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面,你看不见黄金,黄金是不显现的,但是经过火的烧炼,黄金现出来了,但是没炼以前还是不现的,只现出是土。那么按照这个意思来说呢,「如义显现法的实性是不有的」,那就指圆成实性说的了,指圆成实性是不显现的。但是在这一段文,我看,还是指遍计执说好。
这下面第二句,『虽没有实体,但如显现的非一种的万有差别,明白的显现可得。』那么这个话呢,虽没有实体,虽然没有我们执着心所执的实体,我们执着的实体虽然没有,「但如显现的非一种」众多「的万有差别,明白的显现可得」,那就是依他起了。这些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所以没有实性。『所以说非非法』,就是不是没有。「非非法」就用白话说,就是不是没有这件事,还是有,就是不真实。所以第二句应该是指依他起说。第一句指遍计执说,第二句指依他起说。
那么第三句,『由这非法非非法的见解,故说无二义。』「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应该是这样讲。在王恩洋的注解上也是这样意思,王恩洋注解是138页,王恩洋他说的是更明显了。138页,王恩洋的注解:「已说诸法常无常无二等义,此复以伽他具显诸法有非有无二义,无自性无生灭等」这些。倒数第二行,「颂中如法实不有者,如诸凡愚于所缘境所执诸法实不有故。」这就是说遍计执空,是这个意思了。「如法实不有」,他就这么讲:「如诸凡愚于所缘境所执诸法实不有故」。「如现非一种者,所执虽无,而有众多似相显现,依他起性非一种故。」这可见第二句就是依他起,第一句就是遍计执。「自性差别青黄赤白声香味触了别领纳种种相转,非全无故。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者,所执无故非法。执所依缘似相显现有众多故非非法。以是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所以这个颂,这个王恩洋的疏和印老的讲记应该说是一致的:就是如法实不有是遍计所执,如现非一种是依他起,第三句就皆说无二义,是这样意思。
问:前面师父讲到无二,不是依他起吗?
师:对,前面是有这个说法,是的。「非法非非法」,是的,前面无二是依他起统一了遍计执和圆成实,是有这个意思。但是这个地方又似乎不是那样,可以看出来那里面多少个颂不完全和前面相合,是的,是这样。
问:这个法解释为一切法不是更好吗?如法实不有那个「法」。
师:如法实不有呢,王恩洋解释得清楚「如凡愚所执的诸法」。如凡愚,就是我们平常人所执着的一切法实在是没有的,所执着的实性是没有的。我们执着都是真实的,不知道是如幻如化的,这个所执的实性是没有的。
「如法实不有」,这句话也很好,你修止观的时候也可以用得上,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也是很好。如法实不有就是遍计执,遍计执是没有的。如现非一种,就是依他起的如幻如化的一切法,这众多的一切法还是有,就是有,是如幻如化那样有,而不是真实有。
问:师父,这里应当也可以这样解释:如法实不有的话,这个似义显现这个实性它本是空的,不有就是空。那么也可以这样解释,这个等于说就是圆成实。如现非一种的话,这个现出来有各种的万有的差别,这个差别也是我们的遍计所执所造成的,这是遍计所执。那么非法非非法呢,就变成所谓的无二的依他起。因为它这个是在应前面所讲的无二义的这个说法,前面这个是圆成实,然后遍计所执,然后非法非非法就变成依他起的无二。
师:你若和前文去会合,如果把非法非非法独立的去会合前面那一段文,这么讲似乎是也有一点根据。但是在这一个颂上来看,就不合。在这一个颂上来看,就是「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如果单独在这个本颂上来解释,什么叫做「非法」?就是如法实不有;什么叫做「非非法」?就是如现非一种。
问:单独的话当然是这样,但是我说整段的话应当也可以这样讲。
师:若整段的话来说呢,就不要和前面去拉关系,你就是单独在这个颂上说。在这颂上说,什么叫非法?「如法实不有」。什么叫非非法呢?「如现非一种」。「故说无二义」,就是这么讲。在这本颂上自圆其说,在本身上前后文要合,这么讲,在《世亲释》上也是这样子。这样说呢,就先和前文的关系先不要讲,讲它本身也是可以。
问:这另外又有个问题:唯识学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请师善加解释,如何生?如何熏的条例、轨则?这是提出一个问题来。
师:这个唯识上说: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怎么生现行呢?要如何生?种子怎么生现行呢?提出这个问题。
仗因托缘。仗因托缘,具体的说就是四缘。因缘、次第缘,次第缘就是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所以种子生现行,就是要这四缘。就是指「识」说。譬如这个眼识,眼识是个现行。这个种子生出眼识,他怎么样生法呢?第一个要有因缘,就是要有眼识的种子。眼识的种子,他要有一个作意心所去引那个种子去发生现行,要作意。「作意」是什么?就是增上缘,作意是增上缘。现在这样:因缘,一定要有种子,不然他是不行;这个意识也是一样,要有意识的种子,才能生出意识现行来。这个是因缘。还要有一个等无间缘。就是前一念的意识灭了,后一念意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念意识不灭,后一念意识不能生起。就像你坐的那个座位,你若不起来的时候,别的人不能同时在那儿坐,不可以。所以一定还要有一个等无间缘。因缘、等无间缘。还要有个所缘缘,有个所缘境,不然的话意识不能生起。还要有增上缘。增上缘,以前有作意心所叫增上缘。譬如说这个眼根,眼识一定有眼根作增上缘,不然的话眼识不行,不能生起。譬如这个眼根坏了,这个眼识就完了,就失明了,眼识不能生起。所以这个种子怎么生现行?要四缘。这个识的生起,一定要有四缘。若是物质的色法,不需要四缘,它一定也要有因缘,还要有增上缘。不需要有所缘缘和等无间缘。因为它不是心法,它没有明了性。没有明了性,就不需要等无间缘,也不需要所缘缘,因为它不能缘所缘的境界,所以不需要所缘缘。它一定要有因缘和增上缘。
如何熏?种子生现行,在心法上说要四缘,色法要二缘,可以这样生。那么,这个现行熏种子,怎么样熏法呢?
看那个16页,16页第4行:「复次何等名为熏习?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什么叫熏种子?就是这样熏的。就是你这个前七识,或者说是前六识,和阿赖耶识在一起俱生俱灭,就熏成种子了。你前六识在活动的时候,阿赖耶识和你在一起,你所活动的情况全部的、没遗漏的都熏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就是熏成种子了,熏成了一种功能。那么你熏成了这种功能,这个功能再现起的时候,你第六识再现起,就靠你以前熏习的功能再现出来。怎么熏习的?就是这么熏习的。所以这个意思,你把这个文常常地读,熟了就知道:怎么熏的?就是这样熏的。怎么生的?就是这么生的。
问:关于熏习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种子生起的时候它是剎那生灭的,那么它前一念和后一念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等无间缘作为中间的关系,还是前一念和后一念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前一念的关系,就是前一念灭,后一念才能生起。就是倒出来一个空位。
问:但是前后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上面的关系?或者是有他之间的关系?
师:也是有关系,但是关系是不稳定,不是稳定的。譬如说我们思惟,在心里面注意这个灯,一剎那一剎那地这样注意。忽然间有个大的声音来了,这个心就去注意这个声音去了,就不注意灯光了。就是这里面这个力量的大小,随时会起变化。有关系,但是又会有变化。就是这样子。
问: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这个心动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现起的,那么它所具的四缘也都是种子现起的吗?是一剎那之间,四缘同时从阿赖耶识现起的吗?
师:都是现起的。
问:那就是说,它本身具足这四缘。从种子里头本身具足这四缘。
师:当然种子是各式各样的种子,阿赖耶识是各式各样的种子。是的,没有所缘缘就不行。都是剎那剎那变异的,剎那剎那顿现的。
问:那么这个顿现是一个种子只能现一法吗?还是说,我在顿现的时候只是一个种子现起,还是所有诸法的种子在那一剎那之间全现起?
师:这话是那样,就是成熟的,没有成熟的不能。譬如说我们现在,我们心里面有地狱的这些诸法的种子,有地狱、饿鬼、畜生的种子,但是现在不能现。现在我们是人,就是属于人的这一类成熟的种子才能现,其他的不能现。所以不是所有的种子一下子通通变现,不是,只是一类一类的成熟的种子才能现。不成熟的时候不行,这因缘不成熟不能现。
问:是一剎那只是一个种子现起呢?还是多个种子可以同时现起?
师:多个种子同时现起。
问:那么多个种子一起现起,是不是表示也就是说等无间缘里面,前面灭了,后面才生起。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诵经的时候,我明明嘴巴在诵经,然后脑筋还胡思乱想,这一心二用,怎么说呢?这一齐现起的,前面还没有灭,后面就又想起别的事来。
师:这个诵经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就是不稳定,它在这诵经的时候,意识它偏要打妄想了。
问:那两件事都在做呀!我嘴巴还在诵,我脑筋还在打妄想。
师:是的。还有就是那个意识是非常地不稳定,它一剎那跑了,一剎那又回来,就是这样子,意识是这样子。
问:但是我经也没有念错,我现在念的是对的。
师:但是不够分明了,意义不够分明了,是有这个情形。因为我们没有定力的人,他就是这样子。但是这里面…智者大师也常说这句话,就是学习佛法是逐渐地、渐渐地学习,你要一下子我要求通通都要毕业了,这是不可能。我曾经在这里面,就说这个「顿现…
《《摄大乘论》笔录 前三章──复习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