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聖人跟佛是不相同的?
師:我說這個聖人,是現在是凡夫修成了聖人。從空出假的聖人也是這樣,就是在他的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個清淨的戒定慧,有那麼一部分,這是凡夫所不能及的地方。他能夠在世間而不爲世間所染,由大悲心去度化衆生,就是這樣子。
問:所以佛他這一世,從空出假的這一生跟剛才講的那個怎麼來對照?
師:佛是究竟圓滿了。沒有雜染種子了,是究竟清淨了。他是在佛的世界,佛是在佛的世界的。若是度化衆生的時候,就是化身,變化身到凡夫的世間去。受用身是在法身菩薩的世界,度化法身菩薩。佛是在自己的常寂光淨土,那是無功用的境界。其他的菩薩因爲還有一些雜染沒有去掉,那不能和佛比,可是也有聖道,他也有大悲心,也可以在凡夫世界裏面度化衆生。度化衆生,因爲還有雜染種子的關系,有的時候有點苦受。但是因爲他有聖人的定慧,苦還不是太苦。和凡夫不同了。沒有佛的廣大的自在,但是也不錯了,也是不錯了,就是這樣子。
問:所以聽起來就是佛的這些變化身、受用身這些,不是種子的關系?
師:佛也是種子。「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如來的無垢識,是清淨的無量無邊的種子,無量無邊的清淨的無漏的種子。佛能有廣大的作用,也是種子的作用。就是在因地的時候,修行的栽培,也是這樣來的,由修行來的。不修行還是沒有這件事的。〔第叁堂複習課結束〕
************************〔以下第四堂複習課〕
《攝大乘論》的本子第27頁,第3行:「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識,余種子體定不可得。」
這一段文,好象我講過兩次。在印老的講記和王恩洋的疏,都是說得很清楚,我們就看看這個講記好了,125頁。
「二、約等引地解」。「等引地」就是色界、無色界,都是有禅定的地方。約這樣的情況來解釋一定要有阿賴耶識。第一段「結生心種子不成」。沒有阿賴耶識,結生相續的時候,那個心的種子不能成立。
『前從非等引地(欲界)的受生,說明異熟識的存在。』這個欲界的衆生的果報,初開始的時候,要有阿賴耶識才可以。沒有阿賴耶識,結生相續就不能成立了。『這裏再約等引地(色無色界)來說:如有有情從此欲界死了在等引地的色界或無色界去受生,當他結生相續的正受生時。』這個「正受生」的意思是什麼?不是未受生,也不是已受生,而是正受生的時候。『一定在非等引(散心)的染汙意識去結生相續。』這個「非等引」就是散心,散亂心。這種情形,就是在欲界,多數還是在人間,在人間的衆生他修禅定成功了,壽命到了,這個果報要結束,就死掉了。死掉了,如果是生色界天還是有中陰的,有中有。那麼他到了天上去的時候,那個色界天的身體,初開始也是結生相續。這個有禅定的人死了的時候,也是在散亂心中死掉,不是在禅定裏面。我以前也說過,就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也是要從禅定裏面出來,在散心中生命結束了。那麼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有情,他死亡的時候也是,也在散亂心中死掉了。死掉了,就是由人間生到天上去,結生相續的時候也是散亂心,還不是入禅定。由這樣的散亂的染汙意識去結生相續,『這結生心,是中有的末心。』中有就是前一個果報一剎那滅了,第二剎那就是中有,在中有這也是一個階段的,那麼有很多的剎那的。到中有的最後剎那,就是結生的心。最後這一剎那滅了,第二剎那就是另一個果報開始了。『它系著上界的定昧而起愛著。』這個中有的末心,它系著上界的定味,它系著色界、或者無色界:若是無色界是沒有中有的。這個上界的定味而愛著。其實系著就是愛著,受著那個定的樂味。『所以必是染汙的散心。』那個愛著就是染汙心,那個染汙心而不是在定中,而是在定外,所以是散心。
『這非等引的散心,不屬于非等引地(欲界)。』這個地方的確是有點曲折。這個非等引地散心,就是不是禅定,所以它是散亂心,這個散亂心不屬于等引地。「等引地」是禅定。他是散亂心,就不是在禅定,就是不是定裏面的心。『不屬于非等引地。』他不是定,但是可是也不屬于欲界心,這什麼道理呢?『它是爲上界煩惱所系而屬于彼等引地所攝的。』因爲他是愛著上地的定味,不是愛著欲界裏面的欲,所以他不是屬于欲界的,他是屬于上界的煩惱所系。這個「系」是煩惱的作用。煩惱能夠系縛你,使令你不自在。它是屬于上界煩惱,『而屬于彼等引地所攝的』,屬于那一個。譬如說初禅,它就屬于初禅的煩惱,或者是二禅、叁禅、四禅。
『這受生的染汙意識,從何而生呢?』現在這裏討論阿賴耶識的問題,就是小乘佛教學者不承認有阿賴耶識。你不承認,我們就討論討論。就是拿這個生到等引地初結生心的種子,來討論阿賴耶識的有無。這個染汙意識,他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呢?也就是一定要有種子。沒有種子,這個心是不能動的。『若說在欲界臨死的一剎那中帶有種子。』因爲你若不承認阿賴耶識的話,那麼這個染汙的意識的種子,在什麼地方寄存呢?若說是在欲界臨死的一剎那中帶有種子。在欲界,因爲這個修行人原來是欲界的人,他臨死的那一剎那中的意識裏面,帶這個種子。『可是欲界死沒的那一念是非等引地心。』欲界死沒的最後一剎那,那不是禅定,不是上二界的心。『受生的是等引地心。』他若生到色界天,已經受生了的時候呢,那個是色界天的果報,那就屬于等引他的心。『二者不能俱生俱滅。』這個種子的成就一定是這二法,能熏與所熏,同時而又要在一起,在一起而又要同時。這個時候去熏習,才能成立種子,才能安立種子的。那麼這個色界天和欲界臨死的一剎那心,這二心是不可能俱生俱滅的,沒有這件事的。『怎能受熏而成爲上界的染心種子?』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修行人他原來是欲界的人,他不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那麼這個時候他若成就了色界定的時候,他這個色界定一現前的時候,欲界心就不現了。若一出定,欲界心現前了,色界定就不現了,這兩種心不能同時存在。不能同時存在,就不能同時去熏習。不能同時熏習,所以這個等引地的心的種子,不可能是在欲界這個意識心裏面的,就是沒有這種可能。所以『二者不能俱生俱滅,怎能受熏而成爲上界的染心種子?』
『若說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帶有種子。』如果說是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帶有這個染汙心的種子,已經受生了,已經成就了。『可是,種是生現義,種子是因。』這個「種」這個詞,它的意義就是能生出現行來,就是種子是有功能的。這個功能是什麼功能?能生出來一種事情。譬如谷種、麥種能生芽,它有這種功能。這樣子在「種」來說,種是因的意思,所生的就是果了。種生芽,芽就可以名之爲果。種是因,由因而有果,由種而有芽。所以種是生現義,種是因的意思。『有種是持種義。』這個「有種」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此法有種。說是你這一念心裏面有種子,就是心是「持種」義;若能攝持這個種子,那麼就是有種,它裏面有這種功能,就叫做有種。有種就是持種的意思。種、有種。這樣說,有種就是能有種的這一個,種是所有的,有這個分別。這樣子呢,『種子是果。』這個能有的是因,所有的是果了,就掉過來了。『把一剎那心的種,看爲種(能)與有種(所),理論上如何可通?』這話就是前面說這個:『若說在定地受生的初一剎那心帶有種子。』就是已經受生了,他是色界天的人了,不是欲界的人了。成就了色界天的人的開始的那一剎那心裏面有種子,有成就色界天的種子。若這樣講呢,那麼這一念心又是種、又是有種,又是因、又是果。把一剎那心的種,看爲種、又是有種,理論上怎麼樣才能夠講得通呢?這話也不對。它本身是果,就不可能是因;它本身若是因,就不可能是果。那麼說它又是因、又是果,這話不行,這個是很難講得通,就是這個意思。
『若說過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爲現在的色界心作種子,這更不成,能攝持那色界熏習的轉識(他不承認賴耶),早已長時間斷,種子又在那裏立足?』在前面的說法說不通,那麼再轉變,再換一個說法。『若說過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就是過去或者是多少生、或者是多少劫以前,你得過色界定。那個時候這個心所得的色界禅定的心,『爲現在的色界心作種子』。若是這樣講,『這更不成』,這更是不能成立了。怎麼樣說呢?『能攝持那色界熏習的轉識(他不承認賴耶)。』因爲不承認有阿賴耶嘛,只有六識。只有六識,說是過去生中我得過色界禅定、或者無色界的禅定,那個剩余的力量還在,那個叫做種子。能攝持那色界的熏習的種子,就是轉識了,用轉識攝持那個種子。『早已長時間斷。』那已經長時的間斷了,因爲這六識隨時會間斷的。一間斷了,那麼所攝持的種子就不存在了,就是失掉了,「早已長時間斷」。『種子又在那裏立足?』它寄存在什麼地方呢?就不能寄存。
『若以爲轉識間斷,不成種子,熏習是住在色根中的。』這又有不同的執著。若認爲轉識是間斷的,前六識都是有間斷的,那麼就不能夠寄存種子,種子不能在那裏寄存。那麼誰來寄存種子呢?『熏習是住在色根中的。』那個所熏習成就的種子就住在物質的色根裏面,這個身體四大所成的色根,在這個四大裏面,這個生命體裏面,在這裏寄存。『這不但下界的色根不能爲上界的心種。』這也是不行,因爲欲界的色根不能爲上界的心種的寄存處。『色根也不是所熏法。』因爲要熏習才能成種子,色根又不是受熏的地方。『離異熟識,不論以其余的那一法作種子體,決定不可得。』也是不行,沒辦法,這個事情很難安立。『所以必須承認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攝持上界系心的熏習。』…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