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到的佛性,說得很廣。對,也包括行性佛性,也包括理性佛性。若說是「慈即如來」,這句話也包括理性,也包括行性在裏邊。因爲慈悲喜舍一切法裏面都有法性,所以都有理性佛性。但是你有大慈悲心,這也是逐漸栽培來的,所以這是屬于行性。但是把這個大悲心圓滿的成就了,那唯有佛,其他的人還是不圓滿的。所以「慈即如來」。
問:這本書後面,到最後它是有講說:這個阿賴耶識就是自性生。當它法身生的時候,阿賴耶識「轉」成自性生。
師:是的,這後面有說。這個《攝大乘論》看出來在生死緣起、染汙緣起的時候,他不提阿賴耶識裏面有佛性,有圓成實性,這話都不提。等到後邊要開始修學聖道的時候才提出來:「阿賴耶識就是依他起,依他起裏面有圓成實性」,說出這麼一句話來。所以就是阿賴耶識裏面有圓成實性,所以轉成自性生,就不名爲阿賴耶識了,就是名爲法身了。自性身也就是法身。
***********************
圓成實相
我把這個遍計所執講完了,依他起也講完了。現在把這個圓成實相再講一下。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那麼這就是圓成實相。依他起相就是似義顯現,這個似義顯現,由無始劫來的虛妄分別的熏習,不可能不顯現的,就是一直的虛妄分別,一直的顯現。但是現在你遇見叁寶了,修唯識觀,修學聖道,逐漸的修行,這個似義顯現不顯現了,這個諸法空相現出來了,「是名爲圓成實性」。看印老的解釋:『于彼依他起相上,因遍計性的似義相永無有性,就是徹底通達遍計性無。』徹底通達,就是成就了佛的無分別智慧了。『依他諸法因空卻遍計執性所顯的空相,叫圓成實相。』所以這句話也說得非常簡要。「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是名爲圓成實性」,你一定要把這文背下來。「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把它背下來。
現在這底下解釋:『現在,我們可以獲得叁相的基本而簡單的認識:依他起是虛妄分別的心。』什麼叫做依他起?就是虛妄分別的心。遍計執是什麼呢?『遍計執是似義顯現的境。』就是心所緣的境。心所緣的境也包括心在內的,因爲這個心它能緣一切心,心還能反緣一切心的。圓成實性是什麼呢?『圓成實是因空卻遍計所執性所顯的諸法空相。』就叫做圓成實性。很簡單,就是在依他起性上空掉了遍計所執相,那顯出來的空相就是圓成實性。這是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才能證悟這個境界。所以這樣說呢,圓成實相就是一切聖人的境界,遍計所執相就是一切凡夫境界,依他起性是通于一切凡聖的,是這樣子。『辨中邊論說:唯所執,依他,及圓成實性。』這個「所執」就是遍計所執,「依他」就是依他起相,圓成實性。『境故,分別故,及二空故說。』這個所執是什麼?就是似義顯現的境,依他就是虛妄分別的心,分別故。什麼叫圓成實性呢?「及二空」,就是我空、法空,這就是圓成實性。『它也說境故是遍計所執,分別故是依他起,二空故是圓成實,這是唯識學上叁相的定義。』說得很清楚,說得很簡要,你一定要記住它。
記住它呢,你在靜坐的時候可以這樣思惟,思惟的時候,你若有奢摩他的基礎,你去作這樣的毗缽舍那的正憶念,你這個正憶念有力量。有力量,在什麼地方表示有力量呢?就是煩惱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的正憶念就會現出來;在煩惱來的時候,正憶念出來,這就表示你的正憶念有點力量。如果煩惱來的時候,正憶念起不來,就表示正憶念沒有力量。所以我們不妨自己考驗自己,歡迎人家來觸惱我,你觸惱我的時候,我自己看看我的正憶念能不能起來。我能起來;多謝你幫助我修行。不要說:人家一說我不對,這個人是壞蛋,不要這樣。歡迎人家說一些不如意的話,這時候我的正憶念看能不能起來。不是很好?也是很好,很快樂。若是我們天天用功,今天也靜坐,明天也靜坐,天天靜坐,好象也用功,但是你用功進步沒進步?不知道。要有人考驗你一下,才知道,喔,我沒進步。所以有的時候,有一點煩惱也不要緊,但是自己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正憶念,不然的話沒有意思,沒有意義。如果正憶念一直的不能生起,就是時間都空過了。
問:師父,您剛才說看到繩子,那個繩子在那邊,他看見以爲是個蛇。所以這個看到的蛇是遍計執,繩子是依他起。那如果看到這個繩子,就說它是空的、是假的,那這樣叫圓成實,見繩爲空。
師:是的。這個是那樣,觀察這個蛇的畢竟空,在唯識的理論上,他不說依他起是空的,他不那麼說。他說遍計執是空無所有的,你能觀察遍計執是空無所有的時候,這依他起就不現了。「似義現時,是彼見識生依止事」,這個「似義顯現」,似義現的時候,他有什麼作用呢?「是彼見識生依止事」,就是是彼分別心生起的依止。因爲有似義顯現,你的分別心才能生起,就是要有一個所緣境,這個能緣的心才能生起。若沒有似義顯現的時候,這個見識的生依止沒有了,生依止這個見識就不起了。這樣說呢,你觀察遍計所執似義顯現是畢竟空的,無有少法可得的時候,這個似義沒有了。似義沒有了,能分別的心也就不起了,這個時候就是圓成實性。他不去觀察依他起是空,但是你觀察遍計執是空的時候,依他起就不起。《唯識》上是這樣子講,那和這個《中觀論》不同。《中觀論》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是不可得的,觀察它是畢竟空的,這個法門不同。所以我們若說是觀察蛇不可得,繩子也就沒有了。不說觀察繩子是畢竟空。如果你觀察繩子畢竟空,這和唯識學就有一點不符合了。
問:這個遍計執,主要是由意識的執著而産生的。那麼當我們前五根對境接觸的時候,那麼這個前五根所明了的應該是依他起?
師:那也不能那麼說。因爲我們前五根都是有漏的,前五識不能說是無漏的,也還是有漏。還是有漏,所以他所見的境界也是沒有名言,但是不是無漏,所以不能說他就能夠有正智與離名言的境界相應,不能那麼說。雖然他沒有名言,但是沒有正智。說能見到依他起的離名言,能見到圓成實性的離言的法性,那是聖人的無分別智。我們凡夫沒得無分別智的時候,所以前五識在緣一切法的時候,雖然是沒有名言,但是不能說它是能照見如幻如化的依他起,不能那麼說,因爲沒有正智。要有正智才可以,所以還差這麼一點。
問:就是一直要到佛,前五識才是無漏的。那時候,他真實的見到依他起的如幻。
師:對,因爲那個時候他有無漏的智慧了,就是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有無漏的智慧了,這個時候才能與聖道相應。我們現在他也是能夠離名言,前五識沒有名言,所以應該說他是能見到依他起了,但是還是不能。因爲沒有正智,所以他還是雜染,他隨著第六識受到第七識的染汙,所以還是不行,還是不可以。
問:師父以前講過,說我們這個意識見到依他起,然後是由這個意識變現了一個相,我們去做分別,並不是說我們意識所見到的那個相就是真相。
師:就是阿賴耶識變現的境界,作意識的所緣緣。也可以說是依他起,依他起作意識的所緣緣。因爲要依據這個似義顯現,似義顯現就是依他起,以依他起爲所緣,意識才能生起。所以「似義現時,是彼見識生依止事」,就還是這句話。但是他的心一分別的時候,並不是分別依他起,一分別的時候就執著了。執著這是蛇,是遍計執,是這麼意思。因爲他心一動,就有過去的熏習,我執、法執的熏習,這些種子在分別,種子生現行的時候,就是分別心,分別心這樣執著的分別就不是依他起了,就是遍計執了。這個就是所緣緣,以依他起爲所緣而生起,等到分別的時候,就是遍計執了。
問:如果他分別而不執著呢?
師:分別而不執著,那是聖人,不是凡夫。聖人才能不執著。
問:您的意思,那條繩子也是虛幻?是早先的阿賴耶識變現的,也是假的。那就是雙重虛幻?
師:對,雙重。這個繩子雖然是虛幻,還是有,是假的而已。這個蛇是沒有的,繩子上沒有蛇嘛。所以明眼人,這個眼睛視力強的人,光線好的時候,根本沒有蛇。而繩子是有的。所以唯識學上講;依他起是有,不能說是空,但是可以說蛇是空的,是對的,沒有蛇嘛!就是遍計執是空的,但是依他起是有。
問:那個「有」也是似義顯現的?
師:也是虛妄,也是識所顯現,就是似義顯現,也是虛妄。雖然蛇和繩子都是虛妄,但是不一樣。蛇是沒有的,空的,繩子是有的。
問:還是不理解。那個蛇去了以後,那個繩子也就自然沒有了嘛!把第一重虛妄去掉了,那第二重虛妄,也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師:這個是那樣。這個譬喻,只譬喻這個遍計執是空無所有的意思。而又是依止依他起才有這個蛇,只譬喻這個意思。沒有譬喻說是遍計執空了,蛇沒有了,繩也沒有了,不譬喻這個意思。
問:如果是徹底的把遍計所執全部去除掉以後,那就一下子就圓成實了。圓成實,那就連依他起也沒有了,那繩子就沒有了。
師:是。但是不是用那個譬喻來譬喻這件事的。那個只是譬喻遍計執是空的,這樣意思。
問:這個遍計執,蛇是空的。如果說這個繩子也是空的,就是說:這個萬物萬法,就是從無始劫來一直不停的展轉的剎那生剎那滅,永遠這樣一直下去,這樣來看這件事,那是不是空?
師:看這個繩子也是剎那生滅的,看這個繩子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但是有這麼一件事的,不是沒有。和蛇不同。這個意思,主要它重點,就告訴我們凡夫生煩惱的時候是自己的錯誤。因爲沒有蛇。我們認爲有蛇才生出來分別心,我們就是執著真實的,才生出貪心、生出瞋心、生出各式各樣的煩惱。沒有蛇的時候,表示你不應該生煩惱,因爲沒有生煩惱的境界。我們看見…
《《攝大乘論》筆錄 前叁章──複習與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