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18

  ..续本文上一页的圣人跟佛是不相同的?

  师:我说这个圣人,是现在是凡夫修成了圣人。从空出假的圣人也是这样,就是在他的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清净的戒定慧,有那么一部分,这是凡夫所不能及的地方。他能够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染,由大悲心去度化众生,就是这样子。

  

  问:所以佛他这一世,从空出假的这一生跟刚才讲的那个怎么来对照?

  师:佛是究竟圆满了。没有杂染种子了,是究竟清净了。他是在佛的世界,佛是在佛的世界的。若是度化众生的时候,就是化身,变化身到凡夫的世间去。受用身是在法身菩萨的世界,度化法身菩萨。佛是在自己的常寂光净土,那是无功用的境界。其他的菩萨因为还有一些杂染没有去掉,那不能和佛比,可是也有圣道,他也有大悲心,也可以在凡夫世界里面度化众生。度化众生,因为还有杂染种子的关系,有的时候有点苦受。但是因为他有圣人的定慧,苦还不是太苦。和凡夫不同了。没有佛的广大的自在,但是也不错了,也是不错了,就是这样子。

  问:所以听起来就是佛的这些变化身、受用身这些,不是种子的关系?

  师:佛也是种子。「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如来的无垢识,是清净的无量无边的种子,无量无边的清净的无漏的种子。佛能有广大的作用,也是种子的作用。就是在因地的时候,修行的栽培,也是这样来的,由修行来的。不修行还是没有这件事的。〔第三堂复习课结束〕

  ************************〔以下第四堂复习课〕

  《摄大乘论》的本子第27页,第3行:「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识,余种子体定不可得。」

  这一段文,好象我讲过两次。在印老的讲记和王恩洋的疏,都是说得很清楚,我们就看看这个讲记好了,125页。

  「二、约等引地解」。「等引地」就是色界、无色界,都是有禅定的地方。约这样的情况来解释一定要有阿赖耶识。第一段「结生心种子不成」。没有阿赖耶识,结生相续的时候,那个心的种子不能成立。

  『前从非等引地(欲界)的受生,说明异熟识的存在。』这个欲界的众生的果报,初开始的时候,要有阿赖耶识才可以。没有阿赖耶识,结生相续就不能成立了。『这里再约等引地(色无色界)来说:如有有情从此欲界死了在等引地的色界或无色界去受生,当他结生相续的正受生时。』这个「正受生」的意思是什么?不是未受生,也不是已受生,而是正受生的时候。『一定在非等引(散心)的染污意识去结生相续。』这个「非等引」就是散心,散乱心。这种情形,就是在欲界,多数还是在人间,在人间的众生他修禅定成功了,寿命到了,这个果报要结束,就死掉了。死掉了,如果是生色界天还是有中阴的,有中有。那么他到了天上去的时候,那个色界天的身体,初开始也是结生相续。这个有禅定的人死了的时候,也是在散乱心中死掉,不是在禅定里面。我以前也说过,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也是要从禅定里面出来,在散心中生命结束了。那么生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有情,他死亡的时候也是,也在散乱心中死掉了。死掉了,就是由人间生到天上去,结生相续的时候也是散乱心,还不是入禅定。由这样的散乱的染污意识去结生相续,『这结生心,是中有的末心。』中有就是前一个果报一剎那灭了,第二剎那就是中有,在中有这也是一个阶段的,那么有很多的剎那的。到中有的最后剎那,就是结生的心。最后这一剎那灭了,第二剎那就是另一个果报开始了。『它系着上界的定昧而起爱着。』这个中有的末心,它系着上界的定味,它系着色界、或者无色界:若是无色界是没有中有的。这个上界的定味而爱着。其实系着就是爱着,受着那个定的乐味。『所以必是染污的散心。』那个爱着就是染污心,那个染污心而不是在定中,而是在定外,所以是散心。

  『这非等引的散心,不属于非等引地(欲界)。』这个地方的确是有点曲折。这个非等引地散心,就是不是禅定,所以它是散乱心,这个散乱心不属于等引地。「等引地」是禅定。他是散乱心,就不是在禅定,就是不是定里面的心。『不属于非等引地。』他不是定,但是可是也不属于欲界心,这什么道理呢?『它是为上界烦恼所系而属于彼等引地所摄的。』因为他是爱着上地的定味,不是爱着欲界里面的欲,所以他不是属于欲界的,他是属于上界的烦恼所系。这个「系」是烦恼的作用。烦恼能够系缚你,使令你不自在。它是属于上界烦恼,『而属于彼等引地所摄的』,属于那一个。譬如说初禅,它就属于初禅的烦恼,或者是二禅、三禅、四禅。

  『这受生的染污意识,从何而生呢?』现在这里讨论阿赖耶识的问题,就是小乘佛教学者不承认有阿赖耶识。你不承认,我们就讨论讨论。就是拿这个生到等引地初结生心的种子,来讨论阿赖耶识的有无。这个染污意识,他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也就是一定要有种子。没有种子,这个心是不能动的。『若说在欲界临死的一剎那中带有种子。』因为你若不承认阿赖耶识的话,那么这个染污的意识的种子,在什么地方寄存呢?若说是在欲界临死的一剎那中带有种子。在欲界,因为这个修行人原来是欲界的人,他临死的那一剎那中的意识里面,带这个种子。『可是欲界死没的那一念是非等引地心。』欲界死没的最后一剎那,那不是禅定,不是上二界的心。『受生的是等引地心。』他若生到色界天,已经受生了的时候呢,那个是色界天的果报,那就属于等引他的心。『二者不能俱生俱灭。』这个种子的成就一定是这二法,能熏与所熏,同时而又要在一起,在一起而又要同时。这个时候去熏习,才能成立种子,才能安立种子的。那么这个色界天和欲界临死的一剎那心,这二心是不可能俱生俱灭的,没有这件事的。『怎能受熏而成为上界的染心种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修行人他原来是欲界的人,他不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他若成就了色界定的时候,他这个色界定一现前的时候,欲界心就不现了。若一出定,欲界心现前了,色界定就不现了,这两种心不能同时存在。不能同时存在,就不能同时去熏习。不能同时熏习,所以这个等引地的心的种子,不可能是在欲界这个意识心里面的,就是没有这种可能。所以『二者不能俱生俱灭,怎能受熏而成为上界的染心种子?』

  『若说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带有种子。』如果说是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带有这个染污心的种子,已经受生了,已经成就了。『可是,种是生现义,种子是因。』这个「种」这个词,它的意义就是能生出现行来,就是种子是有功能的。这个功能是什么功能?能生出来一种事情。譬如谷种、麦种能生芽,它有这种功能。这样子在「种」来说,种是因的意思,所生的就是果了。种生芽,芽就可以名之为果。种是因,由因而有果,由种而有芽。所以种是生现义,种是因的意思。『有种是持种义。』这个「有种」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此法有种。说是你这一念心里面有种子,就是心是「持种」义;若能摄持这个种子,那么就是有种,它里面有这种功能,就叫做有种。有种就是持种的意思。种、有种。这样说,有种就是能有种的这一个,种是所有的,有这个分别。这样子呢,『种子是果。』这个能有的是因,所有的是果了,就掉过来了。『把一剎那心的种,看为种(能)与有种(所),理论上如何可通?』这话就是前面说这个:『若说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带有种子。』就是已经受生了,他是色界天的人了,不是欲界的人了。成就了色界天的人的开始的那一剎那心里面有种子,有成就色界天的种子。若这样讲呢,那么这一念心又是种、又是有种,又是因、又是果。把一剎那心的种,看为种、又是有种,理论上怎么样才能够讲得通呢?这话也不对。它本身是果,就不可能是因;它本身若是因,就不可能是果。那么说它又是因、又是果,这话不行,这个是很难讲得通,就是这个意思。

  『若说过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为现在的色界心作种子,这更不成,能摄持那色界熏习的转识(他不承认赖耶),早已长时间断,种子又在那里立足?』在前面的说法说不通,那么再转变,再换一个说法。『若说过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就是过去或者是多少生、或者是多少劫以前,你得过色界定。那个时候这个心所得的色界禅定的心,『为现在的色界心作种子』。若是这样讲,『这更不成』,这更是不能成立了。怎么样说呢?『能摄持那色界熏习的转识(他不承认赖耶)。』因为不承认有阿赖耶嘛,只有六识。只有六识,说是过去生中我得过色界禅定、或者无色界的禅定,那个剩余的力量还在,那个叫做种子。能摄持那色界的熏习的种子,就是转识了,用转识摄持那个种子。『早已长时间断。』那已经长时的间断了,因为这六识随时会间断的。一间断了,那么所摄持的种子就不存在了,就是失掉了,「早已长时间断」。『种子又在那里立足?』它寄存在什么地方呢?就不能寄存。

  『若以为转识间断,不成种子,熏习是住在色根中的。』这又有不同的执着。若认为转识是间断的,前六识都是有间断的,那么就不能够寄存种子,种子不能在那里寄存。那么谁来寄存种子呢?『熏习是住在色根中的。』那个所熏习成就的种子就住在物质的色根里面,这个身体四大所成的色根,在这个四大里面,这个生命体里面,在这里寄存。『这不但下界的色根不能为上界的心种。』这也是不行,因为欲界的色根不能为上界的心种的寄存处。『色根也不是所熏法。』因为要熏习才能成种子,色根又不是受熏的地方。『离异熟识,不论以其余的那一法作种子体,决定不可得。』也是不行,没办法,这个事情很难安立。『所以必须承认有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摄持上界系心的熏习。』…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