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面,你看不見黃金,黃金是不顯現的,但是經過火的燒煉,黃金現出來了,但是沒煉以前還是不現的,只現出是土。那麼按照這個意思來說呢,「如義顯現法的實性是不有的」,那就指圓成實性說的了,指圓成實性是不顯現的。但是在這一段文,我看,還是指遍計執說好。
這下面第二句,『雖沒有實體,但如顯現的非一種的萬有差別,明白的顯現可得。』那麼這個話呢,雖沒有實體,雖然沒有我們執著心所執的實體,我們執著的實體雖然沒有,「但如顯現的非一種」衆多「的萬有差別,明白的顯現可得」,那就是依他起了。這些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所以沒有實性。『所以說非非法』,就是不是沒有。「非非法」就用白話說,就是不是沒有這件事,還是有,就是不真實。所以第二句應該是指依他起說。第一句指遍計執說,第二句指依他起說。
那麼第叁句,『由這非法非非法的見解,故說無二義。』「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應該是這樣講。在王恩洋的注解上也是這樣意思,王恩洋注解是138頁,王恩洋他說的是更明顯了。138頁,王恩洋的注解:「已說諸法常無常無二等義,此複以伽他具顯諸法有非有無二義,無自性無生滅等」這些。倒數第二行,「頌中如法實不有者,如諸凡愚于所緣境所執諸法實不有故。」這就是說遍計執空,是這個意思了。「如法實不有」,他就這麼講:「如諸凡愚于所緣境所執諸法實不有故」。「如現非一種者,所執雖無,而有衆多似相顯現,依他起性非一種故。」這可見第二句就是依他起,第一句就是遍計執。「自性差別青黃赤白聲香味觸了別領納種種相轉,非全無故。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者,所執無故非法。執所依緣似相顯現有衆多故非非法。以是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所以這個頌,這個王恩洋的疏和印老的講記應該說是一致的:就是如法實不有是遍計所執,如現非一種是依他起,第叁句就皆說無二義,是這樣意思。
問:前面師父講到無二,不是依他起嗎?
師:對,前面是有這個說法,是的。「非法非非法」,是的,前面無二是依他起統一了遍計執和圓成實,是有這個意思。但是這個地方又似乎不是那樣,可以看出來那裏面多少個頌不完全和前面相合,是的,是這樣。
問:這個法解釋爲一切法不是更好嗎?如法實不有那個「法」。
師:如法實不有呢,王恩洋解釋得清楚「如凡愚所執的諸法」。如凡愚,就是我們平常人所執著的一切法實在是沒有的,所執著的實性是沒有的。我們執著都是真實的,不知道是如幻如化的,這個所執的實性是沒有的。
「如法實不有」,這句話也很好,你修止觀的時候也可以用得上,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也是很好。如法實不有就是遍計執,遍計執是沒有的。如現非一種,就是依他起的如幻如化的一切法,這衆多的一切法還是有,就是有,是如幻如化那樣有,而不是真實有。
問:師父,這裏應當也可以這樣解釋:如法實不有的話,這個似義顯現這個實性它本是空的,不有就是空。那麼也可以這樣解釋,這個等于說就是圓成實。如現非一種的話,這個現出來有各種的萬有的差別,這個差別也是我們的遍計所執所造成的,這是遍計所執。那麼非法非非法呢,就變成所謂的無二的依他起。因爲它這個是在應前面所講的無二義的這個說法,前面這個是圓成實,然後遍計所執,然後非法非非法就變成依他起的無二。
師:你若和前文去會合,如果把非法非非法獨立的去會合前面那一段文,這麼講似乎是也有一點根據。但是在這一個頌上來看,就不合。在這一個頌上來看,就是「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如果單獨在這個本頌上來解釋,什麼叫做「非法」?就是如法實不有;什麼叫做「非非法」?就是如現非一種。
問:單獨的話當然是這樣,但是我說整段的話應當也可以這樣講。
師:若整段的話來說呢,就不要和前面去拉關系,你就是單獨在這個頌上說。在這頌上說,什麼叫非法?「如法實不有」。什麼叫非非法呢?「如現非一種」。「故說無二義」,就是這麼講。在這本頌上自圓其說,在本身上前後文要合,這麼講,在《世親釋》上也是這樣子。這樣說呢,就先和前文的關系先不要講,講它本身也是可以。
問:這另外又有個問題:唯識學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請師善加解釋,如何生?如何熏的條例、軌則?這是提出一個問題來。
師:這個唯識上說: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怎麼生現行呢?要如何生?種子怎麼生現行呢?提出這個問題。
仗因托緣。仗因托緣,具體的說就是四緣。因緣、次第緣,次第緣就是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所以種子生現行,就是要這四緣。就是指「識」說。譬如這個眼識,眼識是個現行。這個種子生出眼識,他怎麼樣生法呢?第一個要有因緣,就是要有眼識的種子。眼識的種子,他要有一個作意心所去引那個種子去發生現行,要作意。「作意」是什麼?就是增上緣,作意是增上緣。現在這樣:因緣,一定要有種子,不然他是不行;這個意識也是一樣,要有意識的種子,才能生出意識現行來。這個是因緣。還要有一個等無間緣。就是前一念的意識滅了,後一念意識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念意識不滅,後一念意識不能生起。就像你坐的那個座位,你若不起來的時候,別的人不能同時在那兒坐,不可以。所以一定還要有一個等無間緣。因緣、等無間緣。還要有個所緣緣,有個所緣境,不然的話意識不能生起。還要有增上緣。增上緣,以前有作意心所叫增上緣。譬如說這個眼根,眼識一定有眼根作增上緣,不然的話眼識不行,不能生起。譬如這個眼根壞了,這個眼識就完了,就失明了,眼識不能生起。所以這個種子怎麼生現行?要四緣。這個識的生起,一定要有四緣。若是物質的色法,不需要四緣,它一定也要有因緣,還要有增上緣。不需要有所緣緣和等無間緣。因爲它不是心法,它沒有明了性。沒有明了性,就不需要等無間緣,也不需要所緣緣,因爲它不能緣所緣的境界,所以不需要所緣緣。它一定要有因緣和增上緣。
如何熏?種子生現行,在心法上說要四緣,色法要二緣,可以這樣生。那麼,這個現行熏種子,怎麼樣熏法呢?
看那個16頁,16頁第4行:「複次何等名爲熏習?熏習能诠何爲所诠。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謂所诠。」什麼叫熏種子?就是這樣熏的。就是你這個前七識,或者說是前六識,和阿賴耶識在一起俱生俱滅,就熏成種子了。你前六識在活動的時候,阿賴耶識和你在一起,你所活動的情況全部的、沒遺漏的都熏到阿賴耶識裏面去了,就是熏成種子了,熏成了一種功能。那麼你熏成了這種功能,這個功能再現起的時候,你第六識再現起,就靠你以前熏習的功能再現出來。怎麼熏習的?就是這麼熏習的。所以這個意思,你把這個文常常地讀,熟了就知道:怎麼熏的?就是這樣熏的。怎麼生的?就是這麼生的。
問:關于熏習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種子生起的時候它是剎那生滅的,那麼它前一念和後一念之間的關系,有沒有什麼關系?只是等無間緣作爲中間的關系,還是前一念和後一念之間有什麼關系?
師:前一念的關系,就是前一念滅,後一念才能生起。就是倒出來一個空位。
問:但是前後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上面的關系?或者是有他之間的關系?
師:也是有關系,但是關系是不穩定,不是穩定的。譬如說我們思惟,在心裏面注意這個燈,一剎那一剎那地這樣注意。忽然間有個大的聲音來了,這個心就去注意這個聲音去了,就不注意燈光了。就是這裏面這個力量的大小,隨時會起變化。有關系,但是又會有變化。就是這樣子。
問:還有一個問題。因爲我們這個心動就是阿賴耶識種子現起的,那麼它所具的四緣也都是種子現起的嗎?是一剎那之間,四緣同時從阿賴耶識現起的嗎?
師:都是現起的。
問:那就是說,它本身具足這四緣。從種子裏頭本身具足這四緣。
師:當然種子是各式各樣的種子,阿賴耶識是各式各樣的種子。是的,沒有所緣緣就不行。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剎那剎那頓現的。
問:那麼這個頓現是一個種子只能現一法嗎?還是說,我在頓現的時候只是一個種子現起,還是所有諸法的種子在那一剎那之間全現起?
師:這話是那樣,就是成熟的,沒有成熟的不能。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心裏面有地獄的這些諸法的種子,有地獄、餓鬼、畜生的種子,但是現在不能現。現在我們是人,就是屬于人的這一類成熟的種子才能現,其他的不能現。所以不是所有的種子一下子通通變現,不是,只是一類一類的成熟的種子才能現。不成熟的時候不行,這因緣不成熟不能現。
問:是一剎那只是一個種子現起呢?還是多個種子可以同時現起?
師:多個種子同時現起。
問:那麼多個種子一起現起,是不是表示也就是說等無間緣裏面,前面滅了,後面才生起。但是有的時候,我們誦經的時候,我明明嘴巴在誦經,然後腦筋還胡思亂想,這一心二用,怎麼說呢?這一齊現起的,前面還沒有滅,後面就又想起別的事來。
師:這個誦經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就是不穩定,它在這誦經的時候,意識它偏要打妄想了。
問:那兩件事都在做呀!我嘴巴還在誦,我腦筋還在打妄想。
師:是的。還有就是那個意識是非常地不穩定,它一剎那跑了,一剎那又回來,就是這樣子,意識是這樣子。
問:但是我經也沒有念錯,我現在念的是對的。
師:但是不夠分明了,意義不夠分明了,是有這個情形。因爲我們沒有定力的人,他就是這樣子。但是這裏面…智者大師也常說這句話,就是學習佛法是逐漸地、漸漸地學習,你要一下子我要求通通都要畢業了,這是不可能。我曾經在這裏面,就說這個「頓現…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