鼻,有觸其牙,有觸其耳,有觸其足,有觸其尾,有觸脊梁。諸有問言:象爲何相?或有說言象如犁柄,或說如杵,或說如箕,或說如臼,或說如帚,或有說言象如名山。若不解了此二緣起,無明生盲亦複如是,或有計執自性爲因,或有計執宿作爲因,或有計執自在爲因,或有計執實我爲因,或有計執無因無緣;或有計執我爲作者,我爲受者。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能攝叁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其余的一切識是不能的,只有阿賴耶識才可以。這裏說「異熟識」,那就是現行的阿賴耶識了,就是果報生了。這個異熟識,它是一切法的因,所以一切法的一切種子爲其自性,能攝叁界一切的自體,一切的自體都由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而不是其他的識。

  我們把這個「種子」也說一說。「此中五頌:外、內。不明了。于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剎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六識無相應,叁差別相違,二念不俱有,類例余成失。此外內種子,能生、引應知,枯喪由能引,任運後滅故。」

  講記:『(一…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