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始劫以来,你得过色界定。得过色界定,就有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你现在继续的熏习,那个种子加强了力量,那么又得色界定了。那么现在生到色界天去,那么这个就是没有问题了。『无始时来,摄持上界系心的熏习,从这熏习,生起上界的结生相续心。』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就可以成就了。
这个意思和前面的欲界道理也是一样,只有恒相续、不间断、而又是无记性的阿赖耶识才能受熏持种,因为它受熏持种才能去结生相续。欲界也是这样子,色界也是这样子,无色界也是这样子,这个生死轮回要有阿赖耶识才能安立,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文就是:「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这几句话是说明那件事实。这底下是讨论的话:「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此非等引的染污之心的种子,它是从那里来的?如果不承认阿赖耶识的话,就没有办法说明这个问题。你说欲界的心,也不行;说欲界的色,欲界这个身体,也是不行,因为都不能受熏持种。只有阿赖耶识可以受熏持种。所以欲界的人,你能够发心修学禅定,那么当然是前六识在修禅定,可是前六识修的时候,同阿赖耶识俱生俱灭的,那么在阿赖耶识里面熏成种子了。你能够明静而住一小时,阿赖耶识受熏了。哪一支香又是明静而住了,他又受熏了,那么逐渐的加强了力量,在阿赖耶识里面就是有一个成熟的色界定的种子在那里面存在。那么这个生命体结束了,生到色界天,由那个种子就发出来一个染污意识,爱着禅定的心,那么到色界天结生相续,这件事就成就了,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是这个「结生心种子不成」,这是第一节。
(Tape.35)「第二节、染善心种不成」:「复次,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
还是看这个讲记:『上面讲的等引地受生,是通约上二界说的。』就是色界、无色界说的。『现在单就无色界来说。生无色界的有情,假使离一切种子异熟识,那么,这无色界的染污善心,就应无种子。』你没有阿赖耶识,那个种子就是没有了,没有种子『为它的生起之因』。『应无生起它的所依持法了。』这底下解释:『除异熟识以外,其它的一切,都不能合乎摄持种子的定义。』转识是不行。通常说受熏,就说到这个阿赖耶识受熏持种,小乘佛教学者不承认有阿赖耶识,那么只有意识受熏持种。意识因为是不稳定、不坚住、它有间断,所以不能受熏持种。就是多数没有谈到这个末那识,末那识可以受熏持种?也是不能。末那识因为它是有我见、我爱、我慢、我痴,那么它也是染污,它不能受熏。要无记才能受熏,末那识是有记,有覆无记,它也是不能受熏。它是常相续,末那识这个我执是常相续的,但是它不能受熏。
『除异熟识以外,其它的一切,都不能合乎摄持种子的定义,唯有阿赖耶识摄受种子,染污善心才能各从自种生。』各从自己的种子生出来染污善心;你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各从自种生出来它的染污心。『这里所说的善心,是指无色的三摩地心。』就是你已经无色界的定现前了,那时候名之为善心。『贪着爱昧这三摩地的,是染污心。无性把种子与依持分开。』前面说是:「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这两句话这「无性」,就是《摄大乘论无性释》,那个无性菩萨,他把种子和依持分开来。『前者约种子赖耶说,后者约现行赖耶说。』那么种子赖耶,一个现行赖耶。这个「种子赖耶」这句话,当然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种子,偏重于种子这一面来说,叫种子赖耶。若偏重于摄持种子的心来说,就叫做现行赖耶。那么在前面阿赖耶识有三相那个地方,这个无始劫来杂染法的熏习,那么阿赖耶识如是而生,那个就是现行赖耶了。就是那个无记的、长相续而不间断的那个明了性,非常微细的那个明了性。这是无性菩萨,他把种子和依持分开。『世亲以为种子就是所依止,有种子就有依止,种子没有,依止也不可得。』世亲菩萨是这样意思,这就是印老法师这样的解释。『依世亲的解释,所知依,就是依于种子。』一切所知法,以种子为所依。『种子指能生性』说的,『依指现行从种子生』。那么要解释:种子是指能生性,叫种子。那么「依持」这个「依」字怎么讲?『指现行从种子生』,从种子生出来现行叫做「依」。『有依和种子二名,其实还是一件事。』
前面印老说得非常清楚,他就指阿陀那识、末那识是现行的阿赖耶识。若说阿赖耶,就是种子阿赖耶,种子识。若说阿陀那识,那是现行的阿赖耶识。如果是建立了阿陀那识,就是末那识,就不另外建立现行的阿赖耶识了。印老倒是说得非常清楚,是这样意思。那么在这个地方,印老的意思:种子就是依持,依持就是种子。他这么解释。
生无色界的众生,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就是那个结生相续的心,就没有种子了,染污善心就没有依持了,没有依持者,这样子解释。
那么这一段文,我不知道各位心情怎么样,就是这样解释这一段文。
************************
另外一段,所知依的「第二节、在理论上成立阿赖耶识」,「己、大乘甚深缘起」这一段。就是讲记的86页,有「二种缘起」:「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这底下这一段文。
这一段文,在所知依里面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说这个生死的缘起是怎么安立的,倒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我们就按照印老的念它一遍。『第一句是结上起下的文词。』这个「如是缘起,于大乘极细甚深」,这是结束上文生起下文的一句话。『赖耶的三相,主要在与诸法互为因果。』阿赖耶识和诸法是互为因果。『说明一切法的缘起。这所说的缘起,于大乘中是极细甚深的,不但微细到世间粗心不能了达。』就是凡夫的粗心不能了达。『而且深奥到二乘的浅慧也不能穷究。』就是阿罗汉也是不是太明白这件事。我们说通达一切法实相,通达真实相,不是容易,但是通达一切法的缘起也还是很难,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缘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里且略说二种。』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到八种缘起。这底下说两种。『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一)分别自性缘起:为什么会有一切事物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就是三界五趣各式各样的现象是怎么有的呢?就是分别这件事。为什么会有一切事物这样的现象?『要知其所以然,必须探研它的原因,从它的原因上,就可以分别它差别现象的所以然。』这个印老把这个分别自性缘起、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个「分别」怎么讲?印老这么解释这句话。『探研它的原因,从它的原因上,就可以分别它差别现象的所以然。』那么这样解释这个「分别」,就当个「认识」讲也可以;从它的原因上,就可以认识差别现象的所以然。当「认识」讲。或者「分别」当个「说明」讲;从它的原因上,就可以说明它差别现象的所以然。那么这个「分别」可以这样解释。
但是在王恩洋的《摄大乘论疏》上,又有一点不同的解释,他的解释又是不同了。王恩洋的《摄大乘论疏》37页:「又若略说有二缘起者,如杂集等,广说缘起,有其八种,此说二种,故云略说。分别自性缘起者,谓依止阿赖耶识种子故,诸法生起。诸法生起,各有自性,色受想等,善恶无记,各不同故,种种差别。」色有色的体相,就是色有色的自性。受、想、行、识等,善、恶、无记等,各个都是不一样的,种种的差别。「彼之自性,何由差别?」因为什么会不同呢?「以由种种自性,能生因性,功能殊故。」因为它种种的自性的能生因性。种种自性是在果上说,果的能生因性,功能不同,功能殊故;就是它的种子不同。种子不同,所以种子的现行也就不同。「故依止阿赖耶识有诸法生,名为分别自性缘起,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以能分别种种自性」,就是各式各样的法,是阿赖耶识为它的缘性。「此为缘性」,此阿赖耶识为它做缘。这个「缘」者「依」也,这个「缘」就是「因」的意思,「因缘」。依此而有彼,依此阿赖耶识的种子而有彼一切法,所以「此」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缘性。「令彼自性种种分别故。」因为这个功能的种子不同,所以使令那个种子所生的自性也是各式各样的分别,有差别。「即说诸法从种子识生,名自性缘起,种子能分别自性故。」这个也和印老说的也是相同,种子能分别自性,就是种子能令不同的自性现起;种子不同故,能令不同的自性出现。这是一个意思。
「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者,谓十二有支,由无明行,种种不同故,感得当来识名色等有生老死种种差别。由善业故,得于善趣,可爱异熟果。由恶业故,得于恶趣,不可爱异熟果。彼爱非爱果,缘于十二有支而起,此为彼缘性,此能决定彼,能分别彼,故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也。」他这又有一个意思。「此能决定彼」,就是种子能决定这个现行。现行怎么回事情?现行自己不能决定,要由种子来决定它。就是能分别彼,能令彼有差别。「故名分别爱非爱缘起」,这又有点不同的意思。这个「分别」怎么讲?能决定的意思。它能决定它的差别相:它果上的差别相由种子来决定,名为「分别」,他这样讲。「种类非一,自体不同,是分别义。果性是所分别,因性是能分别。」这个王恩洋这么解释,也有道理。这是一个意思。
那么印老这个说法,这个87页,印老说:『阿赖耶识为诸法的因…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