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P3

  ..续本文上一页,大家在梦里吵架。一醒了梦,没有这件事。「没这件事」就可以知道,在梦中的时候,就是「以质为缘还见本质」,就是自心的分别。那个所见的境界是自心的分别所现,不是另外别的境界为你所分别,不是的,就表示这个意思。表示日常生活内心的活动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的变现。不是离开了自己的分别心,有真实的外境,是这样意思。所以没有「一切法唯是虚妄分别的乱识」,「没有似义显现的所取义」,没有。用梦的境界,也可以譬喻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现,也可以譬喻这个意思。本来这个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但作梦的时候,这里有个高山,这山里面怎么怎么美,在那里怎么怎么地快乐的生活。醒了梦,不是。这地方没有高山,都是自己心的变现。也可以这样想。那么从佛法说的阿赖耶识变现的世界,就是由自己的净业就变出来一个很美的世界,自己的杂染的业就变出一个污浊的世界。这个因果上倒是非常的合理,合道理。

  

  问:请问师父,那个开悟的圣者─虚云大师传记说「山河粉碎,大地无尘」,他是变掉了,然后再恢复正常生活,他说「看山不是山」,那就没有山水了吗?还是有看到嘛,还是看到它,只是他感觉上不是这么真实,他还是看到了。

  师:这是那样:这个「见山不是山」,这话不是那样讲。这是学习到佛法的遍计执空的这种智慧,诸法空相的智慧的时候,观一切山都不是山,观一切水都不是水,观一切法空的意思。这是你的智慧境界。至于说你前一生所造的业,变现出来现在的根身世界,阿赖耶识在的时候,他就是继续存在;就是开悟了也是存在的。你观察是空,那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第八阿赖耶识不受影响,继续地变现,他还是在的,他不能说没有。但是你第六识观察是观察真理,在真理上观察一切法自性空,那是对的,并没有错,并不是颠倒。是这样意思。

  所以我们从《摄大乘论》上学习了这个法门。我还是这句话:其他的辗转关涉到的事情暂时不要管,主要这个正义你先要掌握到。是不是自心所现?这个地方要认真地思惟。如果你不认真思惟,只是在文句上讲过去了,或者你记住了,结果你内心一点信心没有。是唯心所现,只是那么讲讲而已,那里是我唯心所现?就是你在文字上的佛法还没能开悟,因为你没有信心,用不上。你若从他这上说的譬喻,说这个譬喻在经律论,不管哪个学派里面,我们从经论上看,佛是善于说譬喻的人。我们从譬喻上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觉悟到诸法都是虚妄不真实,都是空的。不然是不行,不然你觉悟不到,你觉悟不到这件事的。「一切唯心造」,这句话完全是正确的。

  

  问:这样的话就是说,如果这个人能够证到真正心内达到真空的境界的话,那这个就没有障碍了。因为这事实上是心所现,但是他真正能证到这种程度,事实上什么房屋,什么的…这个都应当没有障碍。问题就是:理是这样,但是我们自己心事实上没有达到那个境界。

  师:是那样:证悟了这样的理性的时候,那就是圣人。这个圣人正念一提起来的时候,这种境界就现前的时候,是无障碍的。

  问:有办法这样的话,就应该都没有障碍,因为是唯心所现嘛!

  师:是,完全无障碍。但是,「证悟」这句话,它也还是分这个次第,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这就是道力的问题。这个道力还是有深浅的,功夫还是有深浅。若到第八地以上,就是完全是无障碍,那是没有出入定的分别,那就不可思议。这个初悟圣道的人,而定的力量浅,那就差一点。譬如:只是未到地定,那就差一点。你若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就不可思议。佛法是重视般若,但是有高深成就的圣人一定是有定,没有定是不行的,所以他一定还要修定。所以我们尽量减少事情多静坐,尽量减少事情,你多静坐,使令有般若的慧、再有一点定。慧也再增长、定也再增长,渐渐有了大的成就,你再去从空出假,广度众生,你是有自在,是大自在。

  我们定也不成就,慧也没有成就,虽然也可以活动,也能有多少活动,但是不行。就是平平地这样子,你想要特别就是搞不来。

  ************************

  『一般人以为相是外境,见是内心,实际上两种都是识。』这是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字连起来变成一句话。就是你要从你自己内心上认真地去思考、思惟,要认同了这样的理性才行的。

  『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这个是引正文,我现在解释这个意思。『种种就是多种多样。在能所交涉的心境上,有种种的行相现起,所以虽唯是一识,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不同现象。』是这样。这底下这个「附论」我们不说了。

  *************************

  210页的正文:「所以者何?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有相有见故,得成二种」这以下,看这印老的文:『这一段是从多识论的见地,解说三相来成立唯识。』这个三相就是前面说这个:一是由唯识,二是由二性,三是由种种;就是由这三相来解释唯识。这里是说从多识论的见地,就是眼识是眼识,耳识是耳识,乃至意识是意识,不是一体的,这叫多识论者。(印老讲记:『在能受识方面,有六识的差别,不是一意识的随根得名,这叫多识论者。』)

  『一切诸识,无有实义。』一切诸识,每一个识都有所缘境,那都是义,而那个义是没有实的,都是依名言而安立的。「依名言而安立」,这在唯识上,这句话非常重要。换一句话说,就是,都是由分别心而安立的。什么叫做名言?就是分别心。因为没有名的时候,我们心不能分别。所以说名言,就是说内心在分别;说分别,就是说名言的意思,这两句话就是一句话。『都是依名言而安立的。』而施设的,而出现的。『所以得成唯识。』所以叫做可以成立唯识。因为所分别的境界都是分别心所变现的;离开了分别心,所分别的境界是不存在的,所以叫做「唯识」,就是这么一句话。

  『虽没有实义,然有相见俱时现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就是有这样的事情,我总感觉有所见的境界、有能见的分别心的。我们感觉所见的境界和我心没有关系,我们凡夫是这样意思。『所以又得成二种;二种就是二性。眼等前五识现似色等的境相,就以色等识为相。』因为色是识所现,色是识、是分别心所变现的,所以也名之为识;色识、声识、香识、味识、触识。『以了别色境的眼识识为见。』这个眼识,「眼识」上面又加一个「识」,加一个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六根,六境,这十八界,十八界都是识,所以「眼识」那地方又加一个「识」,是这么意思,其实就是眼识。因为前面那个「眼根」,现在不说「眼根」,说「眼识」,那个眼根也是识,叫做眼识。那么原来那个眼识为了不同于眼根的识,所以加上一个识,叫眼识识。如果原来那个眼识若不再加「识」,也叫眼识,所以眼根也叫眼识,那不行了,就混乱了,就没有分别了。所以再加一个识,就是眼识识,那是眼识、眼识识,耳识、耳识识。说耳识识就和耳识就不同了,是这样意思。『乃至以了别触境的身识识为见。』就是触为相,那么身识为见。

  『意识呢?它以一切法,从眼到法的诸(十二)识为相。』十二识为相。这个意识还有一件事,他也能够去反缘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这个意识。意识能缘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同时他也能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但是这样子也就包括在里面了,包括那个色声香味触法,包括这个「法」里面,所以意识能缘十八界的,是这样。『意识呢?它以一切法,从眼到法的诸(十二)识为相。换句话说:一切眼根识,一切耳根识,乃至一切法识,凡是意识所缘的,都是意识的相,而以了此一切相的意识识为见。』是这样意思。『意识识为什么能遍以诸识为相呢?由此意识有分别故。』有分别心故。『五识是有漏的现量性。』前五识说他是无分别的,所以叫做现量,但是那还是有漏的,不是无漏的现量,无漏的现量是圣人了。『只有自性分别,不能分析,综合,推比,联想等,所以说它无分别。意识就不然,具有三种分别。』就是它也有自性分别,也有随念分别,也有计度分别。「随念」,就是过去所思惟过的,他现在还能再忆念,叫做「随念」。「计度」,就是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都在虚妄分别。『所以名为有分别』。『有分别,不但现在能遍缘一切,因遍缘一切而熏成的意识种子,在它现起时,也自然似一切识而生起。意识上似现一切法的义相,所以它能以一切法为相。』这一段文就是这样解释了。

  ************************

  再就是第65页,正文第65页这个颂:「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这个颂。这个颂,印老讲记286页的最后一行:『第一颂解说无二。』解说这个无二的道理。『第三句的非法非非法。』这个颂的第三句:「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第一颂解说无二」,这一个颂的大义是解说无二。『第三句的非法非非法,结释前二句。』就是前面「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把前面这两句把它结束。『如义显现法的实性是不有的。』这底下解释这第一句,『如义显现法的实性是不有的』,这句话呢,应该说就是似义显现的法的实性是没有的。似义显现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的实性是不有的,所以叫做「如法实不有」,可以这样解释。『所以说非法』,所以那第三句有个非法就是这个意思。「如义显现法的实性是不有的」,若这样讲这句话指什么说的?就是指遍计执说的。「如义显现法的实性是不有的」,但是若说它是圆成实性,就是前面也有解释,说是这个金矿…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