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个因缘,影就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因缘所生法这个影,离开了太阳和树,这个影能独立存在吗?不能的。他离开了因缘,这个影能自己存在吗?没有这回事。他若能够自己存在,就叫做有自性。把树砍倒了,没有树了,还有影在那里吗?若有影在那里,那个影就是有自性的。那就是这上面说:「它的自相实在是毫无自体的」,就不能这么说了。若是把树砍倒了的话,就是没有影了,那么就可以知道,影在的时候,就知道影是没有自体的,没有,这就叫做「空」。不是说没有影叫空,有影的时候,影没有自体就叫做空,是这么意思。
说「色即是空」,色是因缘所生法,他没有自体,所以叫做空。所以我从这一段文,读这个孙陀罗难陀这一段的譬喻,感觉到那和《大般若经》是一致的。《大般若经》是说这个道理啊!是一致的。
现在这里说这个「遍计所执」这个「似义显现」,亦复如是,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唯识上说依他起不是自性空,他不这么说。是说遍计执是自性空的,就是遍计执这个「似义显现」,似义显现是自性空的,是毕竟空。「它的自相实在是毫无自体的」。
『依本译说:它唯是那能遍计的虚妄分别心的所执而已。』只是我们的执着,我们执着他有真实性。什么叫做有真实性呢?就是有自体的东西是有真实性的,叫做有真实性。没有自体的,虽然是有,但是不真实。说我们这个人说话的气力很强,精神很旺,这是假的,你叫他七天不吃饭,看他还有没有气力,看他还有精神说话吗?所以那个精神的旺盛,那么多的健康都是假的,靠不住的,有不同的因缘的影响立刻就没有了,就破坏了,都是假的。看那一个墙上有一支草,「我为勤灌溉,欣欣有生意」,这是假的。说那个人长得那么样的好、很美、很怎么…都是假的;说那个人不好,很丑陋,也是假的。因为都是因缘有的,因缘不支持他的时候,这件事就没有了,都是假的,没有真实性。那么没有真实性,但是我们就是要执着他,执着是真实的。只是你在执着而已,实在没有那么一件事,所以这叫做「遍计所执」,「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前面那第一个解释,由能遍计、由所遍计加起来故名为遍计所执。现在这第二个解释,没有所遍计。你认为是有真实性,在那上面没有真实性,没有你所执着的那个,在所遍计的那一切法上面没有你所遍计的那个,只是你在遍计而已,故名遍计所执。分两个解释。
所以这唯识上,它叫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先观遍计所执是空的,这是第一步,先观察一切法都是虚妄,如梦中境,不真实。我们执着真实的,完全是错误的,没有。你就先思惟这一点,思惟一切都是不真实;我认为是真实,是我的错误,这是我的颠倒。先第一步这样破除自己的颠倒执着。修唯识观第一步是这样子。我认为这一点就非常好,这个修行人第一点先做这一步的修行,是非常好的。直接对治,不躲避,不要躲避,先这样对治。对治的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在这上生贪瞋痴烦恼嘛,这一下子心里面有了正忆念了,这个烦恼不动。烦恼不动的时候就自在的多,虽然还没断烦恼,但是烦恼不动就很好,很自在了。不过福德大的人也很自在,但是我们用圣人来看,不管福德大小,都是烦恼在动。若是你修这个遍计所执相是毕竟空的,你烦恼不动了。圣人一看:喔!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值得恭敬。他开始转了,方向回转过来了,同于圣道了。不继续向凡夫那面流转,所谓逆流,逆生死流。顺逆的逆,逆生死流了。所以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提得有意思,在这个地方要多用点心去思惟观察。
我现在又开始说些烦恼的话。从教义上,佛菩萨开示我们修行的法门是这样子修行的,不符合这个意思,那个修行能怎么样?能有多大作用呢?我们自己说开悟了,哎呀,未必,未必是开悟。这个问题就解释到这里。
************************
第49,这个正文的本子第49页。「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这个49页倒数第5行。我们把这一段文念一下。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这是标出来。这底下解释:「所以者何?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就是第一个「一由唯识,无有义故」。「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一切识而生起故。此中有颂;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被亦能伏离」。
这一段,你看这个印老的讲记208页,这篇7行开始:『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一切法唯是虚妄分别的乱识,没有似义显现的所取义。』「没有似义显现的所取义」这句话还需要解释。怎么叫做「没有似义显现的所取义」呢?似义显现是依他起,是有的。「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这个幻术所变化的这个人,这个人你可以见闻的,可以看见他,这个眼识是可以看见他的,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不过他不真实就是了,还是有,就是有而不实,是有;这依他起的有就是这样意思。这个似义显现就是有,不是没有。
『没有似义显现的所取义,所取义是没有实体的。』是这样意思,就是他没有实体。若说实体,就是一点也没有,是这样意思。『这是唯识的根本义;下面的两相,不过为说明现象,给予唯识的一种解说罢了。』下面的两相就是「由二性」和「由种种」,这两相。解释这段文,看印老的解释。『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二性就是相识和见识。』这两种。『虽然唯是一识。』这个相也是识,就是所见的一切相、所缘的一切事也是识;能缘一切相的这个见识也是识,这两种都是识。虽然都是一识,就是一识。『但在乱识现起的时候,就有一分所取的相,一分能取的见的二性差别现前。』因为心一分别就有能分别和所分别,就有二性分别。『这相见皆是识,所以叫相识见识。』这两种都是识,但是这个「见识」是有明了性,这个「相识」是明了性的识所变现的,还是有这个分别。当然都不真实,就是这样意思。
『一般人以为相是外境,见是内心,实际上两种都是识。』都是识所变现的。这个「识所变现」这个地方,人还是不容易承认,我不容易承认「我所分别的是我所变现的」,我们一般人是不容易承认这句话的,不容易。但是,智慧稍微高一点,也应该容易体会到,就是造成误会的时候,造成误会的时候你能够先不要动气,常常多反省,觉悟了是我的误会,并不是他搞我鬼,这时候就明白,喔!这是我内心的变现,他并没有搞我,我疑惑他搞我。我疑惑他搞我,最初不是疑惑,我认为他真要搞我,那就是不承认是自心变现。等到觉悟是我误会,按佛法的话就是自心变现;用这件事可以体会到,一切都是自心变现的。
我这样讲,你们听得懂吗?要承认所变现、所缘虑的境界是我能分别心的变现,这个地方是不容易的,不容易承认:我分别的境界是我心的变现,不是外面的境界真实有那种事。我们很难承认这件事。但是从自己犯的错误上,可以觉悟到多少。
师:智禅法师,你要说什么?
问:如果,假如说这个是每一个人自心变现的。那么,当那个人死掉以后,当他死掉以后,这个人消失了,他的这个自心变现的东西也应该消失。但实际上别人看起来并没有消失。
师:有什么没有消失?
问:譬如说:所有的世界,这个根身器界这些外面,我们凡夫认为所有的境界,并没有因为这个人的消失 而这些境也同时消失。
师:这个前面也解释过这个问题。这个,他的境界是消失了,别人还看见有山河大地,那是别的人的业力变现,不是那个死掉的人变现的。他死掉了那个,他已经随着没有了。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前面那个种子那个地方,说是有生因、有引因,有一部份是引因的力量。譬如说他自己的身体是他识的变现,但是那有引因的力量又拖长了一个时期。等到引因的力量也结束了,那就完全没有了,是这样意思。譬如说:这屋子里有这么多灯。我们这屋子的光是由这个灯发出来的,但是你用那个开关关掉一个,这个灯他所发的光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还看见还有光,那是其他的灯的光,不是那个灯的光。这个灯的光已经没有了,不现了。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的根身器界,每一个人都有变现。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都有变现他的根身器界。那他若死掉的时候,这个果报结束的时候,这个人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根身器界就都结束了。但是,我们还看见有山河大地,乃至他花钱造的房子还在,那就不是了,那是另一回事了。可以吧?可以这么解释吧。
问:我觉得用这样的譬喻来说明「以境为缘,以本质为缘还见本质」。如果说是「以心变现」这种说法,用这个镜子你的本质现影相生,这种外境现起和镜子的比喻,我不觉得非常地完全的配合相称。我的意思是说:以人为本质,从镜中现起的影像和你变现外界这个世界,这个譬喻我很难认为融洽,因为那是一种业力所现的,和你的本质,这种镜中的影像……?
师:这是那样。他那一段文,每一段文他有一个特别的要显示的正义。「以质为缘还见本质」,那要显示的正义是什么?就是告诉你,你所分别的是你的自心变现,只是显示这一件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这个分别心这种境界,是你自心变现。主要是显示这个意思,显示这样意思。
问:影像与本质、和你所变现这两件事情,那可能用另一种形式来说明,而不是完全真的你的本质去见你的本质,你的影相跟本质那样密切地那么相似的。
师:我看是很密切。你看,我们譬如说作梦,梦见一个人和这个人吵架。在梦中梦见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感情很好的人…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