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能以世間的一切來推測出世間的一切。(休息)
剛才提到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的問題,怎麼解決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要用四遍尋求跟四如實知,來解決兩種世界根本不存在的問題。因爲什麼?我們證真如就是要破除所取能取,就是要破除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所以這個問題在大乘佛教裏頭很清楚。再來一個就是人跟人的關系,就是現在所謂社會,就是自他的義利的關系,自他相續的關系。這個關系也很重要,不亞于前頭的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一樣的重要。
底下我們就要講六到彼岸。六到彼岸是可以叫我們悟入所知能相,可以作悟入的原因,也可以作悟入的結果,就是我們悟入所知能相以後,更要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發展六到彼岸,六到彼岸也是我們悟入所知能相以後更有利完成的結果。可見六到彼岸實際上就是到所知彼岸。所以六到彼岸可以助長我們能夠悟入所知能相。就拿我們前頭兩個光明定來說,叁摩地怎麼能夠更容易實現呢?就是要用布施、戒律跟堪忍,跟精進,這四種能使得我們散動心處于寂靜的地位。它就是由于我們對于有情,大乘佛法是其他有情跟我們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的義利就是跟有情的義利是打成一片的。所以第一個我們怎麼饒益有情,就是要布施。這布施裏頭有無畏,有財物,還有法的布施。戒律呢,最主要是不妨害有情,底下還講得很多。堪忍就是這有情來妨害我,一點兒不介意,還要想法調伏它。再來這精進,就是所有的善法都是沒問題要完成。這四種你要是做到的話,你就沒有散,對散動的問題就根本可以做到沒有了。心裏安然了。那時候這四種可以使散動心消滅了,那你就靜慮到彼岸那就不成問題了。
我們現在創獲光明叁摩地,跟轉烈光明叁摩地那就很容易就實現了,散動心就沒有……就比較少了。我們只是爲饒益有情來做,不損害他們一點兒,他們稍微損害我們還不介意,還想法子來調伏他。再來所有的善法都是要精進,沒有問題來做。這四個到彼岸做到的話,那靜慮到彼岸就不成問題了,因爲散動的原因都消失了。所以這地方咱們提到人與人的關系,就是自相續跟他相續的關系,自義利跟他義利的關系,這問題在大乘佛教裏頭也是非常重要。因爲我們根本所有的一切菩薩道都離不開跟群衆打交道,尤其大乘裏。
所以這地方看能夠消除散動心,增加靜慮心,增加叁摩地心,也是不但是在兩種世界,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裏頭奠基的問題,也有跟所有的衆生關系問題,我們也計較自他的義利這些問題,那也是使得我們不能很好地實現靜慮,必須是唯一地就是用種種方法來利益、安樂有情,唯一的方法是我們絕對不應該想法妨害有情,有情萬一妨害我們,我們還要利用這個來成熟他、教導他、調伏他。再來所有的善事、所有的佛法,我們都想法完成。這種四個散動的原因都由這四個到彼岸解決了。第五個到彼岸就是靜慮,第六個就是般若,那就可以很容易集中精力、集中思想了解佛教的佛法,了解真正專心致志地了解佛法的話,那就可以順利地完成般若到彼岸。所以六到彼岸底下講得非常深入。六到彼岸不但爲著我們悟入所知能相是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還能夠作我們悟入所知能相以後,還進一步作我們覺悟的結果,還要把六到彼岸作一種特別的修習的方法。這六到彼岸可以貫通一切善法,也可以取消一切障礙,所以底下講六到彼岸講得非常深入,非常廣大深細。
所以這地方咱們提到,不但是個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的問題,還就是人跟人的關系、就是自相續跟他相續的關系,這在大乘裏頭這個關系是分不開的,你爲了成佛的話,你就是爲了度衆生,想使衆生成佛。自個的義利跟他義利是不可分的。這地方咱們說社會問題,人與人的關系問題,這個課題也不亞于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的問題。這個對人的關系,對他相續的關系,也是我們審查我們能不能理解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你在處理這個關系的時候,就是牽涉到這問題,牽涉真實的問題。
所以這地方,可以說光明的叁摩地,不但跟前頭講兩種诠表、诠說方式不同,還跟後頭講六到彼岸,六到彼岸也是到所知彼岸,佛才能夠真正徹底地到所知彼岸。所以這地方都跟悟入所知能相有關系,不是作爲原因就是作爲結果。
那麼我們現在稍微也試著講一講世間跟出世間的大體上的分別。因爲咱們以後不是加行地的問題,是十地的問題。是證到真如以後,再進一步完成十地的任務,達到能夠成佛,成叁種佛身,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也很長,而這個階段跟前頭這個階段,前頭這個階段是世間修習,後頭這個階段是出世間修習,這兩種修習大概有什麼不同?這個我們一定要先把它分(稍微地)析一下。
那麼就我這麼初步地學習呢,可以說,前一段的我們的學習還沒脫離染汙的問題,還沒達到清淨,世間是染汙的,出世間是清淨的,這是一個看法。再來一個就是世間是有所分別,出世間是沒有所分別。再來是世間的智慧是有分別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是無分別的智慧。這個都可以看清楚。再來,出世間的智慧是無分別,還最近我們在安慧解釋《辨別中和邊論》裏頭他提出兩個名詞來,一個是“有二的事體”,一個是“無二的事體”,那跟有分別慧跟無分別慧正是同等的重要。在我們證真如以後的話,那時候根本沒有所取能取,根本沒有所緣能緣,就是唯識一個識體。那個是這說識體是智慧的體,還一個事情的體,藏文就是“雲包”,事體也可以分爲有二事體、無二事體,有二事體就是跟有分別慧合起來,有分別慧它還是有能緣所緣,無二事體就跟無分別智合起來,它根本沒有所謂所緣能緣。你勉強說它所緣就是無二事體,無分別智。
所以在出世間的時候,出世間的那個位置上,有好多跟世間法不一樣。所以這地方我們預先要叫大家注意,我們不要以世間的看法來看出世間,出世間跟世間是有一道鴻溝的。所以我們最主要的應該認清,佛所說的法都離不開法界,而法界就是最清淨的,也就是最如實的,我們要證這個法界,由這初地起,開始,能完全能夠證知最清淨法界,那就是出世間法跟世間法有什麼根本差別?我們應該注意。底下不久不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大乘的出世間法,那麼還提到二乘跟大乘所證知的有所不同。那我們這個凡愚的所認識的這個世間法,跟二乘的所證的法,跟大乘所證知的法,那當然是都很有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帶著我們世間法的看法來看出世間法。
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一個清淨不清淨,一個有二無二,一個有分別沒分別,一個有所相沒所相,一個有住無住。這有住無住也很重要,無住涅磐,第六到彼岸,般若到彼岸就主要是無住。還大乘的涅磐也是無住涅磐。無住、無著、無二,這些個都能夠說明出世間法對世間法不同。不能拿我們用經常所用的诠說的方式來理解大乘所說的法,也不能用我們凡愚的思想,世間的看法來看清淨的世界,看這無二的世界,看這無住的世界。所以這地方,我們應該先有一個准備,講以下的論文。
底下就是這樣子,我們怎麼能夠,既然證了真如,證到唯了別識,既然證到無有所取能取,那怎麼能夠進一步證到叁身的佛陀,法身、享用身、變化身,能夠進一步能證到這個,但是很長時間了,能證到佛陀的果。這是入地以後最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講這十地的問題,十地修習。
我們在世間跟出世間這個分界的時候,要把這問題先認清,不致于混雜。請大家多注意我們講得是不是有些個問題講得不清楚。
《攝大乘論 第129講》全文閱讀結束。