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P17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東西是可愛的,實在可愛沒有,在依他起上沒有可愛的事情,所以這個貪心是不對的。說我生瞋心,這個人可惡,這個可惡的境界是沒有的,這個瞋心不應該生起。是用這個蛇來表示這件事的。

  問:是不是當時那個繩子是一個實體,我們只是認錯繩子當作蛇,認錯而已,後來發現,喔!原來是繩子,它就是繩子呀!但是以空來講的話,就是說:諸法都是空,我們人也都是空,那個繩子也就是空。那什麼時候繩子會不見呢?

  師:你說繩子是空的,我剛才說了,那是這個《般若經》上的意思,是《中觀論》上的思想;這個繩子也是因緣生法,也是畢竟空的,是這麼講。但是《攝大乘論》這個唯識學不這麼說,他不說依他起是空的,他不那麼說。它只是說依他起是有,但是這個有是如幻如化的有,不說他是空,不那麼說。這是這個學派的教義有這樣的分別,不完全一樣。但是我們現在急須的,就是要把蛇空掉,是這個意思。那個繩子空不空,第二步再說,現在不著急。

  

  問:師父,我可不可以這樣作一個理解。這個遍計執是妄有,依他起是如幻的假有,圓成實性是真有,但是它是無相。

  師:是的。圓成實性是真實有,依他起是如幻有,遍計執實在是畢竟空,實在是沒有的。

  

  問:我們說了老半天,那阿賴耶識是在那裏?

  師:就在這裏,阿賴耶識就在這裏。阿賴耶識者,就是我們的最微細的心。我們的識有粗顯的一部分,有微細的一部分。粗顯的一部分,我們自己能感覺到。微細的一部分,我們自己感覺不到。譬如睡覺的時候,不作夢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阿賴耶識的境界。

  問:那在哪裏呢?

  師:也在這裏,不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就是在這個身體,就在這裏。

  問:在身體的哪裏?

  師:它應該是周遍的。

  問:那超過身體呢?

  師:它的作用是超過的。所以這個臨死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剎那剎那的舍離身體的時候,那個地方就開始冷。所以這可以知道,阿賴耶識是周遍全身的。

  

  問:師父,那個殘廢的人,他那部分的阿賴耶識是離開了,還是說跑到其他的部位去了。

  師:殘廢了的人是有一部分缺了,但是阿賴耶識它不應該是缺少的。

  

  問: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一次不曉得爲什麼就好象要斷氣的樣子,他整個人有一種意識在空中看他自己的身體,但是他沒有死,他就看到很多人在哭,後來他又回到他的身體去了。像這個,他算是第幾識在上面?

  師:那是第六識。若從這個唯識的理論上看,就是第八識沒有離開。第八識沒有離開,所以第六識可以回來。若是第八識離開,就不能回來了。因爲那個時候那個身體不可以作識的依止處了。因爲壞了,不能作識的依止處了。阿賴耶識若在,這個身體還可以作識的依止處,所以第六識能回來。

  

  問:其實,阿賴耶識不是功能嗎?

  師:阿賴耶識是功能,但是也是識,也不能說他不是識。

  問:識也是功能呀?

  師:說功能,就是種子,是種子的意思。當然識解釋它是功能也是可以,但是若是說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是功能,識也是功能?也是可以,也可以這樣解釋,但是功能與功能不完全一樣了。

  問:不是所有的識,也就是功能嗎?

  師:也是可以。但是說識是明了性,有明了性的功能。

  問:可是功能很多種?

  師:功能是有很多種,這樣說也是可以。

  問:那可不可以說是能量呢?

  師:說能量呢,最好是說種子,種子是能量,比較好。因爲這個能量它有窮盡的時候,某一種能量發生作用以後就結束了。若說「識」是能量呢,阿賴耶識似乎是不可以窮盡的。

  

  問:如果說種子是能量的時候,能量是不會滅的。

  師:能量不滅,這個話,如果說名言種子是不滅,還可以。這個業種子也是能量,業種子不能說不滅。譬如說,我們作了罪的話,這種種子,它受了罪的果報以後就結束了。如果說它不滅,一直的叫你受罪,這個就不合道理。

  問:是不是可以說這個能量還在,只是能量的功能性沒有了?

  師:反正果報是無常的,就表示能量是無常的。但是能量可以繼續栽培。如果說「能量不變」世間的科學這麼講,但是佛法的種子它是有變化的,種子是有變化的,也是有生滅變化的,可以重新栽培的,可以改變的。那又和世間的說法不一樣。名言種子也是有生滅變化,但是他可以一直的演變下去,但是到成佛的時候就是完全改變,就變成清淨的名言種子了。

  

  問:師父剛才說「識」是明了性,那麼由這個識所變現的山河大地,它也是識,是處識,那這個處識它也有明了性嗎

  

  師:它沒有明了性。所變的山河大地是無情物,沒有明了性。

  

  問:還一個問題。譬如剛才師父說:第六意識離開身體,那麼這個第六意識不借助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這些,使他能夠看到東西,能夠看到人在那兒哭。那這個是不是有一點……就是這六個識,實際上是一意識的說法?要不然這意識不能看不能聽嘛?意識能夠直接明了外境嗎

  

  師:一意識是說前五識不是獨立的,和意識是一體的。這樣說呢,一意識也是有道理。而在《攝大乘論》上面,無著菩薩並沒有否定它。沒有說「一意識是不對的」,沒有這句話。所以印老法師的心細,感覺到無著菩薩還在猶豫;是多識呢

  是一意識?是一識呢?是多識?還沒有決定。

  問:但是若如果是一識的話,就有一個問題。因爲這心、心所法只能一個自體生起,就是在這一個識上,一剎那中只能生起一個識。假如說,我這個意識和前五識相同的話,那麼我聽的時候不能看,看的時候不能聽,那只能一個所緣,不能夠同時生起兩個所緣。

  師:可以同時能看也能聽,前五識可以同時發生作用,這是可以的。

  問:那假如是一個意識的話呢

  

  師:一個意識;意識不能說有六個,但是前五識可以同時發生作用。這一個意識同時的去見、聞、覺、知,可以這樣。就是意識的作用是非常快的,是可以的。這是在《解深密經》有說這件事。

  

  問:我剛才聽師父說:圓成實是有的,依他起是沒有的。如果說證到圓成實的時候,那圓成實就是說世間萬有的相貌,它的真相。依他起也就是說世間的真相就是因緣所生,所以這個因緣所生的法,它在剎那剎那生滅,也就是依他起相。所以就在這個剎那生滅中,如果那個證悟的聖人他能夠看透了,他們就沒有起分別相,所以那個剎那生滅的相本身就是虛妄,也就是圓成實的現相,是嗎?圓成實所現出來的?

  師:唯識上的說法,依他起是有。依他起不真實有,是如幻如化的假有,不說依他起是沒有,不這麼說。只說遍計執是空無所有,只是這麼說。這個圓成實是聖人的境界,聖人才能覺悟圓成實。覺悟了圓成實的人,譬如初果聖人或者初得無生法忍的人、或者阿羅漢這些聖人,他看見這一切依他起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剎那生滅不真實的。我們凡夫不能看它是如幻如化。看它都是虛妄的,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圓成實生出來一個依他起,不這樣講。依他起的發生是由遍計執來的,因爲我們執著,這個執著心一動,貪的執著、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煩惱的執著,我、我所的執著,這個執著心一動就造業了,就這樣子就熏習了阿賴耶識。熏習阿賴耶識的種子再變現出來,又是依他起,就是根身器界。根身器界出現了,那麼我們這個分別心,就是「似義現時是彼見識生依止事」,所以這個見識就分別出來;生出來以後,又去執著,又熏習種子。所以遍計執爲因生出來依他起,依他起爲因又引發出來遍計執,所以他們互爲因緣的生起,是這樣。不是圓成實生出來一個依他起。所以在唯識上看,不是諸法實相生出來一切法,他不這麼說。不是諸法實相能生一切法的,不這麼講。諸法實相不能生出一切法的,一切法一定是剎那生滅的有爲法的執著的種子,生出來一切有爲法,這個因緣是這樣講。其他的學派可能會有這個問題,諸法實相能生一切法。

  

  問:那麼證入圓成實以後,再見到的如幻如化是什麼?

  師:這是聖人的境界。就是他有大悲心去度衆生的時候,說是衆生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是實有衆生可度的。

  問:那是什麼呢?

  師:這就是大悲心度化衆生的時候的境界,度化一切如幻如化的衆生。

  問:不談大悲心,而是談這個現相,這個現相從那裏起?

  師:現相,這個衆生的現相,就是衆生的遍計執生出來的依他起。而這個聖人他沒有入涅槃的時候,他還要在這個世界生存,當然生存的時候,他也會看見衆生的境界,所以看見衆生都是如幻如化的。

  問:那見這個如幻如化跟依他起有沒有關系?

  師:如幻如化就是依他起。

  問:就是依他起,可是聖人的依他起和凡夫的依他起不一樣,他是不執著的。

  師:凡夫依他起也是如幻如化,聖人的依他起也是如幻如化,不過聖人能覺悟,凡夫不覺悟如幻如化。

  問:那聖人的如幻如化的依他起是不是也是從種子來的?

  師:也是。也是由種子。

  問:他那個種子是清淨的種子跟凡夫雜染的種子不同,還是他也有他雜染的種子?

  師:他也有雜染種子。

  問:那他這個如幻如化是從他的雜染種子來的嗎?

  師:是的。這個聖人以前是凡夫,他無始劫來熏習的這些雜染種子,變現出來他現在的根身器界,但是這個時候遇見佛法了,他修學聖道,他成就了聖人的戒定慧,但是原來的果報不變,他還是有眼耳鼻舌身意,還是有老病死,他也可能會有病,但是他的第六意識轉變成清淨的智慧了,他這個清淨的智慧在這個如幻如化的根身器界裏面,無住生心,就是這樣子,無分別住。你不能苦惱他,雖然也有苦,但是他可以不苦,苦而不苦。等到他的壽命到了,這些幻化的事情結束了,他入無余涅槃了。假設這是不回心的阿羅漢的話,入無余涅槃了,就沒有事了,就是這樣子。

  

  問:所以,您在這兒講…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