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

  《攝大乘論》前叁章──複習與問答

  

  

  (Tape.31)

  先說我初開始在佛學院裏面受到老師的責問的事情,我先說這句話。我初到佛學院來,那時候還沒落發。以前是沒有到過佛學院,我也等于是完全沒有聽過佛法,沒有聽講過。那麼來到佛學院來的時候,上課的時候老師問我說:「什麼叫做五蘊?」我說:「我不知道。」這個法師說:「你連五蘊都不知道。」我沒有話好說了。但是我心裏面不平,不同意。我從來沒有學過當然是不知道嘛!我昨天晚間看見你們各位提出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來這件事。如果我要诃斥你們的話,你們心裏面也會不舒服,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要說你們。但是,其中我有個感覺,有少數的問題是例外,其他的那些問題看出來,對于印老的講記和王恩洋的疏你們沒能注意地讀,所以提出這個問題。若注意讀,這個問題是沒有的。有多少個問題是例外,那個需要研究。我先答複你們的問題,我想今天我們就是兩個鍾頭,從現在開始到兩個鍾頭停下來。

  ************************

  「雲何成遍計所執?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問題是難一點。這個問題是在53頁,印老法師的講記是233頁。這個233頁可以看235頁印老的解釋。印老講記的235頁裏面那個第二段。我們就念他的文,就可以明白這個意思。

  『遍計所執性也有兩個問題:遍計自性是依他起的似義顯現。』什麼是依他起?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分別心。這一念明了的心是依他起。當然,心所分別的一切是種子所生的,也都是依他起,但是主要的是這個明了性的心,他是依他起。

  這個「遍計自性」是什麼?就是「依他起的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分別的一切境界。

  所分別的一切境界有兩種,我們這個分別心所分別的境界有兩種。第一種就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境界,爲我們的分別心所分別的一切境界,都是「似義顯現」,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我們這個識,我們明白點說,說是「意識」。這個意識與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當然這個意識就動起來了,因爲沒有所緣境這個意識是不能動的,沒有所緣境意識動不起來。就像那個人有病了,他要有人扶他一下,或者他拿著杖,他才可以立起來,不然他立不起來。可是這個心一生起來的時候,這個意識一動起來的時候,他又緣不到阿賴耶識所現的一切境界,他自己變一個境界,自己變現出來一個境界爲他所緣、爲他所分別的。這也叫做「似義顯現」。

  這個原因就是,這個意識一動的時候,他無始劫來的熏習的名言種子就現出來境界了。當然,這裏還和通常說的道理是一致的。你若如理作意的時候,現出一種境界;如果不如理作意又是一種境界,還是不一樣的。不管你是如理也好、不如理也好,總是依托阿賴耶識變現的境界,又變現出來一種事情做自己的分別心所緣境。

  我們再舉個例子。譬如說:這個人彼此談話,他說出一句話來,本來這句話也很平常,但是他若向壞處想的時候,這個瞋心就來了;向好處想呢,這歡喜心就來了。而同是那一個所緣境,但是你可以生瞋心,也可以生歡喜心。而這個歡喜心所緣境也好、這個瞋心所緣境也好,都是你自己變的,都是依那個人說那一句話做一個所緣境、做所依托的境界。但是你心裏面所緣的就是另一回事。那麼這就可以知道這件事,就是你所緣的是你內心所變的,而和那個境界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這個所緣境變成兩種所緣境了,變成兩個所緣境。這兩種所緣境都叫做「似義顯現」,而這個「似義顯現」這個「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都不是真實的。與真實相似,我們認爲是真實的,不是。而那個境界與真實相似,只此而已。所以我們就執著是真實的了,就變成遍計所執,這叫「遍計自性」。『遍計自性是依他起的似義顯現』,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他本身實在是無所有的。

  這個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境界,離開阿賴耶識是沒有的,他自己沒有體性的,沒有。那麼我們的意識憑仗阿賴耶識的變現,又變現出來一個,這一個也是沒有自體性的;離開了我們的意識,他是不存在的。就是我們意識在動的時候,見聞到「似義顯現」了,見「似義」那個所緣境,而那個所緣境就在有的時候,『它』的自性是沒有的,是畢竟空的。所以『實無所有』,實在是沒有的,『那它就應該叫做依他起才對。』他本身是沒有的嘛,他是依他起啊,依這個識變現出來才有的,『怎麼成爲遍計所執性呢?又依什麼理由得名爲遍計所執性呢?』

  『論中的解答也有兩句:一、遍計相故。』現在正式解釋這個問題:「雲何成遍計所執?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這底下「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這是回答這個問題。印老解釋得非常清楚。第一他標出一個題來,叫「遍計相故」°

  『意識生起時,對于所分別的似義,有無量種種的行相。』這個意識生起的時候,這個活動的相貌,這個「行相」就是意識在所緣境上的活動的相貌是無量無邊的,包括前五識都在內的,它的範圍非常地廣大的。『所以無量行相的意識,能周遍計度一切境界。』意識的活動力很強。所以這個「無量行相」這句話是解釋這個意識的活動的相貌,叫做「無量行相」°

  『無量行相的意識能周遍計度一切境界。』能普遍地去執著。「計度」就是思惟、觀察、執著一切境界。『它是能遍計者。』這個意識是能遍計的。『意識無量行相的遍計是顛倒的。』這是解釋這個「遍計顛倒生相」,解釋這個「顛倒」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意識的無量行相的遍計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是搞錯了。這個「錯了」這句話,在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記住這句話,記住這個「顛倒」這個字。這個「顛倒」就是等于诃斥我們的意識的分別,我們第六意識分別都是分別錯了。這個「顛倒」就是指責這個「無量行相」,指責意識的無量行相,我們意識做種種分別都是錯了,都分別錯了。

  『是非義取義的亂識。』這個意識是非義取義的亂識,就是那個所緣境上沒有這種義,所緣境上沒有我們所分別的那種義,但是我們就執著「是的,他是罵我了」、「是,他對我很好」,就是自己這麼分別。這「非義取義」,就是無所有中,無中生有,生出來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是非煩惱,這叫「非義取義的亂識」,所以這就是「顛倒」,這是顛倒的境界。這句話也等于是把世間上的事情全面的否定了。當然,人本身是不承認這句話的,尤其是現在這個科學的發明,發明電燈、發明電話、發明飛機,這個作用很大,對于人類的生活很多很多的方便。房子造得非常好,住在裏面很舒服,怎麼能說這是「非義取義」呢?是的,人是不能承認這句話的。但是這句話的確就是這樣講了,世間上的事情都是顛倒的。

  『但非義取義,不是全出于意識的構思。』不是。『無始妄熏習力,意識生起的時候,自然的現起亂相──義。』任運地,這個心是非常快的就現出來很多的亂相。『這亂相就是遍計所執性』。就叫做遍計所執性。這還在解釋這個「遍計顛倒」這句話。『它是意識分別所取的所分別。』意識是能分別,這個一切的顛倒都是所分別。『所以是亂識顛倒生起的所緣相。』這解釋這個「生相」兩個字。「生相」兩個字就是顛倒生起的所緣相,就是「非義取義」。這個「似義顯現」是顛倒生起的所緣相,生起了顛倒分別心,顛倒分別心還緣、還去思惟他的。這是印老這樣解釋。

  

  『前面說亂相爲因,能生亂體,也就是此義。』也就是這個意思,前面說過這個。『它是能遍計的所緣,是遍計心所遍計的,所以叫遍計所執性。』這是第一個問題:「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這個是說能遍計與所遍計和合起來,故名爲遍計所執,這是約這個意思解釋的。印老標這個題目叫做『遍計相故』。

  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是不是解釋了這個疑問沒有?這個疑問解釋出去沒有?這叫做遍計所執相。「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

  我再說一句也有點關系的話。我們承認這個唯識的理論是複雜了一點,就是很多的關系,那我們學習這個唯識應該有一個次第,有什麼次第呢?你就先把這一段正文的要義先捉住,其他的關連的事情你先放在那不動,先把這要義捉住,捉住的時候,你可以坐在那裏閉上眼睛也好、在那經行也好,你就思惟,思惟「無量行相意識遍計顛倒生相」,把這句話記住,就記住這一句,別的都先不要管它。這個遍計什麼呢?「似義顯現」是「非義取義」。就這幾句話記住,就是想,然後用自己日常生活的實例,我見到誰說話、我心裏怎麼怎麼活動,就用這個做例,用這幾句話套上去,套上,你就思惟:喔,那是顛倒的,是顛倒生起的所緣相,生起的顛倒的亂識所緣相,它是亂識的所緣相。這個所緣相是對的?是不對呢?是顛倒,是錯誤的。你就是思惟這個,思惟一次再思惟一次,思惟一次再思惟一次,你把這個地方通過去了以後,你再想其他的有關的地方再思惟。你不要一下子這裏要想、那裏要想,想很多事你就會困難。你先不要那樣子,應該會容易一點,這是第一個解釋。

  『二、遍所計故。』第二個,是「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就是這個。

  『遍所計故:似義顯現的亂相,它的自相實在是毫無自體的。』實在是沒有自己的體性的,他是沒有的。這個沒有自己的體性;在《阿含經》上,就是這個孫陀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那一段經,那一段經我認爲非常好,他說一個一切法自性空的譬喻。譬如這個太陽出來了,這個大樹太陽一照呢,就出來一個影。這個譬喻非常好,這個譬喻怎麼呢?太陽和這個樹…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