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講:第四品(四加行叁摩地)
(1999年9月19日)
“于此悟入唯了別識性時雲何視之爲即是安住四叁摩地之順抉擇分?由此等四尋求下品無義忍時爲創獲光明叁摩地。即成爲順抉擇分暖位。于上品忍時爲轉烈光明叁摩地,即是頂位。于真正如實四遍知等時已悟入唯了別識性、及決定無義者:謂隨趣悟入一分真實義叁摩地,即隨順真谛忍位。于此以後此破滅唯了別識想者、爲無間入證叁摩地。視之爲世間法之最勝處。此等叁摩地者、當視爲臨近現證。”
上次談到,每一個補特伽羅、每一個人、叁界每一個有情,都有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這主觀世界就是有情的身體,客觀世界就是自然界,就是器世間,有情世間跟器世間。叁界都有有情世間、器世間,同時還有象咱們提到自他相續的關系。自他相續就是現在所謂社會的關系,人跟人的關系,有情跟有情的關系。
一個主觀世界,一個客觀世界,一個人與人的關系這個也是一個世界似的。象現在我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其它的許多國家,這樣構成一個有情的世界。不管它是自然的世界,還是有情的世界,不管它是器世間,還是有情世間,總免不了所謂語言、文字安立的模式,也就是所謂語言的诠表的诠說的模式。因爲有情之間它總是要交換些個意見跟情緒,就是有情世間免不了要用語言文字,不但對有情世間要用語言文字,要用安立的模式,判斷的模式,對于自然世界,就是器世間,也就是客觀世界,也用語言跟文字來诠說、來表達。可以說叁界的有情離不開語言文字這個诠說的模式,作爲它整個的世界的一個奠基,好象一個基礎似的。象我們欲界也是非用這語言文字不可。不但我們欲界,色界跟無色界也是要用語言文字來作它整個世界的奠基,作它整個世界的基礎。
所以咱們這裏頭提到第四叁摩地,名字叫“無間入證叁摩地”。這個叁摩地好象就是叁界所有叁摩地是最高的、最第一的,比無色界天最高的那個非想非非想的那個定還高,所以叫第一。在心心所有法第四個無色界天還是似想非想的這樣的情況。可是第四叁摩地,就是已經超出了所謂心心……唯識以上了,唯識都放棄了。所以這個是叫第一,在所有叁界裏頭它是最高的。
可是要是論叁摩地的問題,不僅是非想非非想是落在第四叁摩地的後邊,也是可以說整個叁界的叁摩地,整個叁界的定心所,叁界所有的定,都是在世間定的範圍內,就是剛才咱們說,它都以安立模式跟判斷模式這文字語言爲基礎,所以它還可以說不是光明定,還有黑暗的地方。咱們就說耳識跟眼識,在诠說模式裏頭,它的名言跟文字,都诠說的義,所诠說的這個義就是有自性的、有人我法我的,常一不變的義。由名言文字就出現了這種特別的一種所緣,特別的一種認識,特別的一種所面對的東西。由語言文字就出現了莫須有的這種東西。本來沒有的,而出現了。
可叁界衆生都是在這種自然诠表、傳統的诠說模式的範圍內,所以不管它是無色界天、色界天,還是欲界裏頭所有的定,所有的叁摩地,都實際上不是光明的,是不能夠用眼睛看得很清楚的,都是好象有隱秘的東西。所以可以說世間上所有的,不管它散心所對的所緣境界,不管它定心所對的所緣境界,都離不開傳統的诠說模式。不能離開傳統的诠說模式的話,它就不能離開由名言文字所诠表的那種特殊的所诠。那特殊的所诠真正講起來就是遍計所執性,也就是人我法我,根本不存在的、常一不變的東西。
所以叁界的不管散心跟定心所緣的境界,所面對的現實,都是離不開不光明的所緣。所謂不光明的所緣也就是人我法我,常一不變的東西,根本沒有的東西由于傳統的诠說模式就生出來一種特別的存在。這種特別的存在就是遍計所執性,也就是所謂名所诠的義。這地方屢次用個“義”來表示,也可以說就是主觀世界那個“世界”,客觀那個世界,也就是面對的“真實”。
叁界衆生無論散心跟定心,它所對的境界都離不開根本沒有的、不存在的這些“義”。就是連咱們中國的所謂禅宗,它也離不開自然跟有情這兩種世間,也離不開傳統的诠說模式作爲基礎。所以這些個定心,這些個叁摩地都不是光明的。要真正講叁摩地,這出世間的叁摩地,由創獲光明叁摩地,跟轉烈光明叁摩地,這兩個叁摩地已經是超出了所有叁界定心的之上。因爲它是出世間的叁摩地。就拿創獲光明叁摩地,它就是已經把客觀世界的那個主體、那個存在模式的所謂自性、本體,已經在暖位的時候已經初步地把這種客觀世界跟所取的世界已經打破了。
所以我們不但在四遍尋求這種理論裏頭,已經認識了所有的安立或者判斷都是假安立、假判斷,就是根本這種世間的人我法我跟常一不變的,根本是不存在的,就因爲名言文字的關系才出現了這種體製、體性。所以在四個遍尋求、兩個加行位裏頭,已經突破了自然界或者是器世間,已經突破了這種存在基礎,存在基礎是什麼?就是存在一種自性,這種客觀世界體性,根本它本身是不存在的。就因爲有名言跟文字給它背後支持,這些個自然界,這些個器世間,好象才奠定了。可是在暖位的時候,就開始突破了這個黑暗,而得到了一種光明,叫創獲光明。這也是慢慢地走向真正唯識、唯了別識一種初級階段。看清了自然界,或者器世間,它的基礎就是莫須有的這種義,莫須有的這種法我。要沒有語言文字的話,就沒有這種存在的基礎。
所以最初四個遍尋求就突破了真實的安立,都是假安立,並沒有真實安立的一個人我、法我,沒有真實的一個人我法我的世界,也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主觀世界、真實的客觀世界,也就是沒有一個真實的有情世間跟器世間。這些世間、世界實際上是以語言文字爲它的墊腳石的,要沒有語言文字它就是不存在的。所以這地方叫做創獲光明叁摩地。
然後再進一步就是轉烈光明叁摩地。這兩個叁摩地已經在世間叁摩地裏頭已經是光明的叁摩地了,不是象世間的所有的叁摩地都是好象不光明的。因爲它都有偷手,沒有的東西塞進去。所以這地方大家一定要弄清楚,現在說第四叁摩地在世界上沒有,都超出世間,超出世間的以心爲基礎的無色界天,實際上從暖位創獲光明叁摩地已經是把叁界所有的定心、所有世間的叁摩地:等持、靜慮,都是已經落到黑暗叁摩地,不是光明叁摩地。所以創獲光明叁摩地是有它真正的意義的。因此,我們這四個叁摩地,就是直接通向了出世間證真如的證法界的那個初地、極歡喜地的叁摩地。
叁摩地的問題,叁摩地也叫等持,也叫靜慮,也叫心一境性,心專向性,這個定心很重要。在六到彼岸第五個就是靜慮到彼岸。靜慮,等持,等至,這些個定心,它可以直接認識到真實的東西,直接認識真實的東西才能得到第六到彼岸的智慧,般若到彼岸。所以靜慮到彼岸跟般若到彼岸都是密切相關的。現在四個加行叁摩地,它也就是不但是直接通向初地的定,它還說爲順抉擇分,生起無分別智。它不但是導入第一地極歡喜地的定,它還能夠生起無分別智後得智,它所以叫做順抉擇分。
所以這四個叁摩地是很重要的。咱們不應該只是用散心來理解佛說的教法,還應該把專心致志把這教法能夠證實。定,叁摩地有時候就是真正地認識清楚,把真實真正地認識清楚,有親證的意思。還不只是咱們腦子裏頭想的,實際上能證到真實。那才是叁摩地。所以這四個叁摩地也就正是前二種叁摩地就是遍尋求,後頭兩個叁摩地就是四如實知。這個四如實知實際上就是證到唯了別識,並且把了別識也證到它無義,證到了別識也無義。那就是這四個叁摩地可以說是真正證到了唯識無義,真正證到了別識了。那也可以說四遍尋求、四如實知這四個叁摩地那正是真正地證到唯識,真正證到唯了別識。
在四遍尋求裏頭還是把了別識作一個骨幹,所有的傳統的诠表的模式裏頭,都用了別識的分別給代替了,無論是名、無論是義,都可以作爲了別識的分別。在名跟義、自性跟差別裏頭,也就是刨去義,名、自性、差別這個是叫叁分別,底下叫做叁分別。名、義跟自性、差別,以及四如實知自性跟差別,這一共是六個了,前頭說這六個裏頭都是無有義,那就是六裏頭都是換作了別識的分別,只有了別識的分別,並沒有所謂名和義,也就是沒有真正的所安立,只有假安立。只有假安立就是前頭兩個四遍尋求,也就是一個是創獲光明叁摩地,一個是轉烈光明叁摩地,這兩個是把所取的這一方面,也就是把客觀世界這方面已經看透了它是無義,所謂無義也就是沒有人我法我。在世間自然界裏頭,客觀世界裏頭,就是器世間裏頭根本沒有義,也就是沒有人我法我。能初步能看到這個的話,那已經是真正看到……證實了自然界是沒有一個本體的,就是叁界裏頭所有的色法沒有本體,這是創獲光明叁摩地和轉烈光明叁摩地把客觀世界整個看作沒有這樣一個世界,就是無義。
再進一步更認識另外一種真實的,這個又是四如實知。這個四如實知已經是到了主觀的世界、有情的世界裏頭。這本來就都是唯識的,並沒有所取了,只是能取了,這是主觀世界。但是這主觀世界本身它也無義,了別識本身也是無義的。這樣于是乎第叁個叁摩地,跟第四個叁摩地進而就是唯識本身也是無義的,沒有一個主體,沒有自性。
再進一步,說是了別識本身是不是它也是能夠作爲一個本體,作爲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也不是,它也不存在。這樣子才證到極歡喜地,這樣才證到法界,這樣兒的一切義也可以就是無分別名,安立一切義爲無分別名。名是無分別的,于是一切義都不存在了。這樣就安住在法界道理裏頭。這時候就是能緣跟所緣無有分別,平等平等。這個平等,就是有情的心平等性,也就是菩薩的心平等性,也就是如來的的心平等性,是一致的。那就是轉到由世間已經升到、轉到出世間。世間的一切,跟出世間的…
《攝大乘論 第12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